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Gelato在中國打趴哈根達斯!2年狂開千家店、米飯口味吸睛 :野人先生到底是誰?
這家Gelato在中國打趴哈根達斯!2年狂開千家店、米飯口味吸睛 :野人先生到底是誰?
2025.08.27 | 新零售

在中國冰淇淋激烈市場上,過去被視為奢華象徵的美國品牌哈根達斯(Häagen-Dazs),正被名為「野人先生」的黑馬在地品牌迎頭趕上。

這家中國義式冰淇淋品牌以每杯人民幣約30元左右(約新台幣 129 元)的價格,低於哈根達斯6美元(約新台幣 183 元)的定價,並開發米飯、羽衣甘藍等獨特的在地口味,2年內迅速擴張至近千家門市,聲勢已超越哈根達斯在中國的發展。

根據《華爾街日報》,哈根達斯母公司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在2024年底的財報會議上坦承,哈根達斯在中國的門市客流量出現雙位數下滑,並關閉大量門市。根據數據公司Canyan的資料,哈根達斯在中國的門市已從去年初減少了逾百家,目前僅剩 356 家。

野人先生的飛速成長,顯示中國在地品牌在產品創新和市場適應性上更勝一籌。 這股趨勢不只發生在冰淇淋產業,從咖啡市場的瑞幸咖啡擊敗星巴克,到電動車領域的比亞迪超越特斯拉,以及智慧型手機市場的華為力壓蘋果,都顯示中國消費者不再盲目追求外國品牌的光環。

而這名讓哈根達斯如臨大敵的野人先生,究竟是如何崛起的?

野人先生是誰?憑什麼暴紅?

野人先生由崔漸為在2011年創辦,從一家小型冰淇淋店起家,品牌標語「保持狂野,保持真實」(Stay Wild, Keep Real)靈感來自於公司在北京附近經營的一個牧場,並喊出「讓冰淇淋裸奔」的口號,強調現做現賣、不冷凍儲存,更開創大膽的分時段供應策略,每個時段限量供應不同口味,挑戰消費者的選擇習慣。

另一方面,有別於國際品牌大多主打西方傳統口味,如香草、開心果等,野人先生在口味研發上較為接地氣,例如,花費4年時間研發「米飯」口味冰淇淋,使用鮮奶蒸煮白米並保留米粒口感,捕捉在地消費者味蕾。

野人先生
圖/ 野人先生官網

野人先生的成功模式,被視為複製了新茶飲品牌如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的高速擴張策略 ,儘管人民幣28 至 38 元(約新台幣 120 至 160 元)的高價定位並非大眾市場,但高達6成的毛利率,加上僅 12 個月的平均回本週期,成功吸引了眾多加盟主,如今加盟店比例已超過8成。

簡言之,高價、高利潤的品牌定位以及在地化創新,再加上快速擴張的加盟模式,遂成為野人先生短時間內席捲中國市場的關鍵。

野人先生
除了基本口味,野人先生也打造在地化冰淇淋吸引顧客。
圖/ 野人先生官網

高價「雪糕刺客」退燒,中國消費者回歸CP值

除了外國品牌光環褪去,消費模式轉變也是野人先生崛起的關鍵之一。

過去幾年,「雪糕刺客」(意指價格高,讓消費者結帳時嚇一跳的冰淇淋)的出世,曾讓鍾薛高等高價品牌一度佔據中國冰淇淋市場,例如2019年,鍾薛高推出新品「杏餘年」,要價人民幣160 元(約新台幣709元),刷新價格天花板,也帶動其他冰淇淋品牌跟風加入戰場。

但近年來中國消費者心態回歸理性、健康意識抬頭,動輒人民幣數十元的「天價冰淇淋」漸漸失寵 。像是曾經的天價品牌鍾薛高因資金鏈斷裂陷入營運危機,號稱「年輕人第一口茅台」的茅台冰淇淋也宣告停產。國際大牌也紛紛修正售價吸客,伊利旗下的須盡歡雪糕從每支人民幣 18 元降價至 10 元,聯合利華旗下的冰淇淋品牌和路雪,熱門夢龍系列冰品也從 15 元悄悄調回 8 元。

根據數據公司艾媒諮詢分析,現今超過7成的中國消費者,傾向於選擇人民幣10 元以下(約新台幣42元)的冰淇淋產品。

這股「回歸CP值」的趨勢,讓中國冰淇淋市場出現明顯的消費分級現象。一方面,5 元人民幣以下的大眾平價產品重新成為主流;另一方面,以野人先生為代表,定位在 10 至 30 元人民幣的中高價品牌,則透過強調新鮮、健康等特色,吸引追求精緻生活的年輕族群。

冰淇淋市場淘汰賽開打!野人先生腹背受敵,拚IPO找出路?

然而,如同許多快速崛起的網紅品牌,野人先生在大舉展店的同時,也面臨一連串棘手挑戰。

首先是食品問題,雖然野人先生標榜「當天現做,拒絕隔夜」,但有消費者質疑,產品實際上是將工廠製作、保存期限長達 6 個月的冷凍奶漿運送至門市後,再進行攪拌加工,新鮮度並非如廣告所言。此外,在快速開放加盟的同時,也開始出現食品安全投訴,有消費者稱在冰淇淋中吃到塑膠異物。

另外,各路冰品玩家來勢洶洶,讓野人先生腹背受敵, 對內有中國本土知名茶飲品牌喜茶、蜜雪冰城等推出自有Gelato產品,透過現有門市和供應鏈進軍市場,國際大牌則摩拳擦掌調整策略,例如聯合利華將啟動冰淇淋業務的獨立IPO,老牌哈根達斯也積極擴展多元通路對抗實體店業績逆風

相較之下, 野人先生僅依賴代工的供應鏈,根基相對薄弱,且在通路與品牌組合方面並無顯著優勢 ,雖然以罕見的輕資產加盟模式迅速擴張,在高昂的營運成本與強敵環伺的高價市場環境下,野人先生如何維持加盟商的盈利能力,備受考驗。

近期,野人先生更因公開招募港股 IPO 相關人才,引發上市的猜測。崔漸為對此否認回應「還很弱小,完全沒有 IPO 的規劃」,但仍積極擴張與人才佈局。

延伸閱讀:30歲入股NBA綠衫軍!何猷君9年「公子哥變CEO」:沒跟家裡拿錢,怎讓星競威武光速IPO?
李洋「菜英文」為Speak帶進126萬次瀏覽量!為什麼「講最爛」也能成代言人?揭秘負面行銷4關鍵

資料來源:WSJ搜狐36氪網易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蘇柔瑋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國泰人壽App」全新改版,打造一站式陪伴的保險體驗

保險 App 過去只是數位轉型的基本門檻,如今已成為決勝使用者體驗的關鍵媒介。擁有 800 萬保戶的國泰人壽,其「國泰人壽App」 歷經多次版本演進,2024 年底再次迎來全新改版上線,不只聚焦在提供完整的售後服務流程,更進一步連結家庭保障與健康管理,成為保戶日常中不可或缺的夥伴。

「國泰人壽App」大改版,重新定義保險關係

回顧「國泰人壽 App 」的幾次重大改版,從 2017 年推出「1.0」版本、擁有 20 萬用戶起步,到 2021 年「2.0」突破百萬用戶里程碑,再到 2024 年底正式邁入「3.0」時,用戶數已突破 330 萬——隨著 App 持續演進,不變的是始終對齊一個核心命題:App 對保戶有何實質幫助?

國泰人壽數位發展部數位客戶經營科經理陳儀綸回憶:「1.0 的首要目標就是把保險售後服務做扎實,包括查詢保單、繳費、送理賠等核心功能。到了2.0,我們進一步從客戶的保險旅程去思考,保戶最關心的是什麼?如何深化體驗?」

「2.0 對團隊來說也是一個關鍵轉折點,若要真正打造以用戶為中心的數位服務,設計就不該只是畫畫畫面,而是應該成為產品思考的一部分。因此,我們開始從設計外包支援轉向長期合作的設計夥伴關係,在國泰金控「數位數據暨科技發展中心 」的集團資源協助下,國泰人壽 App團隊不僅擁有更緊密的夥伴,也具備將保險專業深度整合進產品設計的能力。」陳儀綸說明。

隨著接近一半保戶成為 App 用戶,顯見 App 已累積廣大保戶的信任與依賴。2024 年底,團隊遂啟動 App 3.0 的全新改版。陳儀綸表示:「這次,我們從個人保險出發,走向全家人的體驗。畢竟保險從來不只是自己的事,更是守護家人的責任。」開發團隊的角色也從單純的數位工具打造者,轉變為陪伴保戶的數位保險夥伴,主動在保戶之前更早一步思考使用情境、潛在困惑與期待。

三大升級一次到位:家庭保單整合、健康外溢結合、整體風格轉換

新版「國泰人壽 App」 3.0 的設計目標,是讓用戶在幾秒內完成真正想做的事。2024 年初啟動改版時,團隊從用戶 NPS 回饋與客服進線紀錄出發,系統性分析常見問題,歸納出一項關鍵洞察——保戶需要從「家庭視角」掌握保單與保障結構。

「這是很顛覆的,以往看保單都是以個人為單位,沒有家庭視角。」陳儀綸指出,「其實很多人是為家人保險,也會查詢子女、配偶的保障狀況。」因此,改版聚焦兩大目標:其一是整合分散資訊,讓用戶能快速掌握全家的保障結構,其二是進而協助保戶更清楚地「看得懂保障」,而不只是「擁有保障」。 三大關鍵升級也應運而生:

一、家庭保單管理: 作為此次改版最具突破性的亮點,用戶可切換「我的視角/家庭視角」,一站掌握全家人的保單資訊,減少逐筆整理保單的時間。國泰金控數位數據科技發展中心用戶科技發展部體驗設計科產品設計師林易蓁表示:「多數保戶其實是『為家人投保的人』。我們把視角從個人擴大到家庭,讓『誰有什麼、缺什麼』一眼就明白,並透過透過圖像化呈現類型與數量,讓資訊更直觀。」

二、健康外溢結合: 隨著保險價值從「事後補償」走向「事前預防」,此次改版特別強化外溢保單與 FitBack 健康資料的整合度,清楚呈現健康任務達標行為與保費折扣的關聯。「過去保戶搞不懂健走數據和保單有什麼關聯,現在我們清楚呈現聯動機制,幫助保戶理解自己的行動帶來什麼實際回饋。」林易蓁說明。

三、整體風格轉換: 這次改版另一個很大的重點就是整體風格的全面翻新,在國壽品牌的穩重信任感基礎上,融合互動回饋、玻璃模糊的質感、漸層與空間感,讓整體的介面看起來不只專業,也更友善、更貼近生活 。同時導入 Design Token 系統,促進設計與工程團隊的協作,讓新視覺設計落地。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國泰人壽App」 3.0 透過家庭視角定義保險使用情境,協助用戶快速掌握自己與家人保障全貌,讓資訊一目瞭然、直觀易懂。
圖/ 國泰人壽

用減法思維,打造清晰易懂的使用體驗

然而,App 改頭換面的過程中,也面臨不少挑戰,尤其是首頁設計。「每個部門都希望自己的功能能放在首頁,所以一定要先釐清:保戶真正需要的是什麼?」陳儀綸強調,首頁不能流於功能捷徑的堆疊,而應是協助用戶快速完成任務的第一站。

對此,設計團隊也從使用者旅程出發,重新架構導覽邏輯。原本五個底部功能鍵被精簡為四個,保單資訊也首次搬上首頁。陳儀綸說,「這代表我們不再一味累加功能,而是回到使用情境,設計真正好用的動線,讓使用者更直覺地完成該做的事。」林易蓁強調:「清楚、簡潔,不只是一種風格口號,而是透過減法設計思維,讓設計不只是讓資訊變得好看,而是要幫使用者減少認知負擔,讓他們在對的時機看到對的東西。」

語言上,也全面朝向「看得懂」靠攏。「我們把艱澀的保險名詞,以更貼近使用者情境方式,轉譯成使用者熟悉的語言。例如將癌症的保障項目分類成「第一次罹癌」、「因癌症需要住院時」、「因癌症需要手術時」 等,用情境的方式告訴用戶是什麼情境下的保障,整體體驗更直覺,也更容易上手。」林易蓁說明。

數位轉型思維成為基因,提升服務新價值

App 3.0 上線後,用戶數突破 330 萬、每月活躍用戶達 65 萬,相較改版前更帶動新戶成長 30%,NPS (淨推薦值) 62分、用戶滿意度達 97%。陳儀綸指出:「服務走在客戶前面,滿意度自然會上來,也有助於客服人員引導使用 App 查詢、申辦,提升處理問題的效率。」

「橫跨多部門的夥伴一起完成這次改版,對我們來說是長期思維內化的結果」。陳儀綸說,「我們不只是在技術或產品上持續精進,而是讓整個團隊—從人才培養、協作模式、思考方式都持續進化,這樣的內化改變,才是讓數位轉型能長久走下去的關鍵。技術可以解問題,但“文化”決定團隊能走多遠。」數位轉型不只是一次專案或一次改版,它是一種長期內化的文化與思維模式,更是一種「讓服務永遠走在客戶前面」的能力。

林易蓁則補充,作為隸屬國泰金控數數發中心的設計師,一直都是以集團層級支援子公司的數位產品。「我們能從更綜觀的角度思考,不只是介面設計,也包含跨產品的體驗、功能邏輯與視覺語言,打造統一的品質與風格。」而與人壽產品團隊合作這幾年下來,彼此真的培養出很深的默契,設計師已經不再只是規劃 UIUX ,轉變成參與產品方向制定的共創夥伴,讓設計團隊能以使用者為核心,提出更貼近需求的解法,進而在產品中創造實質價值。

展望未來,團隊將持續優化核心功能,關注 AI 等新技術應用潛力,透過用戶回饋與內部創意提案推動產品持續進化。正如這次改版,讓保戶真切感受到操作更直覺、資訊更清晰,國泰人壽也正持續以具體行動落實「BETTER TOGETHER」,在每一次細節中重塑保險服務的日常價值。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