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Meet Pacific|花蓮女中學生如何讓一個廢軍營、一款App,變身預約爆滿的體驗遊戲?
2025 Meet Pacific|花蓮女中學生如何讓一個廢軍營、一款App,變身預約爆滿的體驗遊戲?

在花蓮市郊,一座由舊軍營改建的「農好基地」,靜靜地訴說著歷史,卻也面臨著與年輕世代脫節的窘境。然而,這個夏天,一群來自花蓮女中的高中生,將解謎遊戲結合導覽活動,不僅讓一場原訂30人的體驗活動,意外湧入超過50人報名而緊急截止,更在社群媒體上創造了超過20萬的觸及人次。

這群自稱「社恐」的高三學生,是如何跨越世代的鴻溝,將生硬的文史導覽轉化為年輕人趨之若鶩的沉浸式體驗?

社恐高中生的逆襲:一場報名超標的導覽如何誕生?

這個計畫的發起人,是花蓮女中三年級的張文芯與她的「十五萬選我就隊」夥伴。他們並非地方創生的專家,甚至靦腆地承認自己太社恐了。然而這並不阻止他們發現「花蓮農好基地」的核心問題:儘管擁有豐富的歷史與小農資源,卻缺乏吸引同儕的常態性活動。

計畫的起點,其實是學校的一堂地理課。「老師在課堂上讓我們用『蹦世界』App練習設計實境導覽,後來也推薦我們參加比賽。」張文芯分享道,他們沒有選擇發明新技術,而是運用現有平台,將課堂作業的火花,延伸成一場完整的社會實踐。

他們聯繫農好基地的主理人,像海綿一樣吸收導覽內容,從一個對基地歷史一無所知的訪客,到能將每個角落的故事滾瓜爛熟。

團隊推出「實境解謎+青年導覽」沉浸式體驗,結合蹦世界App任務闖關,將軍事歷史、生態環境與在地農產文化化為行動課堂。

Meet Pacific
圖/ 創業小聚

活動的成功也遠超預期。「我們本以為一張報名表代表一個人,沒想到很多人是一次就報名一整個家庭或六人小組,最後人數多到我們必須一一打電話致歉婉拒!」

一款解謎遊戲,融合摩斯密碼與無數在地故事

儘管表面是一場結合文史的地方導覽而成功,不過其實背後有更多直得拆解的成功關鍵。

團隊捨棄了單向的解說,將基地的歷史、建築特色與農產知識,全部拆解成一道道關卡,而這款遊戲的魅力在於它的多樣性與在地連結的深度。

「我們印象最深刻的一關,是在基地的舊時發射坑道裡,利用傳聲筒播放摩斯密碼,讓玩家用『聽』的來解謎。」張文芯說,這個設計巧妙地結合了場域特色,創造出不同於傳統視覺解謎的獨特體驗。

其他的關卡同樣充滿巧思:一道數學題,結合了現場的鋼琴與大鐘,取其「一見鍾情(琴鐘)」的諧音;另一道看似無解的謎題,線索竟藏在基地辦公室的門牌號碼上,考驗著玩家是否用心聆聽導覽。這種將數位娛樂、文化傳承與產業推廣無縫接軌的模式,為地方創生的數位轉型提供絕佳範本。

觸及20萬人之後⋯⋯一個為地方創生打造的永續「無人化」導覽模式

一場成功的活動固然精彩,但這群高中生想得更遠。他們深知,要讓農好基地真正活起來,不能只靠曇花一現的比賽或單次活動。

因此,在計畫的藍圖中,永續性成為了核心關鍵詞。他們目前最大的目標,是將這次的實境解謎遊戲,轉換成無人化版本,並完整地移交給農好基地管理。

這個無人化的構想,意味著他們的創意資產將永久留在地方,成為基地一項常設的特色服務,持續為基地帶來人流與活力。未來,他們還希望能吸取這次的經驗,開發更多元的內容,例如不同主題的解謎劇本。

新世代的創意不再需要龐大的資本或複雜的技術開發,一個現成的App、一個好故事、一群充滿熱情的夥伴,就足以創造出驚人的社會影響力。

本文授權轉載自創業小聚,作者為賴冠伶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