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測還需要十年,才會出現實際的市場需求。」被譽為「日本人形機器人之父」的大阪大學教授石黑浩直言,人形機器人目前仍缺乏成熟的市場,但資金與投資正不斷湧入,產業正處於關鍵佈局期。
今年SEMICON Taiwan特別邀請石黑浩出席,他長年研究虛擬化身與人形機器人,並負責日本政府的「登月計畫(Moonshot Project)」,同時也是2025大阪萬博展覽會館的策展人。在論壇演講與會後訪談中,他分享了對機器人市場的觀察,以及台灣可能切入的機會。
機器人定位:分為勞動與陪伴兩大類型
石黑浩指出,目前機器人發展路徑大致分為兩類:一是常見的「物理服務」,例如在工廠裡搬運貨物;二是正在追求的「對人服務」,也就是提供陪伴、情感互動與生活協助。
他舉例,「對人服務」的應用方式很廣,展場服務人員、心理諮商輔助、遠距醫療照護,都是十分具有潛力的應用場景。這些服務若結合AI,可以更貼近人類需求,提升互動的溫度。
他認為,這兩條路線的難度與文化接受度差異極大。美國傾向將機器人視為勞動力替代,功能單一,強調效率。而日本則更看重「人味」,將機器人當作幫手,甚至是接近人類的存在。
「日本人不會把人形機器人當成奴隸,而是可以一起生活、互相幫忙的對象。」 石黑浩說,但台灣社會是否會以同樣心態看待機器人,仍有待觀察。
針對「對人服務」機器人的技術發展,他表示:「人形機器人能否做到與人類一樣精巧,是關鍵挑戰。」他坦言,尤其在行走安全、手部靈巧度與細緻動作等方面,仍是技術瓶頸。
在商業模式上,石黑浩特別強調CG Avatar(虛擬分身)的先行角色。Avatar具備高便利性,可以率先落地並快速轉換為營收價值。例如送餐機器人已在許多餐廳落地應用,但若搭配Avatar,不僅能送餐,也能進行點餐與對話,增加附加價值。
市場成熟還需十年!目前仍在產業佈局階段
過去20餘年日本的本田(Honda)與Sony都曾投入人形機器人研發,但最終選擇收手。石黑浩解釋原因:「不是技術不行,而是市場不存在。」而這樣的問題延續至今,目前產業界依然普遍面臨需求端尚未真正成熟的挑戰。
石黑浩推測,市場真正成熟大約還需要十年。他表示:「沒有市場,是正常的事情。只要有人能率先開拓市場,就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先鋒。」同時也直言:「就是因為沒有市場,我才去成立公司。如果有市場,早就有很多公司進來了。」
他認為,目前市場雖未成形,但資金已經湧入。資本雄厚的大企業希望搶先卡位,新創公司則積極用「人形機器人」這個題材吸引投資。中國更以低價優勢密集進行試驗,試圖透過「燒錢」逼出市場。
台灣的機會在哪?卡位關鍵零組件供應商
目前在機器人供應鏈中,中國具備低廉的製造成本、整機製造能力,形成強大競爭力。石黑浩指出,台灣與日本面臨相似處境,在價格戰方面較為劣勢。不過,台灣在半導體產業與感測器領域擁有絕對優勢。像是晶片、感測器等零組件,這些都是機器人不可或缺的基礎。
他認為,台灣應該把半導體與感測器優勢,嵌入到機器人與AI的服務場域。例如未來的人形機器人,即使由中國企業大量製造,台灣仍能透過核心零組件,尤其是感測器,來保持競爭力。他甚至表示:「買中國的機器人,再放進台灣的技術」,也是一種可行策略。
石黑浩表示,此次來台也計畫與工研院討論合作,探索如何結合台灣的半導體強項,推動機器人與虛擬化身的落地。
石黑浩認為,台灣的角色不該是複製中國的低價路線,而是結合自身的半導體優勢,尋找與日本相似的「軟性服務」切口,從教育、醫療、零售等場景逐步滲透;並且把半導體與感測器優勢,轉化為全球機器人供應鏈中不可替代的一環。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