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緣政治壓力、AI浪潮推動下,半導體產業正站在新的關鍵十字路口。
SEMI全球董事會董事暨環球晶圓董事長徐秀蘭,以及SEMI全球董事會主席、日月光執行長吳田玉,在SEMICON Taiwan 2025展前記者會分享觀點,前者示警「關鍵材料」成為供應鏈隱憂,後者則提醒台灣必須在「價值鏈重塑」中找到定位,勾勒出未來十年產業發展的挑戰與方向。
環球晶徐秀蘭:「關鍵材料」為斷鏈隱憂,必須提高供應鍊韌性
「未來卡住產業的,有可能已經不再只是1奈米、2奈米製程,或是最先進的封裝技術。這些固然重要,但太多關鍵原料同樣可能成為新的卡點。」 徐秀蘭指出,在地緣政治影響加劇的如今,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未來能否持續壯大,不再僅取決於單一製程突破,而要看整條供應鏈的韌性,關鍵材料自主率與再生利用的提升,對於半導體產業的長期穩定發展至關重要。
重點一:地緣政治使得「供應鍊韌性」成關鍵
徐秀蘭指出,過去半導體競爭聚焦在產能與技術,但如今地緣風險累積,使全球供應鏈思維徹底翻轉。先前產業的運作邏輯是「最低成本、及時交付」的Just in Time,如今則轉向「預留空間、確保安全」的Just in Case。這使得企業不再只靠價格競爭,而是考驗能否同時整合環境、永續與地緣政治等多重面向的能力。
她進一步說明,這不僅代表產業要強化在地化與區域化,更必須將Net Zero、循環經濟與多元化供應納入規劃。雖然這樣的調整意味著經濟效率下降、成本上升,但卻是確保供應鏈穩定的必要代價。
重點二:把握「關鍵材料」自主性,避免斷鏈風險
在這樣的環境下,材料成為新的競爭焦點。碳化矽(SiC)、鎵(Ga)、高純度光阻劑、電子級化學品、稀有氣體與稀土等項目,將直接影響供應鏈韌性。這些材料雖然用量不大,卻往往沒有替代品,一旦斷供就會讓產線停擺。
更棘手的是,許多化學品與氣體有保存期限,無法透過囤積因應。一旦出口受限或產地中斷生產,就可能引爆連鎖衝擊。徐秀蘭舉例,日本過去對韓國的輸出管制,只鎖定少數電子級化學品,就足以讓下游產業陷入困境;俄烏戰爭爆發後,氣體供應受阻也立刻成為全球關注的問題。
她表示,目前台灣已有業者投入再生光阻劑、再生電子級IPA的研發,嘗試讓難以回收的材料循環再利用,這些都是正確方向。未來更需提升關鍵材料的自主率,至少在容易被「卡脖子」的環節,要能自行生產或與穩定供應國建立長期合作。
徐秀蘭強調,台灣半導體產業除了追求強大,更必須建立穩健與永續的體系。唯有在材料自主、國際合作與永續發展三方面同步推進,台灣才能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保持領先。
日月光吳田玉:勿短視近利,必須提前進行系統性佈局
「千萬不能因為今天先進封裝表現亮眼,就忽略其他需求。這將是一種短視。」吳田玉提醒,產業一方面要善用台灣在先進製程的優勢積極擴產,另一方面更要提前為未來AI應用、自動化與矽光子等趨勢做好準備。
吳田玉指出,過去四十年半導體以美國為中心,其他國家多半扮演供應與支援角色,發展相對單純;但隨著區域安全與國家實力消長,再加上AI帶來的巨大影響,這種互補格局正變得更加複雜且不可逆。未來十年,半導體產業將進入價值鏈重塑階段,台灣必須找到自身定位,並在不確定的局勢中保持競爭力。
重點一:把握技術制高點,提前進行系統性布局
吳田玉表示,AI投資帶來的榮景之後,可能也會出現強烈的後座力,因此業界不能短視近利,只看先進製程的訂單,必須同步為後續需求與系統整合提早布局。目前台灣在先進製程仍具領先優勢,未來兩到三年仍是既得利益者,因此必須把握時間加碼投資、拓展新客戶與技術。
他分析,中長期競爭將不再是晶片、封裝或材料的單點突破,而是整體系統的優化。從3DIC、矽光子到能源管理,都是下一階段的瓶頸,台灣必須善用目前的制高點優勢,強化自動化與電源管理技術,才能延續領先地位。
重點二:強強聯手,打造完整解方
吳田玉認為,台灣擁有相對完整的半導體生態鏈,但不可能在每個領域都做到最強,因此「強強聯手」是關鍵。他呼籲業界要從台灣內部開始合作,從IC設計、晶圓製造到封裝測試與ODM/OEM整合,提供全球客戶更簡單、更有效率的解決方案。
他總結:「在環境日益複雜的情況下,我們必須做到兩件事:第一,讓自己更強大;第二,提出的解決方案要更簡單。」未來價值鏈重塑的核心,就是能否把系統層級的優化方案端出來,並與國際夥伴形成策略聯盟,讓台灣在全球競爭中持續保有關鍵地位。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