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浪潮以驚人的速度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場域。面對這股劃時代的變革,我們該如何應對,以確保人類的核心價值不被取代?
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前院長、外文系特聘教授廖咸浩本身寫詩寫文章、教西洋文學和科技人文學逾 40 年,也曾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他將以其橫跨文學、文化與科技人文的深厚背景,及在史丹佛大學親身見證矽谷發展的經驗,解析他在新著《AI 與人性:跨領域的對話》中所探討的核心議題:AI 時代中,人類應該加強哪三種能力,才能站在 AI 的肩膀上,而非被其碾壓?
以下 Q 為數位時代總編輯王志仁提問,A 為廖咸浩教授的回答。
Q1:您擁有史丹佛大學文學博士的背景,但外界普遍認為史丹佛是科技與理工的重鎮。從您的角度觀察,當時矽谷與史丹佛的氛圍是怎樣的?
A:史丹佛大學雖然在普羅大眾的認知中偏向理工科,但實際上它是一所非常完整的綜合性大學,文科領域如文學、歷史、哲學都相當強大。當然,由於地緣關係,史丹佛與矽谷的連結非常密切。
在 1980 年代,我在那邊唸書時,常有機會接觸到矽谷的華人工程師,像威盛電子創辦人陳文琦、晨星半導體創辦人梁公偉等,我們甚至會在週末一起打籃球。當時的氛圍是,非當地出身的工程師感覺發展空間有限,升任主管的機會不大。因此,許多優秀人才後來選擇回到台灣,開啟了台灣科技產業的新階段。
當時AI 的發展甚至還處於「符號式 AI」(symbolic AI)的瓶頸期,沒人能預料到今日 AI 發展的火熱盛況,特別是它從矽谷與史丹佛大學湧現出新的發展邏輯與動能。
Q2:當 AI 全面滲透生活,甚至出現用 AI 進行心理諮商的現象,我們該如何應對以不被 AI 取代?
A:一個非常明確的趨勢是,未來生活的每一個層面都會被 AI 大量滲透,AI 將介入我們與生活的關係。所以在這個時候,「如何使用 AI 」就成了非常關鍵的能力。過去的科技只能取代人類部分功能,並可為我們帶來幫助,包括穿戴的眼鏡、鞋子,這些都是科技。
然而,假使使用、發展 AI 的方式不對的話,那 AI 的出現便很可能會對人類存在本身造成威脅。目前也觀察到伴隨 AI 發展而起的趨勢:科技越來越像人,而人卻越來越像機器,當人的訓練傾向於模仿機器,甚至主動轉變為機器,兩趨勢相乘下,將加劇人被 AI 全面取代的危機。
面對這個危機,簡單的回答就是:人必須更聰明地使用 AI 。我們必須加強對人的「共感能力」和「創造能力」的開發。當生活與 AI 無法切分的時候,那你的 Prompt(提示詞)是最重要的。Prompt 本身有創意時,你就是如同站在巨人(AI)的肩膀上,可以往前看;反之,若沒有創意,你連 AI 都不如,就會被它淘汰。
(延伸閱讀|你的工作真的安全嗎?AI 來勢洶洶致美國軟體開發職缺指數驟減近 70%!未來職場必備核心競爭力全解析)
Q3:您提到「創造力」與「共感能力」是一體兩面,能否具體解釋兩者?以及如何透過訓練培養這些能力?
A:理論上,共感能力跟創造力是一體兩面,我們可以混在一起談。創造力主要有三個層次,它們都不可或缺,而共感能力則是貫穿始終的基礎。
必修能力一:創造力
● 階段一、知識吸收的能力: 廣泛、深刻、細膩地吸收知識。這仰賴於細膩的語言能力,否則無法區分知識的層次與色彩。
● 階段二、批判思考的能力: 在吸收知識的過程中懂得篩選、判斷是非,進而發現現狀中的問題,如此也才不會胡亂的累積知識。
● 階段三、提出解決方案的能力: 針對問題提出前所未有、足以改進或取代現狀的解決方式。
這三個階段的訓練基礎都在於細膩的語言,並牽涉到個人經驗的吸收與組合。首先,語言的細膩度必須從文學閱讀開始培養。文學作品的語言是精緻的,它一貫在做的事情就是:看到常人看不到的問題並提出來,經過說服的過程,最終引導你思考解決方案。其次,當語言越細膩,個人於經驗的儲存也會越豐富,從而創造越大的機會。因此,透過文學作品、任何「講故事」的作品,甚至是歷史進行訓練,是開發整體創造力的最理想途徑。
必修能力二:共感能力
● 情感為本: 人性最重要的部分是情感,而非理性。理性的部分機器也有,但情感是人唯一的特質。
● 理解與表達: 共感能力讓我們能理解故事中人與人之間的細節互動,理解並懂得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以及處理別人的情感。例如,許多心理健康問題,都與不懂得如何表達或處理情感有關。
共感能力是講好故事的基礎,也是人性的最核心部分。只有發展出良好的共感能力,才能懂得如何講出一個能說服別人的故事。因為說服力本質上是一個情感的過程,而非純粹的理性過程。我們必須懂得別人的情感是如何表達、如何被刺激,才能在創造任何產品或服務時,思考如何讓別人喜歡或產生共鳴。
Q4:利用 AI 翻譯已非難事,是否仍需重視外語學習?尤其對於兒童教育,您認為應該如何安排?
A:我認為未來一切將會回歸母語。因為 AI 時代就是一個翻譯的時代,機器可以做得更好。其次,語言天分與數學天分一樣,並非人人皆適合高強度學習外語。根據明確的實驗研究證明,在母語尚未穩定、也就是 10 歲之前太早學習外語,會干擾母語的學習,且外語也學不好。
10 歲才是母語穩定、抽象能力發展成熟的時候,這時學習外語才比較有效。因此,我強烈反對在母語基礎未打好之前就學習外語。如果你母語不夠好,就算翻譯技術將外語作品精準譯成中文,你也會因為語言細膩度不足而無法理解。
Q5:當學習外語不再是普世需求,那麼外文系等相關科系在 AI 時代存在的價值與目的是什麼?
A:應該這樣講,外文系的存在會變得更為重要,但外語教育的方向須轉向「精英教育」。如同數學一樣,只針對有興趣、有天分的人進行高強度培訓,而非像現在這種普遍性、強迫性的教學。在 AI 翻譯工具持續演進下,預計在五年之內,普遍的外語學習很可能就會失去意義。
未來,人文學科如外文系、中文系、歷史系、哲學系等都必須健康地存在,甚至應該擴增學生數。但我要強調的是,在 AI 時代,人文素養的重要性不在於培養專業人才,而在於如何透過專業人才進行普及的共感與創造力培養。 這也是為什麼教育體系必須從第一天開始就提供學生足夠的「創意訓練」,而教創意的師資,就是教文學、教國文的人。
外文系未來將著重於培養大量能以中文教授外國文學作品的創意師資,他們需要具備探討、研究、批判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並將此能力普及給大眾。
Q6:除了創造力和共感能力,還有什麼是我們在面對 AI 衝擊時,必須要加強的能力?
A:當一切生活都有 AI 介入參與時,我們喪失與世界進行「實體社交與溝通」的能力,以及容易陷入將物當作神來膜拜的「拜物主義」(Fetishism)情況,如將 AI 視為諮商對象。極端的依賴與投入情感,將導致個人存在感虛幻化,甚至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因此,第三個最重要的能力是:回到身體,回到一個比較獨立思考的狀態。
必修能力三:注重獨立思考能力,回到實體
● 實體社交: 讓人回到線下,與他人親自見面交流,破除因網路與 AI 助長所形成的「資訊繭房」或「同溫層」。
資訊繭房:指個人在網路或媒體環境中,因為演算法根據其過去的點擊、瀏覽、購買等行為偏好,不斷推送高度客製化、過濾過的內容,使其接觸到的資訊越來越單一和局限。
同溫層:人們在社群媒體或其他網路空間中,聚集於由相似觀點、信念或政治立場構成的群體,並與群內成員進行交流互動。
● 獨立思考: 回到自己獨立思考判斷的狀態,不隨時依賴 AI 做出決策。
● 非數位學習: 在學校應提倡用筆、在教室內完成作業,透過記憶、書寫等方式,讓人運用自己的身體和腦力,而不是讓訓練將人轉化為機器。
正如蘋果執行長庫克所言:「我一點都不擔心機器越來越像人,我比較擔心人越來越像機器。」我們必須努力讓自己持續像人,才能在 AI 主導的時代裡,保有競爭力與人性價值。
Podcast |EP260. 聽讀説寫AI都能代勞,40年台大名師認為哪三件事你我更該做好? ft.台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前院長廖咸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