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Meet Pacific盛大揭幕,逾180家新創共譜花蓮新篇章!日本北海道町長親臨、風格市集規模翻倍,展現堅韌創新動能
2025 Meet Pacific盛大揭幕,逾180家新創共譜花蓮新篇章!日本北海道町長親臨、風格市集規模翻倍,展現堅韌創新動能

東台灣年度最受矚目的創新創業盛會「2025 Meet Pacific花蓮創新創業嘉年華」,今(24)日於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盛大登場!

Meet Pacific花蓮創新創業嘉年華
2025 Meet Pacific於花蓮文創園區盛大揭幕,花蓮縣政府攜手產官學貴賓啟動「集帆祈福」儀式,象徵凝聚各界力量,為花蓮產業的創新航道祝福啟航。
圖/ 創業小聚

今年由花蓮縣政府與《數位時代》旗下創業社群「Meet 創業小聚」再度攜手,以「匯聚創新之舟,共築東台灣創業新生態」為主題,集結超過180家國內外新創團隊與品牌齊聚一堂,串聯「美好生活」、「永續ESG」、「旅創Workation」及「數位創新」四大產業趨勢,展現花蓮產業面向未來的強大動能。

產官學與地方攜手前行,點亮花蓮創新的光

開幕儀式以「光的相遇|集帆,祝福,再啟航」揭開序幕,由花蓮縣政府帶領產官學界貴賓共同啟動集帆儀式,象徵凝聚各界力量、讓花蓮產業在創新航道上再度啟程。現場帆影交織、氣氛熱烈,彩色帆片上寫滿的祝福,彷彿為花蓮的未來注入前進的風與光。

花蓮縣縣長徐榛蔚表示,花蓮是一片孕育創新與希望的土地,而縣府長期致力於推動青年創業與永續產業發展,積極協助在地業者轉型升級、拓展市場,讓創意成為驅動地方經濟的新動能。

Meet Pacific花蓮創新創業嘉年華
花蓮縣縣長徐榛蔚表示,Meet Pacific花蓮創新創業嘉年華展現了花蓮產業從農業、觀光到文化品牌與數位技術的跨域成果,也象徵花蓮在全球挑戰中展現的韌性與行動力。
圖/ 創業小聚

徐榛蔚表示,Meet Pacific花蓮創新創業嘉年華,正是以「從花蓮出發、放眼國際」為目標,打造一個結合地方特色與國際視野的創新平台。「我們更期待透過產官學界的攜手合作,讓這座山海之間的城市,在每個時代都能留下屬於自己的美好印記,而縣府也將持續導入創新思維與國際資源,讓花蓮成為東台灣最具創造力與影響力的產業基地。」

巨思文化執行長陳素蘭也表示,今年的展會對策展團隊而言意義格外深刻。就在一個月前,花蓮歷經天災考驗,但也深刻看見花蓮人彼此扶持、堅韌不拔的力量,這股力量,成為策展持續前行的重要動力。正因如此更期望透過創新與連結,在這片土地上點亮希望的光芒。

Meet Pacific
巨思文化執行長陳素蘭強調,今年匯聚超過180家團隊,其中在地品牌多達58家,這是花蓮最真實的創新能量,也讓世界再度看見這片土地的韌性與美好。
圖/ 創業小聚

陳素蘭進一步指出,今年展會共邀集來自6國的團隊、25位講者,及超過180家參展單位,充分展現花蓮最真實的創新能量與韌性。「創新從來不是口號,而是深植土地與生活的力量,我們希望能持續和花蓮並肩同行,透過創新與連結,在這片土地上點亮希望的光芒。」

從國際論壇到在地實踐,展現花蓮創業生態系的多元與深度

本屆Meet Pacific邀集國內外極具份量的講者陣容,兩大主題論壇深入剖析在地創新的多元路徑。首日「全球創業趨勢論壇」以四大主題——「美好生活」、「永續ESG」、「旅創Workation」及「數位創新」為核心,帶來跨國實戰經驗。

亮點之一為日本北海道余市町町長齊藤啟輔,以行銷思維推動地方產業升級為題,分享如何讓人口外移小鎮以葡萄酒產業打開國際視野;曾一手打造曼谷The Jam Factory的泰國知名建築師Duangrit Bunnag,則帶來以建築復興推動地方再造的寶貴經驗。國內講者則包含樹冠影響力投資創辦人楊家彥、柏成設計創辦人邱柏文等,從不同視角為在地創業者帶來啟發。

Meet Pacific花蓮創新創業嘉年華
本屆開幕表演,特別邀請第36屆金曲獎「最佳原住民語歌手獎」得主——姑慕・巴紹,以〈想你的時候我會記得〉、〈外婆的禱告〉等作品,傳遞對土地深深的情感與祝福。她的創作承載著祖先傳下的智慧、韌性與勇氣,伴隨著歌聲,姑慕・巴紹邀請現場嘉賓一同將彩色帆片上所寫的祝福繫上,希望為這片土地注入希望。她的歌聲不僅連結花蓮,也溫柔而堅定地陪伴這片土地上每一位勇敢逐夢的人。
圖/ 創業小聚

次日「永續成長的明日商業論壇」以「陽光、土地、流水、風」四大自然意象為主軸,強調從理念走向行動。日本山梨縣工業技術中心主任五十嵐哲也分享富士山腳下如何凝聚在地產業、編織軟實力出海的故事;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樂米穀場品牌總監曾子恩與大武山牧場營運長魏毓恆等在地實踐者,則探討如何讓地方風味轉化為國際商品力,為花蓮勾勒兼具繁榮與永續的發展路徑。

從媒合會到風格市集,打造兼具商業價值與文化深度的全方位體驗

除了論壇分享,Meet Pacific更致力於搭建實質交流平台,從商業媒合到文化展演,展現活動的全方位價值。在商業合作層面,規劃「產業主題媒合會」,精準對接在地新創團隊與外部企業、創投,創造最直接、最實際的商業合作機會,讓企業與新創面對面對接,創造更多合作與投資的可能。

在文化層面,首度跨域串聯「花蓮文創園區」與「將軍府1936園區」,共同舉辦「洄瀾生活 × 日本職人品牌展」,邀請20組日本品牌與20組花蓮在地品牌展出工藝之美。從「天鄉釀造所」的清酒到「織布難」的太魯閣織品,台日品牌在百年日式建築間展開深刻對話,並以「職人開講」、「手作體驗」與「搗麻糬DIY」等活動,讓民眾以五感體驗文化溫度。

Meet Pacific花蓮創新創業嘉年華
本屆Meet Pacific匯聚超過180家國內外新創團隊,展現東台灣最強大的創新創業能量。今年更首度串聯將軍府1936園區,舉辦「洄瀾生活 × 日本職人品牌展」,讓台日工藝之美在百年日式建築中深度對話。
圖/ 創業小聚

主展場的「風格市集」更集結58家花蓮品牌,展現山海食材、永續設計與青年創意的多元風貌。為鼓勵民眾參與,今年更推出「跨展區闖關集點」活動,完成任務即可抽中由花蓮縣政府青年發展中心提供的「國際雙人來回機票」,邀全民支持在地創業、感受花蓮的創新熱力。

花蓮以堅韌與溫柔並行的姿態前進。縣府持續行動支持青年與在地產業,從創業培育到國際鏈結,讓創意在土地上萌芽。第三屆「Meet Pacific花蓮創新創業嘉年華」不僅是一場展會,更是一場屬於花蓮的行動,凝聚青年創業的勇氣與地方品牌的美學。創新不是理想,而是日常的實踐——讓創意成為生活,讓希望閃光,讓世界看見花蓮。

觀展資訊

2025 Meet Pacific花蓮創新創業嘉年華
日期:10/24~10/25
時間:(五)12:00-18:00(六)10:00~17:00
地點:花蓮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免費觀展報名

Meet台日職人聯展
日期:10/24~10/26
時間:14:00~20:00
地點:花蓮將軍府1936園區

接駁車資訊

日期:10月24日(星期五)
路線:花創 → 將軍府
發車時間:15:00-18:00(每一小時一班,整點發車)

路線:將軍府 → 花創
發車時間:15:30-17:30(每一小時一班)

日期:10月25日(星期六)
路線:花創 → 將軍府
發車時間:15:00-17:00(每一小時一班,整點發車)

路線:將軍府 → 花創
發車時間:15:30-16:30(每一小時一班)

乘車地點|
花蓮文創園區站:自由街大客車停車格
將軍府站:中正橋上入口靠將軍府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