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壓力、失眠與慢性病成為普遍議題,社會對心理健康與身心平衡的需求不斷上升。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新興職業開始受到關注——森林療癒師。
「森林療癒」概念源自1980年代日本的「森林浴」,主張深入自然環境能幫助人們舒緩壓力。然而,不同於森林浴的單純散步、休閒,森林療癒更強調透過森林療癒師的專業引導,讓參與者藉由五感體驗和靜心活動,全身心沉浸在自然之中。
Amy自2023年起成為具備專業證照的森林療癒師。她曾任滾石唱片行銷經理,之後轉為自由接案的品牌行銷,但長期的高壓工作讓身體亮起紅燈。52 歲時,Amy罹患癌症,迫使她重新調整生活節奏,開始登山、重訓,學習傾聽與照顧自己的身體。歷經4年半的抗癌之路,她終於戰勝病魔。
接觸森林療癒後,Amy將自己曾被大自然撫慰的深刻感受,轉化為專業,引領更多人透過自然,找到力量與平衡。
Amy介紹,單場森林療癒活動約3至4小時,8至20位參與者會一同在森林中進行五感覺察、感知自我,進而獲得心靈的安定與舒緩。
與一般生態導覽不同,森療師並非著重在知識講解,而是透過各種方式引導參與者充分感受大自然、感受自身狀態,「引導」才是森療師的核心專業。
一步一步靜心呼吸、微觀拾作
目前森療師的組成來源多元,包含導覽志工、瑜伽老師、劇團工作者等,每位森療師都會結合自身專長,設計出獨一無二的體驗流程。有的森療師結合瑜伽、頌缽或靜坐,有的則是融入繪畫與文字創作。
舉例而言,Amy於文山農場舉辦的森療活動,便是先以呼吸靜心健行開場,再帶領參與者微觀森林中的各種細節,最後撿拾自然物,所有參與者一同創作一幅曼陀羅作品。
「如果我自己沒有先享受森林,就很難帶領別人進入。」Amy分享。他每次帶隊前都會先到活動場域場勘至少5次,確認路線與地形,進而因地制宜設計課程內容,同時,也讓自己沉浸於自然,確保能以安定的狀態迎接學員。
目前,Amy除了自行開團,也正在與旅行社、活動公司洽談,把森林療癒結合地方創生,亦有設計連續性課程帶領高中師生體驗增能。
台大森林系教授兼森林保健學會理事長余家斌表示,「森林療癒的核心,就是接觸自然、促進健康。」他認為,這是一種「預防醫學」,在疾病出現之前,先透過自然介入,把身心狀態拉回平衡。
台灣自2017年起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建立認證制度,至今約有百餘位持證的森林療癒師。余家斌估算,目前真正活躍者僅20至30人。
由於市場規模較小、商業模式尚未發展完全,目前多數森療師是以兼職或副業模式進行。若純論講師費,以森林保健學會建議收費標準計算,森林療癒師時薪約為2,000元;並且活動受天氣影響嚴重,颱風或午後雷陣雨都可能被迫取消,收入不穩定是常態。
森林療癒若要成為一個可持續的產業,必須發展出能複製的商業模式。目前常見的銷售路徑包括直接面對大眾、與企業或學校合作、透過基金會支持,以及與飯店、度假村結合等。余家斌指出,與飯店、度假村最具規模化潛力,能把既有場域與會員基礎納入,形成「健康旅遊」的新服務。
「單靠體驗活動賺不了多少,必須靠『吃+住』或『療癒商品』,才能把價格撐起來。」余家斌提到,目前有森林療癒師嘗試與旅宿合作,設計成2天1夜的套裝行程以提高收益。至於受眾定位,現階段最明確的客群是退休人士與中高齡族群。這些人通常更在意健康,具備較高支付能力,也願意投入時間體驗活動。余家斌指出,未來5年是關鍵。
如果能出現幾個可複製的成功案例,讓市場看見森林療癒能與健康產業、旅遊產業結合,森林療癒師將不只是浪漫的副業,有機會真正走向專業化與產業化。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