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部技術司支持下推動的「科專事業化生態系建置/推動計畫」(簡稱 TREE 計畫),近年來已成為許多科專學研新創團隊的重要助力。透過TREE計畫的輔導,不少團隊成功踏出創業的第一步,從實驗室的技術出發,走向市場與國際舞台。TREE 計畫的培育流程,涵蓋創業家學校的系統化培訓與專業經紀人的深度輔導,協助新創逐步建立起商業模式與核心團隊。然而,當產品雛形獲得驗證、團隊逐漸成形時,卻往往卡在最現實的關卡--資金。對於新創來說,「資金不足、人力缺口、制度不全」是創業初期最常見的三大焦慮,針對這三大瓶頸提供解方,正是TREE 計畫的核心初衷之一。透過系統化的支持機制,計畫協助新創不僅站穩腳步,更能逐步累積能量,推動他們走向更廣闊的國際舞台。
在今年 Meet Greater South 亞灣新創大南方的現場,由TREE計畫所舉辦的「新創募資攻略:政府資源解密」論壇上,邀請國發基金天使投資方案服務辦公室投資主任游維如,以及櫃買中心新創發展部副理翁國華同場分享,呈現從早期股權投資到資本市場培育的完整路徑。其目的在於強化新創前進全球市場的機會,促成台灣新創與產業合作,並與全球新創生態圈建立更鞏固的夥伴關係,最終讓新創團隊的成長曲線能跑得更快。
天使投資方案:第一桶金,不只是錢
「新創募資最怕的就是等到快沒錢才開始找錢。」游維如一語道破許多創業者的盲點。國發基金創業天使投資方案的設計,是為健全投資新創事業市場機制,以扶植風險性較高新創企業為主要目的,藉由與天使投資人及國內外投資機構共同投資,提供新創企業創立初期及後續發展營運資金。
為降低投資風險並提高投資意願,國發基金採取與天使投資人共投搭配投資的模式。搭配的天使投資人不能是經營團隊或原始股東,意義在於確保公司估值合理且具公允價值,進而提升司股權結構的公信力,對於後續潛在投資人也更具吸引力。國發基金可依 2:1 的比例搭配投資,舉例來說,如果找到一位天使願意投入新臺幣 1,000 萬,可向國發基金申請搭配投資新臺幣 2,000 萬,等於用有限人脈資金,放大成三倍的槓桿效果,游維如說對早期新創而言,這是難得的資金加速器。
申請流程上,國發基金的審議效率其實比外界想像中快。游維如表示,目前幾乎週週都會召開投資評估審議會,申請案件從正式受理後,約兩個月即可完成審議,後續簽約撥款也都會加速辦理。換句話說,團隊只要提早規劃,不必擔心資金卡關。當公司拿到國發基金投資,對後續尋找創投或企業投資人都是加分籌碼,這也是為什麼不少團隊把天使投資方案視為「募資敲門磚」。
除了錢之外,方案還有設計「自提激勵機制」。七年內,經營團隊與天使投資人可用1.5倍價格回購政府持股,對創業者來說,這代表未來有機會用合理價格收回股權鞏固控制權,不用擔心政府長期占股或多次增資後股權稀釋。
游維如也不諱言,常見新創犯的錯誤有兩種:一是估值過高,動不動喊出幾十億的公司價值,結果嚇退投資人;二是臨時抱佛腳,等到現金流快斷裂才來申請。她提醒,募資是一場長跑,應該把資金規劃放進三到五年的藍圖,而不是救火用的水桶。
創櫃板Plus:籌資之外,還有體質升級
如果說天使投資方案是新創的第一桶金,那麼「創櫃板Plus」則像是一個培養場,幫助中小微企業補強體質,逐步銜接資本市場。「中小企業最大的困境,不外乎五個:缺錢、缺經營經驗、缺人才、制度不健全、透明度不足。」翁國華一開始就點出現實,而這些痛點,正是創櫃板設立的初衷。
2025 年升級後的「創櫃板 Plus」,最大價值在於降低新創進入門檻。翁國華指出,不必再苦等少數創投,只要有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承銷商推薦,甚至拿過SBIR、SIIR補助或國發基金投資就能申請,代表只要已有研發成果或補助經驗就能踏入資本市場的培育場;文件要求也大幅簡化,營運計畫只需聚焦核心,不必耗時撰寫厚報告。輔導過程則更具彈性,兩年內可自由選擇時點展開,先建立會計及內控制度,再依成長階段進修進階課程。最重要的是,登板前不再強制現金增資,公司可依自身需求決定何時籌資,避免「為了制度而募資」。「創櫃板Plus不只是幫你找錢,而是讓團隊在募資前把體質練好,未來走向興櫃、上櫃甚至國際市場,才能更穩健。」翁國華說到。
這些調整實質上降低了新創進入資本市場的門檻,也讓更多中小企業願意嘗試。翁國華說登錄創櫃板後公司會獲得「股票代號」,雖只是形式識別,卻能提升能見度與專業感,進而吸引研發與財會人才,因為這象徵公司已走向更公開透明的軌道。更關鍵的是,創櫃板並非單純籌資平台,而是提供從會計師輔導內控與治理,到參展補助、媒合活動與媒體曝光等全套資源,並透過創櫃菁英選拔帶來的舞台與獎勵,協助具潛力的新創獲得進階輔導與資金連結。對企業而言,這代表的不只是籌錢,而是一個強化體質、累積信任、邁向資本市場的培育過程。
翁國華舉例,邑錡、意德士科技、漢田生技等企業皆從創櫃板起步,最終成功上櫃並募得數億元,證明這不是過渡,而是真正的跳板。對新創團隊來說,創櫃板的附加價值在於信任與制度,透過兩年輔導期能補齊財務透明度、建立治理基礎,為後續投資關係鋪路。「創櫃板是一個緩衝區,讓小公司練好基本功,再走向興櫃或上櫃。」翁國華解釋到。
善用資源,規劃長期募資藍圖
國發基金的天使投資方案,解決新創最迫切的早期資金需求;創櫃板 Plus 則透過制度輔導與市場曝光,協助企業建立體質、累積信任。兩者雖然路徑不同,卻能形成銜接不衝突,先用天使資金啟動商業模式,再借助創櫃板補齊財會與治理,逐步走向興櫃、上櫃,甚至國際市場。
對創業者而言,重點不在「要不要申請」,而是如何把這些工具放進三到五年的成長藍圖。政府資源的價值,不只是資金,更是信任與制度的養分。正如游維如提醒,投資不是救急,而是佈局。翁國華也強調,創櫃板是一個平台,幫助公司成為未來的明日之星。
一對一深度對談,助新創跨越瓶頸、強化募資戰力
TREE 計畫扮演新創與資金、技術與市場之間的關鍵橋樑,特別安排網聯科技、摩比智慧、煊程科技、築智科技與蔚流生物科技等團隊,與國發基金會進行一對一深度諮詢。這些團隊橫跨物聯網 (IoT)、雲端服務、電子設計自動化、智慧建築與生醫科技等前瞻領域,展現多元且具突破性的創新能量。透過個別交流,團隊能聚焦自身優勢、優化商業模式,強化募資戰力;同時,投資人也能在過程中更快速理解新創的市場定位與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