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自動駕駛,人們或許並沒有意識到這會與老年人的出行有關,而且也不曾為自己老年出行擔憂過。事實上,我和身邊的人聊到將來的出行時,很少有人真正把這當作一個問題來看待,雖然他們也會說「這麼看來確實很重要」。
其實,如今在自動駕駛領域已經有了很多最前沿的技術,但另一方面,手動駕駛中涉及老年駕駛員的交通事故率也在持續走高。從這兩個角度來看,可以說自動駕駛就是「新技術與高齡化的交叉點」。
如果自動駕駛得以實現,無論是需要照護的老人,還是有失智症的患者都能夠自由出行,身體不適需要去醫院時也會更方便;跑醫院不用每次叫計程車,車費不再是問題;遠距離通勤無須自己舟車勞頓,為了孩子的成長住在離城市遠一些的地方也沒有關係,房租還能便宜許多。
這些都是實現自動駕駛帶給我們的好處。谷歌旗下的Waymo公司現在正在美國推行無人駕駛的計程車,日本的豐田公司也正致力於自動駕駛汽車的研發。
當我聽到這些消息時,我興奮地想,「自動駕駛的時代馬上就要到來了,我和父母的晚年出行沒有問題了」。在我看來,自動駕駛馬上就能實現了。但也有人認為自動駕駛根本不可能實現。
你怎麼看呢?
Google、豐田卯足勁搶攻 L3!解析自動駕駛5大等級
我曾以為自動駕駛時代近在咫尺,因為谷歌和豐田都在為此卯足了勁;也曾質疑那些認為自動駕駛不可能實現的人目光短淺。其實這些想法本身就是錯誤的,因為我甚至連「自動駕駛」的含義都還沒有真正理解。
我最初聽到「自動駕駛」一詞時,單純地以為就是雙手離開方向盤,整個駕駛過程都交由汽車的電腦系統自動完成的一個過程。直到一番了解之後才知道,我們現在使用的汽車上安裝的「自動跟車系統(Acc)」和「自動緊急煞車系統(AEB)」就是屬於自動駕駛的一種。雖然看似手動,但的確屬於自動駕駛的範疇。我因為在做視野範圍與交通事故的關聯性研究,所以有機會實地參觀了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究設備,在和研發人員的交談中終於明白了其中的原理。
很多人應該都知道,自動駕駛也會分級別。確實,目前的自動駕駛大致分為以下六個等級:
零級:普通駕駛(無自動化)。
一級:輔助駕駛(駕駛員輔助)。
二級:部分自動駕駛(部分自動化)。
三級:在規定區域內自動駕駛(條件自動化)。
四級:基本自動駕駛(高度自動化)。
五級:完全自動駕駛(完全自動化)。
現代汽車上普遍配置的防碰撞自動煞車功能就相當於一級自動駕駛。除此之外,有沒有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呢?有的。目前全球公認的自動駕駛級別是二到三級。豐田、本田、日產等日本國內品牌都已經做好了向市場投放三級自動駕駛汽車的準備。特斯拉、谷歌等國際企業也在致力於三級自動駕駛汽車的開發。
一級自動駕駛的汽車能夠做到在緊急煞車時減輕碰撞傷害。速霸陸就是因為這項技術而出名的,但如今很多車型都採用了這項技術。
在二級自動駕駛狀態下,駕駛的手可以偶爾離開方向盤。現在一些高級車都有自動跟車(巡行控制,cruise control)功能,它能夠讓汽車在高速公路等交通道路上行駛時,根據與前方車輛的車距自動調整車速。我們可以簡單地認為,二級自動駕駛是在自動跟車的基礎上的加強功能。
從三級自動駕駛開始,才真正進入了駕駛的自動化階段。例如,一些日本汽車上裝有「在東京到名古屋的高速公路段開啟自動駕駛」的系統。但是,路程中一旦遇到突發狀況,就必須轉為手動駕駛。此外,規定區域之外的路段也必須手動駕駛,比如,過了名古屋,就得回到手動駕駛。總之,三級自動駕駛需要不斷地在手動和自動駕駛間來回切換。
四級自動駕駛比三級的可自動駕駛的區域更廣。不僅限於高速公路,日常生活中的一般道路,基本上都可以實現自動駕駛。
五級自動駕駛才是一般人想像中的「自動駕駛」。簡單來說,達到五級自動駕駛的級別後,就像有了自己的「專屬司機」。你可以坐在後座打電話、吃東西,做什麼事情都可以,車會自動送你到目的地。
之前的我連自動駕駛有等級之分都不知道,卻去談論自動駕駛的可能與不可能,未免有些滑稽可笑了。
現在,人們普遍認可三級以內的「手動加自動駕駛」(部分自動化)是完全可以投入使用的,關鍵是四到五級的自動駕駛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為此,我們必須知道自動駕駛需要怎樣的技術支援,這些技術目前發展到了什麼程度,以及預計在什麼時候能完成這些技術的準備等等。
5G、AI和大數據是必要條件
那麼,發展自動駕駛到底需要怎樣的技術支援,後續還需要什麼條件呢?
首先,我們需要的是三大系統:
①利用攝影機獲取外部資訊的系統。
②對獲取到的資訊進行識別和處理的系統,如辨別前方障礙物是垃圾袋還是必須避開的危險物,並進行相應處理。
③自動啟動系統。
其實,這三大系統中的第三個系統並不難實現,關鍵是前兩個系統。
第一個系統不僅僅包括行車攝影機這一項技術,它還必須透過GPS獲取的道路壅堵狀況、附近車輛資訊,和能夠判斷是否有墜物風險等情況的資料。因此,首先需要的就是大量的攝影機,同時還要能連接上網路。
如今,攝影機的品質已足夠高了,這一點倒不必擔心,問題在於與網路的連接上。我們平常在使用智慧型手機時,時不時會出現延遲現象,甚至還會突然斷線。如果只是手機,可以稍微等一等或者換訊號好的地方。但如果是汽車,在本該轉彎的地方突然失去了訊號,必然會引起交通事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為一輛時速六十公里的汽車,若訊號延遲一秒,汽車將繼續前行16.7公尺。因此,要想實現自動駕駛,我們必須要有比現在更快更穩定的網路才行。
這種更快更穩定的網路就是現在人們常說的5G網路。5G的「G」是Generation(世代)的首字母,5G指的是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但人們往往誤以為5G是5Giga的縮寫,連電視節目裡也出現過這個錯誤的解釋。Giga是用於表示頻率GHz(千兆赫茲)或電腦記憶體(容量)5
GB(千兆位元組)的單位。
1G時代,日本正值二十世紀八九○年代泡沫經濟期,這一時期流行的便攜通訊設備是比較大的攜帶式電話(手機)。到了2G時代,這種攜帶式電話的體積開始變小,而且可以發送字數有限的簡訊。進入3G時代後,i-mode服務出現了,手機可以收發電子郵件與瀏覽網站,也可以附加照片。到4G時代,就已是智慧型手機普及的時代了。
顯然,單純提高汽車的自身性能是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實現自動駕駛的。如果不在全國各地建起5G基地台,就算有了自動駕駛的汽車,也只能是在非常有限的區域內行駛。試想開車去山裡玩,結果汽車因為網路問題停在半路上⋯⋯那多掃興啊。
你或許聽說過「人口覆蓋率百分之99」之類的說法。4G時代之前,我們對於手機網路看重的就是人口覆蓋率。那時的手機只是作為通訊工具使用,訊號不用覆蓋到荒無人煙的山裡。就算去了山裡,手機沒了訊號,說一句「沒辦法,這裡沒訊號」也就算了。但是在5G時代,考慮到自動駕駛的汽車也會進入山區,對覆蓋率的考慮面就不一樣了;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應該關注的不再是人口覆蓋率,而應該是「基礎設施覆蓋率」,即5G訊號在全日本範圍內的覆蓋率。
日本總務省的目標是到2025年5G網路的覆蓋率達到百分之50。這意味著,即便5G以外的所有自動駕駛條件,如AI、攝影機、相關法律法規等都已到位,全國也只有一半地區能夠實現自動駕駛。更進一步說,在5G訊號覆蓋全日本之前,人們是無法放心地在目的地之間進行自動駕駛的。
讓我們再來看第二個系統。其實第二個系統屬於判斷系統。它會基於攝影機獲取的資訊,對踩油門、打方向盤,或是改變車道等做出相應的安全判斷。這裡就需要基於AI的判斷,以及幫助提高判斷準確率的大數據。人們常說的「大數據」多指極為龐大的資料。現代人已經能夠透過各種儀器、網路等獲取過去無法想像的大量數據,並靈活加以運用。
這裡所討論的大數據,指的是大量的駕駛數據。基於這些駕駛大數據,AI將深度學習如何做出駕駛狀態下的各種判斷,如「此時應該打方向盤」或「此時應該踩油門」等等。
你可能認為這很簡單,其實研發人員做的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複雜和細緻。我們人類總能判斷不小心踩在腳下的障礙物是否安全。但如果是交給電腦來判斷,就必須在瞬間就準確識別障礙物是塑膠袋還是大石頭。
為此,系統就需要儲備大量塑膠袋的數據,而且不僅要有白色塑膠袋的數據,還要有容易與石頭看混的灰色塑膠袋的資料。在識別了是塑膠袋的基礎之上,還需要有數據,以判斷面對這個塑膠袋是應該踩煞車還是應該打方向盤更能規避事故。
延伸閱讀:固態電池時代近了!盤點「半固態電池」電動車:里程焦慮,真的要成為過去式了嗎?
中國車企流血戰!16家獲利抵不過1家日本豐田:比亞迪、吉利⋯為何賣很大卻賺不多?
本文授權轉載自《AI時代的超級老人》,平松類著,好人出版
責任編輯:蘇柔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