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菜英文」為Speak帶進126萬次瀏覽量!為什麼「講最爛」也能成代言人?揭秘負面行銷4關鍵
李洋「菜英文」為Speak帶進126萬次瀏覽量!為什麼「講最爛」也能成代言人?揭秘負面行銷4關鍵

如果你是 Threads 的使用者,不久前應該看過一則廣告,奧運金牌羽球選手李洋以「英文講最爛代言人」的身分,代言人工智慧語言學習平台 Speak,廣告中他用台式英文說著「I say English very poor」,讓人聯想到他先前接受外媒訪問時,以一句「供蝦毀」(台語,意指「說什麼」)引來全網熱議。這支廣告不僅讓網友笑翻,也讓 Speak 的聲量在社群擴散,根據 Speak 的數據指出,社群用戶自主分享的相關貼文,最高瀏覽次數突破 126 萬次,而 Speak 活動期間的貼文瀏覽數,則較同期成長超過 2 倍。

能讓大眾留下深刻印象,無非是李洋「英文不好」的形象,與英語學習平台的產品用途造成對比,這種透過反差來製造話題的行銷手法,並非首例。例如,全聯在品牌創立初期,主打「什麼都沒有,只有最便宜的價格」,也成功在市場上留下鮮明印象。

不過,在這個品牌公關稍有不慎就可能遭「炎上」的時代(比如說沒操作好,可能變成在諷刺英文不好的人),Speak 大可找英文好的人代言,為什麼要選擇李洋,又要怎麼讓這樣的逆向行銷成功?

走正向路線,還是反向操作?Speak 這樣挑選代言人

Speak 在 2024 年 4 月進入台灣市場,在這之前台灣早已有線上英語口說學習平台如 TutorABC、Amazing Talker、Duolingo(多鄰國)等,「如果沒有代言人的角色,像 Speak 這種全新的品牌,對使用者來說比較有距離感,他還要花時間去認識,」Speak 華語市場負責人陳佳君表示,為讓潛在用戶更快認識品牌,決定透過代言人對大眾溝通,「我們最大目標是用戶想要學習英文口說的時候,會想到我們。」

但為什麼是李洋?陳佳君指出,當初選代言人主要有 2 個標準,其一是「要有品牌連結度」,不能是代言任何品牌都說得過去的代言人,李洋的英文有待加強,但很敢說,而 Speak 亦希望能提升用戶英文口說的自信;再來則是代言人在台灣要擁有知名度與好感度,才能快速與大眾拉近距離。

決定代言人時,會連著廣告代理商會為人選量身打造的腳本一起評估。陳佳君表示,這才是比較難的環節。當時除了李洋的腳本以外,其他腳本都走正向積極的路線,比如由本身英文程度就不錯的藝人,分享相關經驗、鼓勵大家學英文。難題在於該走正向路線,還是反向操作?

陳佳君指出,這要回到品牌行銷的目標,他們的目標之一是「增加與用戶的連結度」,Speak 台灣行銷經理黃怡婷分享,透過用戶訪談、分析過往廣告成效,他們發現用戶最大的痛點是害怕開口說英文,「一開始講得很爛是所有人都會經過的階段,而李洋就是很有自信、不怕說錯」,能拉近與用戶的距離。另一個目標是「提升品牌印象」,所以不能是看過即忘的廣告,這也是李洋的廣告腳本雀屏中選的原因。

要自嘲而不是取笑,最終決定讓李洋無腳本演出,更貼近觀眾

不過,由英文有待加強的人代言語言學習平台,怎麼避免變成取笑英文不好的人?「我們在腳本的討論上花了很多很多的時間,一直去微調,他可以講什麼,以及不能講什麼。」陳佳君指出,在廣告設計上要確保李洋是自嘲,而不是嘲笑別人。

另外要能讓觀眾有共鳴,就要自然而不是「刻意裝爛」,所以即使有想過要安排外國人糾正李洋的發音,最後還是決定拿掉腳本,由團隊發問、李洋自由發揮,所以才會有「I 成為 Speak 代言人,because I no shy」、「I am prond(正確應該是 proud)」的逗趣反應。

宣布代言人的過程也有所鋪陳,先安排網紅、藝人宣布參加「英文最爛代言人」選拔,並拍攝徵選短影音,也安排落選人贈送李洋當選匾額的橋段,哄抬聲量。例如藝人阿達的 Instagram 徵選短影片達到 120 萬次瀏覽、黃大謙頒布當選匾額的影片也有 170 萬次瀏覽,而目前 Speak 的應用程式每日維持破千的下載量。

專家分析成功 4 面向:恐嚇行銷、場景化、自嘲與幽默、代言人熱度

Speak 的廣告算不算是成功的負面行銷?臺灣大學管理學院產學發展副院長謝明慧表示,理論上沒有所謂的負面行銷,Speak 的手法比較像是 恐嚇行銷(intimidating marketing) ,讓受眾意識到「如果不採取行動,可能會停留在不理想的狀態,或者發展成不理想的狀態」。

當受眾看到李洋有待加強的英語表達方式,可能會聯想到自己的英文程度與之相似,進而產生學習需求,此時品牌再適時推出產品,作為滿足該需求的解決方案,更容易被受眾接受。

謝明慧分析,Speak 的廣告能成功造成迴響,還有 3 個要素,一個是「 場景化 」。廣告內容呈現了台灣人常見的英語口說錯誤,使受眾能夠產生強烈共鳴,覺得「這就是我的日常」,因此更能吸引目光。

接著是如同陳佳君曾分享的,是「 自嘲與幽默 」。透過幽默的方式呈現英文不好的情境,不僅能降低觀看者的防備心理,也營造一種輕鬆、能夠一起笑看的氛圍,使廣告更加親和且易於接受。

最後是「 代言人的熱度 」。名人效應有助於提升廣告的吸引力與擴散力,讓更多人關注與討論。而李洋作為 2024 年奧運羽球男子雙打金牌得主,目前仍是一位具有高度關注度的運動員。

如今成為「英文最爛代言人」的李洋本人,則表示不在意英文是自己的弱點,希望透過自身的例子鼓勵大家敢於說錯,從經驗中學習。廣告播出後,他收到許多親友的訊息,說廣告很有趣,也覺得他實至名歸(笑)。他則表示在全民監督下,會繼續努力學習英文。

延伸閱讀:被漢堡耽誤的地產大亨?麥當勞百億年收大揭密:當「包租公」比賣大麥克更賺錢!
比上市更狂!全球50大超級獨角獸榜單出爐,SpaceX、OpenAI估值飆破3千億美元

本文授權轉載自經理人,作者尤韻蓉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