被漢堡耽誤的地產大亨?麥當勞百億年收大揭密:當「包租公」比賣大麥克更賺錢!
被漢堡耽誤的地產大亨?麥當勞百億年收大揭密:當「包租公」比賣大麥克更賺錢!

你以為麥當勞是單純賣漢堡起家的嗎?

麥當勞(McDonald's)作為全球速食產業的龍頭,成功故事早已家喻戶曉。然而,很少人意識到,這家看似賣漢堡、薯條生意的速食企業帝國, 真正賴以維繫的商業核心,其實建立在龐大的房地產與加盟體系之上

「餐廳+房地產」並行的獨特商業模式,讓麥當勞超越了傳統餐飲業的規模,更蛻變為全球最大的商業地產經營者之一。

比賣漢堡更賺錢!麥當勞靠「加盟」巧妙擴張房產版圖

這項革命性的策略,要追溯到1956年的一個關鍵時刻。當時,麥當勞創辦人雷·克羅克(Ray Kroc)正為公司擴張所苦。克羅克雖已從麥當勞創始兄弟手中取得特許經營權,並陸續開設數家分店,卻始終難以獲利,微薄的利潤率、有限的現金流,更缺乏足夠資金擴張版圖。

直到財務顧問哈利·桑伯恩(Harry Sonneborn)的加入才打破僵局。桑伯恩認為,單純靠每份15美分(當時匯率約新台幣 4.86 元)漢堡,微乎其微的利潤根本無法打造一個商業帝國。他一針見血地指出盲點:「你以為你在做漢堡生意,其實你應該在做房地產生意。」

桑伯恩建議克羅克改變策略, 由公司本身購買土地和建築物,再將其出租給加盟主,並從中收取租金與特許經營費

簡單來說,這項模式要求加盟主除了支付一筆初始加盟費用外,還必須在麥當勞所擁有的土地和建築物上經營,並定期支付租金及權利金。這使得麥當勞得以從每一筆交易中獲得雙重收益:既有來自餐點銷售的權利金,更有穩定的房地產租金收入

日本麥當勞_shutterstock_1512727511.jpg
圖/ shutterstock

桑伯恩的策略,徹底改變麥當勞的發展方針,除了帶來穩定的現金流,更提供源源不絕的擴張資本,從而啟動公司的成長飛輪。「 我們販售15美分的漢堡,只是因為它是房客能支付我們租金的最佳收入來源。」 桑伯恩說。

麥當勞也正式進軍房地產業攻城掠地,在1990年代末至2000年代初期,曾展開一波大規模的房地產收購,買下許多知名餐飲品牌的黃金地段,例如奇波雷墨西哥燒烤店Chipotle、甜甜圈店Krispy Kreme等。

麥當勞84%毛利率靠房地產,遠甩直營店獲利

從財報中,也能看出麥當勞的商業模式核心,在於身為全球最大「包租公」的角色。

根據麥當勞2023年末發布的報告,在全球超過41,000家餐廳中,約有95%都是加盟店,僅有5%是直營店。

2024年財報顯示, 來自加盟主租金和權利金的「特許經營業務」收入,高達157億美元,營業利潤達到 132億美元,毛利率約為 84% ;相較之下,麥當勞直營店的銷售收入僅為 98億美元,營業利潤約為 14.5億美元,毛利率約為 15%。

可以看出, 加盟店的收入仍舊顯著高於直營店,麥當勞的核心利潤是利用「房地產」和「加盟」雙重商業模式,掌握全球黃金地段並收取高額租金,成為穩固市場地位和財務健康的關鍵

shutterstock_麥當勞
麥當勞早在1975年推出讓顧客免下車的「得來速」服務。2020年,他們準備以科技再次升級,將推出聲控點餐、個人化推薦等服務。
圖/ shutterstock

2優勢掌控加盟店品管,鞏固品牌帝國忠誠度

麥當勞成功的房地產策略,也讓品牌的一致性提供一層堅固保障。

首先是「選址優勢」 ,透過擁有土地所有權,麥當勞掌握了對加盟店的絕對控制權。相較於早期加盟主自行尋找租賃地點,這項策略使麥當勞能夠主導最優質的黃金店面進行設點。

第二是「品質掌控」 ,若有加盟主未能遵守公司的服務、品質或菜單標準,麥當勞可運用終止租約的權力作為最終手段,有效杜絕任何可能損害品牌聲譽的行為。

這份掌控力,確保了麥當勞全球門市無論身在何處,都能為消費者提供一致的產品和體驗,鞏固品牌忠誠度。

這項策略的成功也讓其他企業重新審視自己的商業本質,例如披薩業者達美樂(Domino's Pizza),執行長派翠克·道爾(Patrick Doyle)便曾公開表示,公司並非單純販售披薩,而是一家專注於技術與外送服務的公司。

時至今日,麥當勞的商業模式依然屹立不搖。 公司已持有近半數餐廳的土地所有權,並擁有約75%的建築物,剩餘部分則為租賃 。這種高比例的自有資產,確保了營運的穩定性,也帶來可觀的租金收入,使麥當勞在面對經濟波動時維持穩定的收益。

延伸閱讀:不上書店、只收訂戶!這本「銀髮女性雜誌」年收飆323億日圓,憑什麼擊敗所有年輕刊物?
麥當勞漲價太兇?解密美式餐廳Chili’s如何靠「通膨憤怒」大賺消費者,股價一年飆3倍

資料來源:Inc.BENZINGAYourstory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