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這把年紀很少有事能讓我exciting(興奮),而今天要宣佈的,絕對是近年最讓我振奮的消息。」年屆七旬的特力集團總裁何湯雄說道。
國內30年歷史的居家修繕通路特力屋,於10月14日舉辦興櫃前法說會,預計16日登陸興櫃。這並非特力屋首次面向資本市場,特力屋母公司是成立近50年、掛牌上市逾30年的特力集團。
特力屋與HOLA(和樂)、Wedgewood 、hoi!好好生活等五金家飾品牌,原先隸屬集團的零售市場業務。其中,特力屋雖是零售事業中的第一大通路,但也僅占集團300多億年營收不到3成,特力集團過半以上業績仍來自貿易主業。
特力集團陷成長高原期,拆分小金雞釋放市場潛在價值
「以前集團子公司林立、統合不易,許多資源無法好好運用,現在切分清楚,讓各個零售品牌擁有完整團隊與後勤單位,對未來衝刺更有利。」何湯雄指出,在2019年集團全面退出中國市場、疫情復甦後,自2023年就有拆分特力屋獨立上市櫃的打算。
博群國際商務法律事務所會計師謝明惠分析,拆分子公司獨立上市櫃,對集團最直接益處便是「多一家公司可以轉資本利得。」
舉例來說,拆分前,子公司一年獲利1,000萬元,母公司就只能認列1,000萬收益。不過子公司上市櫃後,假設市場依其獲利給予15倍本益比(平均值),代表子公司此時隱含約1.5億元市值,連帶母公司對子公司的持股價值也會大幅提升,即便手中持股因拆分稀釋,帳面潛在利益仍顯著高於拆分前。
而這樣的投資價值,可望點亮特力集團近年身處的險峻環境。攤開集團財報,以貿易為主業的特力集團,近年面對關稅議題與大環境挑戰,2024全年雖繳出合併營收達368億元、年增4%的成績,但對照營收高峰時的437億元仍有差距;而EPS方面,除2019年虧損外,近年雖都有盈利,不過連三年低於1元。
30年老牌居家修繕通路,如何靠2大引擎創造新成長?
衝刺策略1:轉攻社區店搶年輕客、推高毛利自有商品
作為集團首隻興櫃在即的小金雞,特力屋衝刺成長的第一步是改變展店策略。
特力屋如今在全台有28間大型店以及35間社區店。特力屋總經理張栢青指出,即便大型店佔8成營收,但百坪以上、又要能停車的條件,使其展店與選址不易,「大型店在國內的市場空間幾乎飽和,下階段將以社區店型為主力。」
拓展社區店型對特力屋有兩大好處,首先是獲取年輕新客。經多年累積,特力屋會員數已超過一千萬,覆蓋率可說五金通路之冠,不過其中45歲以上高忠誠會員就貢獻特力屋7成業績。「我們觀察到社區店更容易吸引年輕新客群。」張栢青分享,近年有約一成新會員,來自社區店。
社區店也因靠近家戶,銷售主力不脱:衛浴、廚具、系統傢俱、燈具、層收、工具等銷售佔比四成的核心品類,而這些品類多半是高毛利的自有商品以及需要上門安裝、客製化的服務型商品。
母公司從事國際貿易半世紀、有強大供應鏈夥伴的特力屋,在開發自有商品特別拿手,其自有商品占了總品項20%。自有商品不只毛利高,且銷售動能強勁。張栢青舉例其中一款自有商品——Smart wash溫水便座(免治馬桶圈),年度銷售達一萬套,約佔國內免治馬桶圈總銷量15%。「特力屋雖不是衛浴品牌大廠,但作為通路品牌,只要能打到對的品項,銷售一樣可觀。」
衝刺策略2:布局居家管家服務,從賣商品變賣「解決方案」
至於須上門安裝的服務型商品,例如衛浴、廚具與系統傢俱,則是特力屋衝刺成長的第二個關鍵。今年前9個月,特力屋累積營收達67.7億,較去年同期衰退6.6%,大型店人流衰退,正是業績下滑主因。「當上門客人減少,主動出擊、進入家戶,才能刺激新需求。」何湯雄說道。
2019年特力屋在林口開出首間社區店,同時設置了提供上門服務的「社區管家」。對顧客來說,僅需提出需求,就有專業人士到府提供服務;對於特力屋來說,管家能夠現場觀察消費者的需求,延伸服務商機。
據特力屋統計,這些社區管家如今不只協助特力屋完成一年13萬件商品的上門安裝件數,也創造了3萬件新的預約服務單。
「我們每位社區管家平均一年能創造600萬業績,Top Sale甚至超過千萬元。」張栢青指出,管家服務的潛力除了締造新業績,提升會員對通路的信任感與黏著度後,也能刺激會員回流至社區店與大型店,創造正循環,更重要的是:這樣的居家服務商機日漸增長。
拿出政府統計數字,目前台灣65歲以上的銀髮獨居戶數達130萬戶,而不論年齡的獨居戶數更占比超過3成,張栢青認為,這類獨居家戶,無論年齡通常都需要人手協助安裝,因此管家服務的潛力市場其實很大。
除了今年底要在北部再開2家社區店(總店數達65家),特力屋目標興櫃後每年開出6~8家的社區店,張栢青喊話,未來特力屋重心將從過去的賣工具、賣商品,改為賣服務。「因為DIY商品誰都可以賣,但裝修服務才是創造更高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