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創造性破壞的力量》(The Power of Creative Destruction)共同作者——阿吉翁(Philippe Aghion)。此項殊榮不僅肯定他在「創新、經濟成長與創造性破壞動態」上的開創性貢獻,也提醒我們:創新從不只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一場制度與社會價值的重構。
現任教於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法國學院(Collège de France)及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的阿吉翁,此次與布朗大學教授豪伊特(Peter Howitt)及西北大學經濟史學者莫克爾(Joel Mokyr)共同獲獎。3人從科技創新、制度演化與歷史連續性等不同面向,揭示了經濟長期成長的核心動力。
阿吉翁與豪伊特延續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創造性破壞」的思想,並使之現代化。他們指出,經濟成長並非線性的累積,而是由不斷創新與取代所構成的動態循環——新技術取代舊技術,新企業挑戰舊勢力,新觀念顛覆傳統思維。儘管這些過程充滿不確定與摩擦,卻正是經濟體得以不斷更新與維持活力的關鍵。
阿吉翁的特別之處在於,他建立了「創造性破壞」的理論基礎,更關注其在政策與制度層面的意涵。他強調,創新並非自動產生正面效果的力量;它需要教育、競爭、市場開放與公平制度的支持。否則,創新只會鞏固階級差距,加劇市場壟斷。
在《創造性破壞的力量》中,阿吉翁提出一個宏觀卻具體的問題:如何讓創新成為推動全民福祉的引擎? 他的答案是:制度。
唯有透過教育培養創新人才、以競爭維持市場動能、藉由政府政策保障公平機會,創新的果實才能擴散至整體社會,而非只集中在少數人手中。換言之,創造性破壞不應是弱肉強食的市場淘汰,而是一種以制度為支撐的社會再生機制。阿吉翁提醒我們,唯有透過公共投資、社會保障與知識開放,創新才能成為維繫社會契約的正向力量。
阿吉翁的理論之所以具啟發性,在於他將「破壞」重新定義為「更新」。創造性破壞的真正力量,是社會在面對變動時,能否進行自我重組,重新定義未來。 因此《創造性破壞的力量》不僅是一部理論作品,更是一場對文明的反思。它呼籲我們,在氣候危機、科技加速與人口轉型的時代,應以制度創新與道德思考為導向,讓經濟發展不只是「更快」,而是「更好」。正如阿吉翁所言:「創新必須服務於人,而非主宰人。」
警惕保護主義,包容性成長才有韌性
從創造性破壞的觀點來看台灣,挑戰不在於能否創新,而是能否「制度性更新」。當產業結構、教育體系與政策設計無法因應時代轉變,「破壞」不再是威脅,而是通往再生的起點。這需要政府具備長遠政策視野、企業願意承擔風險,以及社會對變革的信任。
阿吉翁提醒我們,真正的競爭力,不只是來自技術本身,更來自一個能讓新想法萌芽、實驗並茁壯的制度環境。要在AI與綠能轉型的浪潮中保持韌性,台灣應將創新視為一種公共投資與社會契約,透過教育改革、創業扶植與數位治理,打造更多元且具包容力的創新生態。 最重要的是,台灣的轉型不應只追求「更快的成長」,更應追求「更公平的更新」——讓創新不只是少數菁英的成功故事,而是全民共享的制度性福祉。這正是《創造性破壞的力量》對台灣的啟發:唯有直面破壞,才能真正創造。
在當前局勢下,阿吉翁的理論具有強烈警示意義。面對川普2.0、保護主義升溫、民粹政治蔓延與全球經濟分裂的風險,《創造性破壞的力量》提供了一種深層思考框架:當創新成果無法被公平分享,「破壞」將失去其創造性,只剩破壞性。
阿吉翁一再強調,當創新紅利被少數菁英壟斷,忽略包容性成長,社會中被邊緣化的群體終將以政治反撲回應。這正是許多民主體制近十年來面對的危機縮影:全球化與自動化導致階級分化,中產階級失去安全感,自由市場與開放社會的信任基礎開始崩解。這種結構性失衡,使得「反全球化」、「反菁英」、「反制度」的情緒找到政治出口,徹底重塑了當今的國際政治局勢。
阿吉翁指出,市場效率若缺乏社會正當性,最終也將喪失其可持續性。因此創新政策與經濟治理的核心,應回到「信任」與「公平」的重建——讓人民重新相信制度仍有能力創造機會、讓成長成果更廣泛地惠及大眾,才是民主韌性的根本。
在新冷戰格局、AI競賽與能源轉型交錯的背景下,阿吉翁的思想也為我們指出一條道路:以制度創新對抗民粹,以包容成長重建信任,以長期視野超越短線政治。他提醒我們:真正的危機不是技術的突變,而是社會無法跟上創新的速度。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更像一種視野的宣示。它提醒我們,經濟學不只是預測模型或統計數據,而是一門關於人類如何想像與實現未來的學問。獲獎者的研究讓我們重新思考經濟學的初衷:理解創新背後的制度條件,並設計出一個讓「變動」成為希望的社會。
責任編輯:謝宗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