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一:Valve 推出新一代 Steam Machine,採用 AMD Zen 4 與 RDNA 3,號稱效能比 Steam Deck 強六倍。
重點二:機身重視散熱設計,內建 300W 電源;GPU 約 110–130W、CPU 約 30W。支援 HDMI、DisplayPort、Wi‑Fi 6E、藍牙,以及專屬控制器的無線連線。
重點三:全新 Steam Controller(遊戲手把)採用 TMR 搖桿、雙觸控板與六軸陀螺儀,內建專屬 Puck 無線與充電,續航約 35 小時;並跨平台支援 Steam。
Valve 在 2022 年以 Steam Deck 掌機改寫 PC 遊戲體驗,如今將其經驗帶回客廳,推出新一代 Steam Machine 家用遊戲主機。
此產品延續 Steam Deck 的系統架構,但轉向「高效能+家用」形態:一台約 6 英寸立方的主機,採用 Valve 自家的 Linux 作業系統 SteamOS,透過 Proton(Valve 開發的相容層)運行 Windows 遊戲。
新機採用 AMD(超微)半客製配置:CPU 為 6 核心 Zen 4,可達 4.8GHz、TDP 30W;GPU 為 RDNA 3(28 CU)、8GB GDDR6,最大持續時脈 2.45GHz。
官方宣稱整機效能較 Steam Deck 強六倍,並以 SteamOS 提供類主機的「沙發遊玩」體驗;影像輸出以 AMD 的 FSR(超級解析度)為前提,目標在多數遊戲場景達成 4K、60FPS。
儲存方面,提供 512GB 或 2TB M.2 2230 SSD 機型,亦保留擴充至 M.2 2280 的空間,並相容 microSD 記憶卡;跨裝置共享遊戲資料的機制延續自 Steam Deck。
目標攻進客廳!Steam Machine 降低 PC 遊戲門檻
Steam Machine 的核心賣點在兩點:一是「以 Linux 為底的 SteamOS」搭配 Proton 相容層,持續優化 Windows 遊戲的運行表現;二是主機化體驗。Valve 承諾玩家不再因遊戲更新而中斷遊戲流程。
此策略與 Steam Deck 的成功經驗相呼應:過去 Steam Deck 靠口碑逆勢超越 Windows 掌機,原因包含 Linux+Proton 在大量遊戲上提供更順暢、可控的體驗,以及 SteamOS 的介面與系統層設計更符合主機「即開即玩」的邏輯。
白話說, 對於非 PC 陣營的玩家,Steam Machine 提供了一種「不用自己組 PC,也能在客廳玩 PC 遊戲」的解決方案。在此基礎上,Steam Machine 進一步補上 Steam Deck 在效能上的不足,提供更高的畫質與影格表現,試圖在客廳場景與傳統主機分庭抗禮。
值得關注的是,「用 SteamOS 跑 Windows 遊戲」看似折衷,但長期的 Deck 用戶口碑與現場實測顯示,Linux+Proton 路線已累積可觀的相容性與效能優勢。
不只主機!還有原生 VR 裝置+搖桿
為完整化客廳遊戲方案,Valve 同步推出新一代 Steam Controller(遊戲手把)與 Steam Frame(VR 頭戴裝置)。
Steam Controller 延續 Valve 在「搖桿+觸控板」的設計邏輯,力求 PC 遊戲在客廳場景下具備操作一致性(PC 遊戲時常需要滑鼠操作的情境);Steam Frame 則面向長時間遊玩與沉浸式體驗的需求。
上市時程方面,Steam Machine 預計於 2026 年初在目前 Steam Deck 販售的所有區域同步開賣,形成「掌機+客廳主機+週邊」的整體布局。
整體來看,Valve 以軟硬整合與系統主機化,強化跨平台遊戲的易用性與一致性,企圖以 PC 生態的廣度加上主機體驗的深度,重構客廳遊戲的競爭版圖。
資料來源:Steam、The Verge、tom's hardware
本文初稿為AI編撰,整理.編輯/ 李先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