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國稅局局長翁培祐(首圖左)辦理營業稅超過30年了。有一天,他發現民眾提交的稅務申請和稅務問題,上升到以往從未看過的專業高度,同仁處理起來也更加棘手。
他覺得很疑惑。在深入了解之後,才知道原來民眾早就用ChatGPT等AI工具來輔助申請,翁培祐把這個狀況稱為「不對等的戰爭」,「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我們的同仁沒有一個合法合規、可控可驗證的AI工具,等於在沒有武器的情況下作戰。」
讓同仁擁有AI武器,其實不只是要打一場「AI vs. AI」的仗,還有點公家機關生存之戰的意味。稅務領域的案件複雜,隨著各種新商業模式的誕生,也需要愈來愈多的研討。且根據《報導者》的報導總結,公務人員長期面臨缺工和過勞的互相纏繞,「案件量暴增、人力卻長期不足,民眾使用AI有時候還會有錯誤資訊,還要花更多的時間導正,對同仁的壓力非常大。」翁培祐說。
採用AI,成了必要的出口。
一場「不得不」的轉型,讓一天的工作壓縮到5分鐘
「這已經是『不得不』的轉型。」財資中心是財政部的資訊統籌單位,主任張文熙(首圖右)說:「(公務機關)除了缺工,更長遠的問題是知識傳承。稅務領域的資深同仁的專業知識與實務經驗如果無法有效傳承,新人又要面對民眾用AI提出的尖銳問題,對體制是很大的風險。」
於是財政部的AI解決方案「營業稅小書僮」誕生了。承辦人員只需要把營業稅的稅務問題輸入系統,AI就能自動比對多種稅法、資料來源,將傳統可能最長需要1天的人工查詢作業,壓縮到幾分鐘內完成。
舉例來說,可以用非常自然語言的方式輸入:
A小姐經民眾檢舉,在OO夜市直播擺攤並有大批民眾排隊搶購,並透過LINE揪團團購,於多個不定點面交,月銷售額超過8萬元,是否應向國稅局辦理稅籍登記?
資深的承辦人員可以從腦中調出所需的參考稅法,甚至是過去類似的案例。但是新進的承辦人員需要花很多時間想關鍵字、用不同的搜尋引擎查詢、逐一閱讀結果、邊看邊做筆記,非常耗時。
營業稅小書僮則會先分析問題、根據問題產生關鍵字、再去查詢資料,最終提供參考回答。最重要的是,會附上引用的資料,讓承辦人員可以做最終的判斷。
「最直接的感受,就是新進承辦人員不用花大半天整理資料。AI只要5~10分鐘就能得到初步的答案,讓大家終於可以把心力放在真正需要判斷的地方。」翁培祐說,「同仁的回饋也讓我們確定,雖然這個系統才剛上線,但方向是正確的。不過,小書僮絕對是輔助、參考用,同仁還是要培養基礎的專業能力。」
背後的AI大腦:由心元資本、林冠羣投資的通徹智慧
這套系統由財資中心找上中華電信雲端團隊建立,AI應用的部分則由新創公司通徹智慧負責。
通徹智慧專注於開發企業用的AI解決方案,雖然才剛成立不久,已獲得心元資本、KKBOX共同創辦人林冠羣的個人投資,客戶包含貿協、知名的人力銀行等。
通徹智慧的核心是拆解大型語言模型(LLM),調教成可實用的AI代理工作流(Agentic Workflow ),「就像是把一個拿來問AI的問題,拆解成100個步驟,慢慢告訴他什麼是好的結果,直到可以符合真實的工作情境。」通徹智慧執行長黃建璋說,這個過程需要人類專家的介入,告訴大型語言模型什麼是最好的結果。舉例來說,就算是「大師」和「專家」2個看起來是一樣的字眼,可能最終都可能產出不同的結果。
而如果把營業稅的問題直接問AI,也許有機會獲得正確解答,但更多時候可能會獲得一些模稜兩可、四不像的答案。
「所以整個(營業稅小書僮)工作流程,我們就做了破百人次的使用者訪談。」黃建璋說,「先要理解實際的流程長怎麼樣、有案子進來後要做什麼事情、最終要呈現什麼。接著討論最多的是什麼東西可以上、什麼不能上。因為判例裡面會有一些營業秘密和個資,需要梳理資料後遮住機密資訊。」
AI,有機會在公家機關成為「殺手應用」?
「營業稅小書僮」上線後,最讓張文熙驚喜的,反而不是效率提升,而是它極低的導入門檻。「過去推行新系統時常遭遇阻力,因為同仁需要學習新的規則跟指令,推動的過程很容易卡卡的。但AI不同,只要用口語就能互動,使用的門檻幾乎消失了。」
隨著AI技術日益強大,企業已在廣泛討論其對人力的取代效應,公家機關的前景又將如何?
翁培祐對此坦言:「只要最終仍需要『蓋章』,人就無法被AI完全取代。AI無法為決策承擔責任。」但他高度肯定AI為公共服務帶來的巨大潛力,「現代公務員要處理的事務遠比過去繁雜,不懂得利用AI的同仁,產值會面臨挑戰。這不只是公部門的問題,而是各行各業都將面對的趨勢。」
而這個趨勢,或許為時刻講求投資回報率(ROI)的企業界,帶來了更深一層的啟示。當向來被認為行事保守、不以營利為導向的公務體系,都已將導入AI視為一場「不得不」的轉型時,那麼對於追求極致效率與市場競爭力的企業而言,這場變革恐怕早已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攸關未來存續的決定。
責任編輯:李先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