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Nvidia CEO黃仁勳來到Bg2 Podcast,進行了接近兩個小時的訪談。
這是一次資訊的對話,也可以看作是一份黃仁勳向世界闡述的「AI未來發展藍圖」。
他不僅回應了市場上的尖銳質疑,也描繪了Nvidia在變革中的定位,以及為何他認為,我們現在只是一個AI時代的開端。
我花了幾個小時消化並提煉了這次訪談的內容。
我最初的目標,只是為大家寫一篇千字的重點摘要。然而,當我越深入,就越發現黃仁勳的每一個論點都環環相扣,構成了一個主題技術、商業與地緣政治的完整藍圖。簡單的總結會流失太多關鍵的細節。
因此,這篇短文最終變成了一份更詳細的分析。我決定將它作為一份「特別版」的思考筆記,分享給各位。希望這份長文,讓你帶來真正的價值。
文章主題概述:
1.華爾街的預測 vs 黃仁勳的看法
2.回應市場質疑:OpenAI合作案與「循環收入」的指控
3.驅動需求的引擎:AI需求的「三大規模調整」
4.Nvidia的核心護城:客戶為何不可能不用NVDA的晶片?
5.AI地緣政治:黃仁勳眼中的主權AI與中國市場
6.超越科技的願景:AI與社會的未來
主題一:華爾街的預測 vs 黃仁勳的看法
首先,讓我們來看一個有趣的矛盾。
當你查看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測時,他們普遍認為輝達的成長將在 2027 年後“平化”,年增幅降至 8%。然而,當黃仁勳被問及此事時,他卻輕鬆地說:
「這讓我們感覺很舒服。你知道,我們在定期超越這些數字方面沒有任何問題。」
黃仁勳接著提出了他思考未來市場的三個基本要點,這三個論點層層遞進,構成了他對未來龐大市場機會的判斷基礎:
第一點:根本轉變----通用運算的時代結束
黃仁勳指出,一個時代已經結束。
「這是最重要的一點:通用計算的時代已經結束,未來屬於加速計算和人工智能計算……你可以想想,世界上有多少萬億美元的計算基礎設施需要被更新換代。而當它被更新時,它將是加速計算。」
我們必須先理解兩個核心概念:通用計算(General-PurposeComputing)與加速計算(AcceleratedComputing)。
-通用運算: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一把「瑞士軍刀」,像是我們電腦裡的CPU。它非常靈活,能處理各種任務,但過去沒有達到極限。幾十年來,我們依賴「摩爾定律」,但它的性能已經提升接近物理極限。
-加速運算:這是一種全新的思維。它承認“瑞士軍刀”有其極限,因此為它配備了一批“專家團隊”。CPU繼續擔任總指揮,但對於那些極少數指令資源的特定任務,就互換一個「專家」——然後GPU——來處理。GPU擁有數千個核心,可以同時進行大量打擊,讓整個系統的效率呈指數級提升。
而AI計算,就是「加速計算」中最重要的一個應用。在黃仁勳眼中,全世界擁有數兆美元的資料中心,全部都是基於過時的「瑞士軍刀」架構。Nvidia的市場,正是對這個龐大的存量基礎設施,進行了全面的升級換代。
維持替代品的規模,才是他眼中真正的機會。
第二點:人工智慧化的存量市場----進行必要的升級競賽
在幻想AI能夠創造什麼全新應用之前,黃仁勳認為,AI首先正在徹底改造現有的網路世界。
過去的網路服務,就像一個巨大的「靜態目錄」。無論是推薦引擎還是搜尋引擎,都是在現有的內容中進行「選擇」或「配對」。
但現在,AI將這一切變成了「動態生成」。新的AI服務不再是從目錄中挑選,而是即時為你「生成」學習的資訊流或答案。從「選擇」到「生成」,這一步,對算力的需求是天壤之別。
「如果將傳統的超大規模運算方式,轉變為人工智慧方式,這就是數千億美元的市場…因為這可能關係到地球上40億人,他們已經在要求由加速運算驅動的工作負載了。」
(這是數千億美元,而且因為今天地球上可能有40億人…他們已經在要求由加速運算驅動的工作負載。)
這對於Meta、Google等部門來說,升級到AI並不是一個“選項”,而是一場“生存之戰” 。如果你的演算法讓用戶停留時間比對手少10%,你就輸了。
在保衛爭奪用戶時間的殘酷遊戲中,沒有人敢在算力上擔心。
第三點:長期願景----增強人類智能
這是黃仁勳眼中更宏大的藍圖。他將AI工廠生成的「代幣」(可以理解為智慧的原子單位),視為增強人類智力的工具。
在AI時代,「智慧」第一次可以量化、定價,成為像水和電力一樣可以被生產和消費的商品。他認為:
「人類智力代表了世界GDP的55%到65%,我們就當它是50兆美元就好了。而這50兆美元將繼續成倍大……假設我花1萬美元的人工智能,讓我10萬美元年薪的員工生產力提高兩倍、三倍,我會做嗎?我會毫不猶豫地做。」
這個簡單的ROI(報酬投資率)計算,是驅動未來需求的關鍵。
當全球數以億計的知識工作者都配備上AI「副駕」時,將會產生天文數字的「Token」需求,這就需要大量的「AI工廠」(資料中心)來建設,從而帶動對Nvidia解決方案的需求。
黃仁勳看到的不是基礎建設公司的成長,而是一場堪比電力革命的基礎全面換代。
我的想法:華爾街的“線性思維” vs 黃仁勳的“指數級思維”
這裡完美解釋了市場分析師與黃仁勳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華爾街的財務模型,本質上是基於歷史數據進行線性外推。
分析師看到的是一家硬體公司在景氣週期中的成長預期,而黃仁勳看到的,是一個舊時代基礎設施被新時代徹底變革所釋放的、瞬時的結構性紅利。
這本質上是一場「數字」與「敘事」的較量。黃仁勳正在要求考生,除了懂財報,更要相信他所繪畫的「指數級未來」。
所以,重點是,你相信人工智慧的發展會是「線性」的,還是如他所說,「幾何級上升」?
主題二:回應市場質疑:OpenAI合作案與「循環收入」的指控
在訪談中,黃仁勳也正面回應了近期市場上一些熱門的疑問。
第一,與OpenAI的直接合作
近期最受關注的新聞之一,就是Nvidia與OpenAI在「星際之門」超級電腦計畫上的合作。黃仁勳對此進行了詳細說明。
他將 OpenAI 稱為「下個兆美元等級的超大規模公司」,並解釋了 Nvidia 的角色正在轉變。
過去,Nvidia 主要透過微軟Azure來支援OpenAI。但現在,Nvidia正在直接與OpenAI合作。
「這是我們第一次在晶片體系、軟體體系、系統體系、AI工廠體系上,直接與OpenAI合作,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AI基礎設施,成為一家全面運營的超大規模公司。」
這標誌著Nvidia的策略升級:從簡單的晶片供應商,轉變為AI晶片公司的直接基礎設施合作夥伴。
第二,關於「循環收入」的指控
針對Nvidia投資其客戶(如OpenAI),而客戶又反過來購買Nvidia晶片,從而引發「循環收入」(Roundtripping)的質疑,黃仁勳也給出了他的解釋。
他指出,像Stargate這樣耗資數千億美元的項目,其來源主要有三:客戶本身的融資、股權融資和債務。 Nvidia的投資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他將短期投資定性為純粹的財務機會。
「投資這部分與任何都無關。這是一個投資他們的機會……這很可能會是下一個兆美元級別的超大規模公司,誰不想成為它的投資者呢?」
我的想法:不用太多,已經說了很多遍。
主題三:驅動需求的引擎:AI需求的「三大規模調整」
一年前,黃仁勳預測AI推理(Inference)的需求將增加十億倍。在本次訪談中,他不但沒有修改這個數字,反而表示:
「我承認我低估了……我們現在有三個尺度法則(Scaling Laws),而不是一個。」
這「三級大規模邏輯」,構成了一個三級的需求引擎,共同將AI的運算需求推向新高。
-第一級:預訓練(預訓練) - 通識教育:這是人工智慧閱讀人類所有知識,建立世界基本認知的過程。成本龐大,但主要是一次性投入。
-第二級:後訓練(Post-training) - 專項訓練:讓AI學會如何「正常說話」,遵循人類價值。這是一個透過強化學習(RLHF)重複迭代的過程,黃仁勳將其比喻為「AI練習一項技能,直到它做對績效」。
-第三級:推理(推理)-從「背誦」到「思考」:這是最關鍵的成長點。AI是「瞬時背誦過去」,你問問題,它從記憶中提取答案。而新的AI,在回答複雜問題之前需要「思考」:重構問題、呼叫工具、邏輯推理、生成答案、修正。
「過去的推理方式是瞬時的……但是新的方式,我們稱之為『思考』。所以在你回答之前,先思考……你思考得越久,你得到的答案就相當不錯。」
從回答「法國首都」到「規劃法國行程」,一次查詢的計算成本可能暴增數千倍。
雙重指數效應的最大值
黃仁勳指出,我們正在經歷「兩個指數級成長」的高峰:
1.需求的深度(Depth):由於AI從「背誦」進化到「思考」,每一次查詢消耗的計算量呈指數級增長。
2.需求的廣度(Breadth):使用AI的使用者數量和頻率,也呈指數級增長。
(使用者數量的指數成長) X (單次使用成本的指數成長-長) = 總計算需求的指數級爆炸
這就是黃仁勳眼中「十億倍」成長的數學基礎,也是支撐Nvidia估值的核心邏輯。
我的想法:算力成本,將定義AI時代的權力格局
黃仁勳的「三級引擎」理論,在描繪巨大需求的同時,也揭示了一個現實:
AI的「思考」能力,是基於補充的算力堆砌出來的。
這意味著,未來人工智慧能力的強弱,將直接與算力成本掛鉤。這可能會導致權力的進一步集中,能夠承擔嚴格算力成本的,只不過是少數科技部門和國家主體。
黃仁勳吸引了巨大的需求,同時也可能進一步削弱權力集中的護城河。
這也是我認為,AI時代只有強者恆強。
主題四:Nvidia的核心護城:為何客戶不可能不用他們的晶片?
Google、Amazon 等家族自研晶片(ASIC)面臨的挑戰,Nvidia 的霸主地位能持續多久?
對此,黃仁勳認為,競爭者們從一開始就搞錯了戰場。皇冠戰爭的核心,從來不是關於「哪塊晶片比較便宜」,而是關於「哪塊AI工廠比較賺錢」。
第一層壁壘:從「造零件」到「建工廠」的思維
黃仁勳指出,許多競爭者仍停留在「製造晶片更好的晶片」的思維。但 Nvidia 正在做的,是設計和建造一整座“AI工廠”。
「這不是關於建造一顆ASIC,而是關於建造一個AI工廠系統。
這個「AI工廠」外圍包含GPU,還包括CPU、NVLink(高速互連)、Spectrum-X(網路技術)和CUDA(軟體平台)。
Nvidia的「極限協同設計」(Extreme Co-design)策略,是每年同時升級這座工廠的所有部分,以追求整體效率最大化。
正是這種「整體作戰」的能力,讓Blackwell系統由此衍生於新一代Hopper,性能實現了30倍的躍升。
第二層障礙:總成本擁有(TCO)----免費的,可能才是最貴的
黃仁勳提出了一個有趣的觀點:競爭對手的晶片完全免費,即使客戶也可能無法承受使用它的代價。
這背後的邏輯是,資料中心最大的瓶頸,不是購買晶片的資金,而是電力和土地。
讓我們想像一個場景:你是微軟首席執行長,你擁有一塊土地和2吉瓦的電力預算。你的目標是,如何利用這些有限的資源,達到最大的商業回報?
你可以用一部分運行成本較低的自晶片研發能力,處理常規任務。但對於最關鍵、利潤最高的頂級AI服務,你必須做出選擇。
-方案A(Nvidia):使用Nvidia的系統。它的採購價格很高,但「效能功耗比」(Tokens per Watt)極高。在0.4吉瓦的電力下,它能夠產生大量的X精密運算力。
-方案B(其他方案):使用較便宜的方案。由於效能功耗比只有Nvidia的一半,它只能產生0.5X最頂級的算力。
選擇方案B,意味著你能服務的頂級客戶數量減半,直接損失最高利潤的收入,並且在技術推廣中落後。
「他們即使把晶片定價為零,你仍然會購買 Nvidia 的系統……想想看,你有 2 吉瓦的電力預算,如果我的性能(每瓦產生的代幣)是原來的兩倍,我的客戶就能從數據中心獲得兩倍的收入。誰不想要兩倍的收入呢?」
在一個電力和土地成為最稀缺資源的時代,資料中心的遊戲規則不再是「省下多少採購費」,而是「在有限的資源下,能產生多少收入」。這就是 Nvidia 最核心的競爭優勢。
我的想法:一個需要不斷維護的價值壁壘
Nvidia的護城河並非永恆不變。
它的地位建立在一個更高的前提下:必須透過其「最大限度良好設計」,確保其係統的整體性能持續功耗比,顯著領先於任何對手。
只要這個差距夠大,客戶價值在進行平靜的TCO運算後,就得承受最核心的業務,選擇最昂貴、也最賺錢的Nvidia。
主題五:AI地緣政治:黃仁勳眼中的主權AI與中國市場
當一家公司的CEO成為各國元首的座上賓時,他的話語就成為了影響全球格局的風向標。
第一部:主權AI ---- 21世紀的必需品
最近,「主權 AI」(Sovereign AI)成為熱門詞彙,這意味著每個國家都應該建立由自己掌控的 AI 基礎。黃仁勳對此全面部署,並給了一個比喻:
「沒有人需要原子彈。但每個人都需要人工智慧。」
他認為,放棄AI,就等於放棄了本國的經濟自主權、文化解釋權和產業未來。建立主權AI,不僅是為了語言模型,更是為了將本國的工業資料、文化價值封裝其中,解決最切身的發展問題。
第二部分:中國市場----正在進行「單方面解除武裝」的風險
在談到美國對華的晶片出口管制政策時,黃仁勳表達了深切的擔憂。他首先反駁了「中國目前」的論調:
「說他們(中國)落後我們兩年、三年?拜託。他們只落後我們幾奈秒。」
在他看來,中美在基礎人才和科學研究能力上的差距微乎其微。他認為,美國的管制政策,在現實中可能會產生與初衷完全相反的效果,他將其形容為「單方面解除武裝」。
將像Nvidia這樣的美國公司排除在中國市場之外,不僅讓Nvidia損失了巨大的收入,更關鍵的是,它為中國本土的競爭對手(如華為)創造了一個沒有外部競爭的、巨大的、受保護的練兵場。
他堅信,一個更聰明的策略,就是讓美國最優秀的科技公司在中國市場上獲得正面競爭:
「我相信,讓輝達能夠服務那個市場,並在其中競爭,最符合中國的利益。當然,這也極大地符合美國的利益……這兩個真理可以共存。」
我的想法:商業利益與國家策略的交會點
黃仁勳這一年來,展現了超高的商業智慧和政治現實主義。
他對「主權AI」的說法,表面上看是為各國發展提供建議,本質上是為Nvidia創造了一個全球性的、永續的增量市場——每個國家都需要建立自己的「智慧發電廠」,而Nvidia是出售「發電廠設備」的唯一供應商。
早前,他到中東遊說,命令中東各國開始建立自己的「主權人工智慧」。又不斷造訪中國和白宮,最後命令川普鬆口,讓他們出口晶片到中國。
這只是為了其商業上的私心(誰也不想放棄龐大的市場),還是真的對美國是最好的方案?只有時間會證明一切。
主題六:超越科技的願景:AI與社會的未來
在訪談的最後,話題延伸到了人工智慧對整個社會的影響,特別是關於就業和機會均等的問題。
黃仁勳反對「AI 將導致大規模失業」的悲觀論調。他認為,AI 消除的是「任務」,而不是「工作」。
「那種認為人工智慧的出現,因此將會大規模毀滅工作的觀念,始於一個前提:我們已經沒有更多的想法了。」
他相信,當生產力被AI提高後,人類會有更多的想法和資源去追求新的目標,進而創造出新的工作。他更將AI視為「最偉大的均衡器」。
「我們已經用科技彌合了科技鴻溝。過去,人們必須想從事電腦相關工作,學習 C++ 或 Python。現在,他們只需要學會人類語言。」
此外,他也對「投資美國」(Invest America) 法案表示讚賞。該法案為每個新生兒設立一個投資帳戶。
他認為這是讓每個人都能分享國家發展紅利、參與「上升權利」的好方法,有助於協助社會因技術變革而產生的焦慮。
我的想法:認同,沒有補充。
結論:您慶祝了 AI 盛宴嗎?
如果僅僅將本次訪談視為輝達的前景分析,那就錯失了其真正的價值。黃仁勳描述的,是他眼中AI時代的完整樣貌。
我建議大家可以在讀完這篇文章之後,再找出整個採訪來聽,或者至少找到你感興趣的片段來聽,你會了解更多。
他最後用一個充滿感情的比喻,提出了他對這個時代的行動建議:
「如果你面對一列即將不斷加速、呈指數級前進的火車,你唯一真正需要做的事,就是跳上車。一旦你上車了,你就可以在途中搞清楚其他所有事情。」
這句話,可能是對當下最好的總結。
讀完黃仁勳的藍圖,你更傾向於相信華爾街的堅強,還是這位AI領導者的願景?由維護AI驅動的變革,你認為我們正處於哪個階段?
本文授權轉載自FOMO研究院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