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EDGE・ROBOTICS SHAPING TOMORROW: 從太空到機器人,AI正重塑產業行動力
SPACE・EDGE・ROBOTICS SHAPING TOMORROW: 從太空到機器人,AI正重塑產業行動力

由中華民國對外貿易發展協會與台灣區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共同主辦的AIoT TAIWAN論壇│SPACE・EDGE・ROBOTICS SHAPING TOMORROW,於10/23在台北登場。論壇以「Space as the Next Frontier」與「From Edge to Action」兩個場次貫穿核心,從上游通訊與太空連結、到邊緣運算與智慧機器人應用,完整勾勒AIoT的產業落地版圖。現場約有 200 位企業與研究單位代表參與,顯示產業界對「從雲到邊、從資料到行動」的高度關注。活動由外貿協會楊秀英副處長開場致詞,點出台灣強項在於供應鏈整合與跨域協作,呼籲業界以國際串聯與場域驗證加速前進。

現場集結眾多產業先進,顯示產業界對「從雲到邊、從資料到行動」的高度關注。
圖/ TAITRA

Session 1|Space as the Next Frontier:從通訊到邊緣,為AIoT打開新邊界

上午場由Qualcomm高通台灣暨東南亞、澳紐總裁劉思泰開啟序幕。他指出,邊緣裝置的智慧化與高效能低功耗運算將把AI的即時性、可靠性與隱私安全帶到現場決策;不同場域都在同步升級,邊緣的「低延遲、快速反應與更佳總擁有成本」特性,正推動產業轉型。高通也展示以「感知—理解—行動」為核心的邊緣智能架構,從攝影機、機器人AMR的自主流程,以及Dragonwing平台涵蓋連網、計算、感測、安全與加速器的完整組合,協助企業更快把模型部署到各式邊緣設備之上。

AWS台灣公部門業務總監傅元亨接續分享「AI無界:連結與創新的未來」。他以雲地協作與全球服務網路為例,說明企業在導入AIoT時,如何同時兼顧擴展性、資安治理與跨境佈署的一致體驗,並以實際客戶案例說明,如何從資料湖、模型訓練一路串接到即時推論。這段分享讓與會者看到雲端平台如何作為產業創新的「加速器」,把分散的資料與場域拉到同一條整合路徑上。

壓軸的鴻海研究院新世代通訊研究所所長吳仁銘,把視角推向天空,解析3GPP非地面通訊的三種關鍵型態,並以全球網路覆蓋缺口與衛星服務擴張為背景,說明太空通訊如何補上偏遠地區的連線斷點,並因應AI帶來的廣域網路流量成長。他強調,當「連結的資料」進一步走向「連結的智慧」,太空通訊將成為AIoT能否規模化的關鍵拼圖。

Session 2|From Edge to Action:把AI放進現場流程,從一台機器到一座工廠

下午場聚焦「把AI變成動作」。研華科技物聯網自動化事業群副總經理林清波以「工廠裡的 AI大腦」為題指出,過去IT與OT的演進,正匯流為Edge AI + Cloud的混合架構;工廠在導入時應同時思考製造決策、資料資產化、人機協作與ESG效益,並以多個場域案例說明,如何將 VLM與邊緣推論導入檢測、維修與良率優化流程。他也分享導入後的效率改善與訓練成本下降,展現從SOP、巡檢到產線即時偵測的具體成效。

所羅門資深協理鍾毓修延伸到機器人應用,回看從第一代工業機械手臂到協作型機器人、再到AI+3D視覺與人形機器人的演進。他指出近年的發展動能來自VLA、LLM、GPU與高階感測技術的成熟,但也坦言VLA訓練成本高、視覺與動作難以拆解重構等挑戰,並分享團隊如何結合 Omniverse/Isaac的數位分身與路徑規劃,把機器人從單點自動化帶向靈活協作。

耐能智慧AVP Jeffrey則把焦點放在邊緣推論的「算力與資料主權」。他介紹KNEO 300/350 Edge GPT伺服器,提供400~1600 TOPS等級的推論能力,支援私有LLM與多模態視聽AI,特別強調離線部署、可自訂的知識庫與存取控管,以回應企業對隱私、成本與可用性的多重考量;同時透過夥伴機制把領域知識與基礎模型結合,形成可複製的Edge GPT解決方案。

三條主線:從「能連」到「會算」,最後走到「敢用」

今年論壇把六位講者的觀點,收束成三條清楚的產業路徑。
第一是「連結力」:從 AWS談的雲地協作,到鴻海研究院提出的非地面通訊,共同描繪出連結從雲端延伸到太空的全新格局。面對AI帶來的廣域流量成長,太空通訊補上地面網路的缺口,也讓「隨處可連、穩定可用」成為AIoT規模化的基礎。
第二是「運算力」:邊緣成為智慧落地的第一現場。高通以「感知—理解—行動」的架構示範邊緣裝置如何即時決策;研華展現如何把VLM與視覺檢測導入製程,提升良率與效率;耐能則以 Edge GPT伺服器展現邊緣推論的私有化與高效能,讓算力真正靠近資料現場。

第三是「落地與治理」:要AIoT真正走進產線與城市現場,還要能被「放心使用」。所羅門展示機器人如何結合AI與3D視覺成為智慧夥伴,耐能則強調離線部署與權限控管的治理設計,讓企業在導入過程中能兼顧擴充性與安全性。

總結就是連得上、算得快、用得放心,AIoT才有規模。下一步的關鍵,是把太空通訊補上的連線力、推到現場的邊緣算力,以及模組化的治理與工具鏈,一併帶入更多城市、工廠與公共服務現場。這也是本屆論壇用兩個場次共同講述的故事——把資料變成行動,把行動放大為規模。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