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 蘋果預計最快將於 2026 年底或 2027 年初推出首款觸控螢幕版 MacBook Pro,徹底顛覆創辦人賈伯斯長期反對的立場。
重點二: 新版 MacBook Pro 將採用 OLED 螢幕,機身更輕薄,搭載 M6 系列晶片,並改用類似iPhone動態島的打孔式鏡頭設計。
重點三: 觸控版 MacBook Pro 定價可能比現行高階機型貴上數百美元,蘋果將以其市場反應決定是否擴大觸控技術至其他 Mac 電腦。
繼蘋果於10月16日發表全新M5晶片,《彭博》知名記者古爾曼(Mark Gurman)在最新報導中指出,蘋果首款配備觸控螢幕的MacBook Pro,最快將於 2026 年底或 2027 年初問世
根據報導,新款MacBook Pro將搭載蘋果 M6 系列晶片,並首度導入 OLED 顯示面板,與目前的 iPhone 和 iPad Pro 規格相同,同時機身將更加輕薄。市場預期,新款 MacBook Pro定價將較目前高階版本貴上數百美元。
MacBook新裝亮相:採用OLED、M6晶片,螢幕瀏海升級為動態島
這款全新 MacBook Pro 的升級重點,聚焦在「螢幕」與「性能」兩大方面。
在螢幕技術上,新機型將首次在 Mac 系列中採用OLED 顯示器,能提供更深沉的黑色、更強烈的對比度,以及更快的反應速度。目前iPhone 和 iPad Pro 等產品已使用OLED顯示器。
在設計細節上,這款筆電將會揮別過去幾年熱議的螢幕「瀏海」(notch)設計,改用類似 iPhone Dynamic Island(動態島)的「打孔設計」(hole-punch design)來放置網路攝影機,讓螢幕視野更完整。
此外,蘋果也特別為觸控功能開發了強化的鉸鏈和螢幕結構,目的就是避免用戶觸碰螢幕時,螢幕會像傳統觸控筆電一樣向後晃動或彈開。還保留實體的鍵盤和觸控板 (trackpad),用戶可以根據習慣自由切換操作方式,不必完全依賴觸控功能。
至於核心性能,M5 晶片版本被視為過渡階段,新機將直接跳到新一代 M6 晶片,因其製程與架構突破,才能完全承載 OLED 觸控螢幕、更輕薄機身和全新人機互動界面所需的龐大運算力。
根據《彭博》報導,由於搭載了更高成本的 OLED 螢幕和新零組件, 目前 14 吋高階版本起價為 1,999 美元(約新台幣61,331元),16 吋版本起價為 2,499 美元 (約為新台幣76,671元),新機價格預計將在此基礎上再增加 。
賈伯斯曾批觸控筆電「行不通」:手臂會掉下來
過去十多年來,蘋果始終在「觸控筆電」的進展路上背離甚遠,這項堅持可追溯到已故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的理念。
蘋果長年來一直堅持人體工學的產品哲學,賈伯斯曾在 2010 年的iPad 發表會上,明確表示「我們針對 (觸控螢幕 MacBook) 進行了大量的用戶測試,結果證明它行不通。」他指出, 觸控表面不適合垂直設置,稍加使用就會開始感到疲勞,持續使用一段時間後,手臂甚至會「想要掉下來」,直言其「人體工學極差」(ergonomically terrible) 。
這與 2007 年 賈伯斯在發表 iPhone 時,脫口「誰想要觸控筆?」的評論如出一轍,儘管後來問世的 Apple Pencil 在 iPad 上大獲成功,更使 iPad 晉升為最佳繪圖平板。
而現任執行長庫克(Tim Cook)則將平板和筆電的結合戲稱為「把烤麵包機和冰箱融合在一起」。2016 年,蘋果曾嘗試結合觸控列(Touch Bar)作為妥協方案,但該功能最終並不受歡迎,在近年被黯然移除。
迎合用戶行為轉變,走向「二合一」裝置融合
然而,時隔十餘年,隨著平板電腦的銷售成長放緩,以及觸控螢幕在 PC 領域逐漸成為必備功能,加上 Mac 和 iPad 在介面、處理器和應用程式生態系統方面的統一,蘋果產品策略顯然正朝向更靈活的方式發展。
分析師郭明錤觀察,決定開發觸控螢幕 MacBook Pro,似乎反映了蘋果對 iPad 用戶行為的長期研究。他指出,在某些情境下,觸控控制確實可以增強用戶的生產力及整體體驗。這項設計的轉變,也符合市場對蘋果可能推出某種 iPad/MacBook 混合式裝置的傳聞,並讓蘋果有機會加入到二合一筆電(2 in 1)的競爭行列。
此外,將觸控功能加入 MacBook Pro,能吸引現有 Windows PC 的用戶轉投陣營,也有望推動現有 MacBook Air 等用戶升級至更高階的產品,從而創造新的營收賽道。
資料來源:Bloomberg、Creative Bloq、MacRumors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