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鵬機器人IRON來了!董座拍胸「2026大規模量產」:特斯拉危險了?為何機器擬人很關鍵?
小鵬機器人IRON來了!董座拍胸「2026大規模量產」:特斯拉危險了?為何機器擬人很關鍵?

小鵬汽車(09868-HKXPEV-US)第七屆「科技日」於週三(5 日)登場。

這場以「湧現」為主題的發表會,揭示其深耕十年 AI 技術的階段性成果:從智慧汽車到人形機器人,從 Robotaxi 到飛行汽車,小鵬以「實體 AI」為核心,展示多款顛覆性產品,宣告公司正從「造車新勢力」加速轉型為「AI 科技公司」。

關鍵理念|從「物理 AI」貫通真實世界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開場表示:「當技術累積突破臨界點,孤立難題會突然貫通。」這一「貫通」的關鍵,正是「物理 AI」——深度融合數位世界與物理世界的智慧範式。

不同於傳統 AI 依賴單一模態或偏重虛擬數據,物理 AI 需同時處理影像、雷達、溫度、IMU 等多元輸入,並具備時間預測、自我監督學習與具身智能的適配能力,被視為「真・具身智能」的基石。

技術突破|第二代 VLA「拆掉語言層」

作為最貼近用戶的落地成果,小鵬第二代 VLA(視覺—語言—動作)大模型引發產業關注。不同於第一代,其核心突破在於「拆掉語言層」。傳統 VLA 需透過「視覺→語言→動作」的兩次轉譯,易產生延遲與資訊損耗;第二代 VLA 則直接讓模型理解真實世界,如同人類「看路」而非「聽人讀路」。

這一跨越源自「物理世界模型」的底層重構。何小鵬透露,團隊從「大語言模型」轉向「實體世界模型」的關鍵,始於今年第二季的一次「巨大跳躍」。

為訓練此模型,小鵬投入近 1 億支影片片段(相當於 6.5 萬年駕駛場景),依託三顆自研「圖靈」晶片(峰值算力 2250 TOPS)及 3 萬張阿里雲卡組成的算力集群,達成「五天全鏈路迭代一次」的高效率開發。

技術升級直接轉化為體驗躍升。第二代 VLA 將支援「小路 NGP」,貫通高速、城市與園區,並適配歐洲路況;「無導航自動輔助駕駛」Super LCC、「理解紅綠燈」、「招手即停」等功能,讓輔助駕駛從「技能包堆砌」走向「類人本能」。更具產業意義的是,小鵬宣布開源第二代 VLA,並與福斯深化合作,推動技術落地至大眾車型。

落地時間表|Robotaxi 與 L4 產品

科技日另一焦點是小鵬 Robotaxi 的明確落地時間表:明年將推出 3 款 L4 級產品。這些車輛基於第二代 VLA 與圖靈晶片打造,標配四顆圖靈晶片,並以單顆作為安全備份,實現轉向、感知、能源、煞車等全系統冗餘。

不同於純共享模式,小鵬提出「私享+營運」雙路徑:C 端用戶可購買具備 L4 體驗的車輛,供家庭內部共享;B 端則提供商業營運服務。何小鵬強調,整車廠親自下場做 Robotaxi 具備成本與泛化優勢,「從中國走向全球,必須由軟硬體一體的車廠主導」。配合 Robotaxi 上線,小鵬無人駕駛出行試營運將自 2026 年起,從廣州擴展至全國及全球。

人形機器人|IRON 的硬體與軟體雙突破

此外,作為科技日當天的「人氣王」,全新一代人形機器人 IRON 標誌著小鵬堅定選擇「擬人路線」。何小鵬解釋:「不擬人,就無法從人類生活中獲取有價值的數據。」

IRON 凝結了小鵬在硬體與軟體上的雙重突破。硬體方面,IRON 採用「骨骼—肌肉—皮膚」仿生結構,擁有業界最小的仿人脊椎、以晶格材料模擬肌肉、無縫工藝皮膚支援觸覺感測;主要配備超大面積 3D 曲面螢幕與 22 自由度機械手(人類約 27 個),靈活度接近人類;反向仿生肩背結構可實現聳肩、胸夾等動作。

軟體方面,IRON 搭載三顆圖靈晶片(2250 TOPS 算力),首次引入「VLT 大模型」,具備深度思考與自主決策能力。安全上,IRON 採用全固態電池;何小鵬直言,人形機器人有望成為全固態電池量產的最大推手。

量產計畫亦已提上日程:今年第一季末進入軟硬體「合圍」階段,最快於 2026 年實現大規模量產。何小鵬預測,IRON 將優先進入導購、導覽等場景,而非僅止於「打螺絲」,未來有望推動社會崗位結構變化。

延伸版圖|飛行汽車與移動生態

除上述主角,科技日亦提及飛行汽車「陸地航母」預計 2026 年量產、匯天 A868 全傾轉固定翼飛行車進入試飛等,勾勒出小鵬「移動出行生態」的全景圖。

第七屆科技日的「湧現」,本質上是小鵬十年「物理 AI」技術積累的集中爆發:從車端算力突破四位數的長期堆疊,到自研圖靈晶片、基座大模型的沉澱,最終在「物理世界模型」中實現技術井噴。

這場發表會不僅是產品秀,更是小鵬轉型為「AI 科技公司」的宣言。當「實體 AI」貫通數位與實體世界,小鵬正以智慧汽車為原點,向 Robotaxi、人形機器人與飛行汽車延伸,繪製一幅「萬物可智慧互動」的未來圖景。

本文授權轉載自:鉅亨網

延伸閱讀:達明機器人測試產線曝光!人形機器人為何「不做腿」?營運長親揭背後考量
讓機器人翻跟斗能解決什麼?」工研院張禎元:台灣若主導「AI分身」規格,將帶來無限商機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