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讓醫療變便宜」是迷思?電子病歷導入後,醫院成本為何不降反升?
「AI讓醫療變便宜」是迷思?電子病歷導入後,醫院成本為何不降反升?

AI診斷會給出怎樣的結果呢?AI不會直接給出診斷結論,比如,對憂鬱症的診斷,它會以百分比的形式呈現,如「百分之99的可能性是憂鬱症」或「百分之67的可能性是憂鬱症」。

這意味著AI能將人類難以把握的情況視覺化。醫生通常會用斷定的語氣來陳述病情,比如「這就是憂鬱症」。但實際上,誰都知道這種疾病不能「百分之百」地斷言。就算醫生心裡想的是有百分之90的可能是憂鬱症,嘴上往往還是會以百分之百肯定的語氣下診斷。不過,在這些被醫生診斷為憂鬱症的病例中,其實也有被誤診的。

從醫生的視角來看,這是沒辦法避免的,可是患者會認為這是醫生的失誤。現實中確實會有這樣說不清的模稜兩可的情況。

和診斷一樣, AI提出治療方案也會用到機率 。對於肺炎患者,使用抗生素是常規的治療方法,但醫生也不能保證用了抗生素就能百分之百治癒,於是,醫生會先使用一種抗生素,如果沒有效果再換另一種。

而AI的治療方式是這樣的。AI會提示:「抗生素A的治癒機率為百分之72,產生副作用的機率為百分之5;抗生素B的治癒機率為百分之65,產生副作用的機率為百分之1;抗生素C的治癒機率為百分之64,產生副作用的機率為百分之0.02。」

那麼,你會選擇A、B、C中的哪一種呢?若不清楚究竟有什麼副作用,人們依然很難做出選擇,因此,我們必須先要了解這幾種抗生素分別會產生怎樣的副作用。

在目前的臨床治療中,一般情況下都是醫生基於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從醫生的專業角度為患者選擇一個相對合適的治療方案。有了AI之後,這些副作用將會被重點提出,更多的時候就需要患者自己來做出選擇了。若是產生副作用的機率相同,選擇就相對簡單一些,人們就不會有太多糾結。可若是像上文列舉的那樣,A、B、C三種藥物間存在較大差異的,患者又該如何做出選擇呢?

①我無法決定

其實很多時候,資訊越多我們就越迷茫。資訊不多反倒好判斷,資訊越多越難做決定。比如買電腦的時候,店員給我們介紹電腦的儲存怎麼樣,CPU怎麼樣,我們也聽不明白。買洗衣機的時候,比較了清洗能力、用電量,也得不出結論來,最後還是根據品牌、外觀設計或者價格做的決定。你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呢?

就連選擇一些生活用品都這麼難,更不用說是為自己或家人的生命做選擇了。能果斷做出決斷的人實在是不多。有的人思來想去,怎麼也下不了決心,甚至還可能糾結成心病。所以,在AI時代到來之前(不,AI時代已來臨),大家有必要從以下兩種思路中確定自己的基本方向。

②放心託付

「都聽醫生的」是現在常見的一種思路。好處是自己不需要詳細了解疾病和治療方案,也不需要思考,缺點是可能會出現患者的想法與醫生的考量不匹配的情況。接著用抗生素的案例來講,如果遇到的是一位勇於挑戰、速戰速決的激進型醫生,可能就會選A;如果是一位盡量規避風險的保守型醫生,可能就會選C。

為了避免和醫生出現分歧,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與自己觀點一致的醫生。而且,如果可能,最好能相交甚久,保持長期聯繫,這樣我們才會放心地把自己交給醫生。

③自己決定治療方案

接受治療的患者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A型(active):積極治療。
M型(middle):選擇康復率最高的方案。
D型(defensive):重視安全性。

例如,闌尾炎發作時一般有兩種選擇—動手術切除闌尾和服藥保守治療。A型患者通常會選擇手術。相反,想儘量規避風險的D型患者通常會選擇服藥,直到實在熬不過去。而M型患者則會在A和D之間游離,想著先服藥看看,但如果手術效果好就去手術,或者服藥效果不好再去手術。

對於A型患者,若是手術一切順利,他們就可以得到最好的治療結果,但若是失敗就會後悔當初不該冒這個險。

M型患者的治療效率往往最高,但也不排除會有人越想越糾結,不知所措的。

D型患者的治療方案雖然是最安全的,但也容易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拖長。

AI醫療_shutterstock_675848614Resize 1280.jpg
圖/ Shutterstock

引入AI後能降低醫療費用嗎?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引入AI之後醫療費用就會降下來,原因是「機器自動操作,當然更便宜」。其實這只是那些不了解醫療費用的人自以為是的想法,這是大錯特錯的。

現如今能自動完成操作的方便機器還有掃地機器人「魯姆巴」(Roomba)。該機器可以在我們設定的時間段自動完成地面清潔。但有了這個機器人,我們的可支配時間真的增加了嗎?如果你是一個人居住,幾乎沒有打掃的習慣,那時間一分鐘也沒有省出來,因為你平時就沒有花時間在打掃上。如果你住的房子很大,平時每天花三十分鐘打掃,那麼,有了掃地機器人後,每天就能多出三十分鐘的自由時間了。也就是說,即使實現了自動化,根據情況的不同,獲得的方便度也會因人而異。

此外,還有人說電子病歷能減少人力成本。病歷是用來記錄患者病情的,到目前為止,醫療紀錄都是寫在紙上(紙本醫療紀錄)。使用紙本病歷時,當病人來到醫院時,院方必須先找出該患者的病歷本,然後在患者去各檢查室、診療室的同時帶到相應的科室,最後送到批價處,批價處再根據病歷本上的記錄計算各種檢查費、診療費。

電子病歷則可以自動完成上述一系列流程。醫院方不需要費功夫找紙本病歷,不需要把病歷送來送去,也不需要最後再交到批價處,這些流程中產生的費用電腦都會自動計算,連批價員都可以不要了。

大家應該都是這麼認為的。但是,在調查了許多採用電子病歷的醫院後,我們發現絕大多數醫院反而增加了許多額外的人力成本。這又是為什麼呢?

電子病歷確實能省去找紙本病歷的麻煩,但因為不用再將紙本病歷送來送去,我們也因此很難確定患者是否去過診療室。 另外,除了病歷本,患者還需要攜帶掛號單等其他紙質材料,這些都是患者去各診室時需要隨身攜帶的東西。

而且,診療結束之後,相應資料本可以自動傳到批價處完成結算,但有醫生簽名和蓋章的紙本處方必須交到批價處。於是,患者就得先在自助繳費機上完成繳費,再將處方交到批價處。這樣一來,原本這種處方交到批價處的同時就可以完成結帳的一站式模式,反而變成了兩個步驟。

另外,還需要有人來指導患者如何操作自助掛號機和自助繳費機。從整體上來說,這確實可以減少對工作人員的需求,但也需要相應增加系統維護人員。導入電子病歷系統之後並非一勞永逸,必須有技術人員來進行系統維護和故障處理。這一職位對專業知識和技術的要求比較高,僱傭成本也會比普通行政人員高得多(醫療行政是所有行政行業中工資最低的)。

更何況,這一行業的技術人員本身就稀缺,即使能僱來,也不是時刻都有工作可做。這些技術人員在入職醫院之後,由於沒有固定和持續的工作,他們的離職率也非常高。

不僅如此,電子病歷系統的維護和電腦升級更換的成本也相當高,所使用的電腦價格也是普通電腦的兩倍多。因為醫療機構大多是封閉的組織,經營狀況相對較好,這些供應商向醫院收取的費用比一般客戶更高,這已成了行業慣例。尤其對公立醫院,價格更高。此外,還要考慮高昂的電費、電子系統出現故障時的替代方案等。雖然也有部分醫院比僱傭人力時省下了些成本,但經驗表明,絕大部分醫療機構所花成本是更高的。

所以,「引入AI之後醫療費用會降低」的想法未免太簡單了些。

延伸閱讀:AI能終結「孤獨死」?穿戴裝置、物聯網成保命符,從根本上消除晚年孤獨恐懼
資料中毒攻擊是什麼?Anthropic研究揭:只要250份惡意文件,就能讓AI模型胡言亂語

本文授權轉載自《AI時代的超級老人》,平松類著,好人出版

AI時代的超級老人:爸媽老後長照靠AI,未來的你安心變老
圖/ 好人出版

責任編輯:蘇柔瑋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