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最近所有國內外的演講之後,不分國籍的聽眾同樣一個疑惑不斷出現:「AI 已經發展成這樣了,我們到底要教小孩什麼?」或是反過來問「小孩子要學什麼?」。
我不是教育專家,但是我拆解 AI 發展的現況,一些心得可以分享。
首先,「不要」去想像小孩子未來會從事什麼職業,然後用這個方式去回推要教小孩什麼事情。因為我們不知道未來會有什麼職業被消滅或是創造出來,而且你並不知道小孩子的興趣是什麼。
無論有沒有 AI,「幫孩子規劃他們要走的路」這種想法早已不適用,前面的路早就已經看不清楚,世界早已經是一個高度無法預測的環境。
你只能幫下一代準備好「 選擇的機會 」。
所以答案其實很簡單,早期的時候把孩子的基本功全部打好:語文、歷史、藝術、數學、科學、程式⋯⋯這些我們以前就在學的東西。你會問,這些東西不是 AI 都做得比我們好嗎?還有學的必要嗎?
沒有錯,但如果你是抱持全然的悲觀主義,並且以此為停止學習的藉口,那麼可以直接放棄,目標是當 AI 的人肉電池就好了(但人體的發電效率其實很差,要當電池也不夠格),所以這不在我們討論的範圍。
下一代要面對的是,那些我們過去視為專業的科目,大部分都變成了現在必須了解的「通識課程」,因為人類的知識在每個領域都累積了許多年,所以世界經濟論壇早在 10 年前,就已經把一堆東西設定為「通識」,包括:識字、數字概念、科學常識、IT 技能、財務觀念、邏輯思考、文化理解、及公民素養等等。
孩子們越來越辛苦,因為我們以前列為「通識」的知識並沒有這麼多。
但即使如此,這還是回到了我們引導小朋友最基本的方式: 先廣泛接觸、後面再引導孩子找自己的興趣。讓他自己選擇 。
當你幫孩子把這些基本功準備好,他就有選擇的權利,具備了基本的工具去嘗試自己的興趣。否則沒有基本功,他連嘗試和探索的機會都沒有。
嘗試和探索的過程,不只是找到興趣,也會找到意義和創新。
我認為,這就是面對下一代教育我們最應該抱持的作法,我們給下一代一把瑞士刀,至於他們要用在哪裡,我們不去預測。既然已經給了他們瑞士刀,就是給了他們選擇可以做任何事情的權利。
按照這個核心理念往後推演,後續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不過最後我只提一件事情。
如果有一件重要的事
硬技能之外,我自己總結了搭配瑞士刀,三件最需要學的事情,按照順序: 自信 → 自我管理 → 自學 。
華人社會喜歡摧毀別人的自信,這一點我就不多說了。但自信是探索和嘗試最重要的基礎,沒有自信,自然不敢嘗試新事務,即使手上有了瑞士刀,也不敢用。
接下來是自我管理,有了嘗試的勇氣和不怕犯錯的自信,選擇的路變成無限寬廣,但不能無止盡發散嘗試下去,最終必須靠著自己做出選擇和紀律,有系統地篩選自己真正有興趣、想要從事的事物。這需要自我管理的能力。
最後是自學,有了瑞士刀、自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學就水到渠成了:不斷隨著外界更新自己的知識,終身學習。學習怎麼學習因此也變成了最近的顯學之一,這之後有機會再談。
我們「教」,不是為了幫下一代選擇,而是給下一代選擇的權利。孩子「學」,也是在為自己累積未來選擇的權利。孩子無法體會太遙遠的事情,但我們走過一遍的人,要不斷提醒他們這一件事情,有一天回頭看時,他們會懂。
我認為這就盡到了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其他事情,已經不在我們的掌握範圍之內。
外面的世界很複雜,但學習的本質從來都沒有變複雜。
本文授權轉載自程世嘉Facebo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