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已經從通勤時的消遣,正式登堂入室,成為客廳娛樂的主角。
在11月24日的亞洲新媒體高峰會中,YouTube大中華區策略合作夥伴經理Castle Yen提出了許多數據,都證明了YouTube的角色正在質變。
過去那種素人拿起手機隨手記錄生活的時代雖然並未消失,但觀眾的眼球正明顯向更精緻、更具結構性的內容移動。數據顯示,在台灣,觀眾平均每天花在電視上看YouTube的時間長達3小時。
這種觀影習慣的改變,直接推升了對於內容品質的要求。現在的熱門內容,無論是案件解說、深度訪談,還是實境綜藝,都呈現出宛如傳統電視節目的精緻度。在這樣成熟的市場環境下,台灣創作者面臨的挑戰不再只是「拍什麼」,而是「敢不敢做大」。
百萬YouTuber酷推出的《中文怪物》,正是這波「節目化」趨勢的最佳註腳。
是什麼造就中文怪物的?從3個人的小討論,變68人大型團隊!
《中文怪物》被譽為台灣YouTube製作天花板的大型企劃,其靈感其實源自於一個簡單的日常觀察: 台灣人對字幕的依賴 。
酷的團隊最初只是想設計一個「關掉字幕看廣告」的小遊戲,卻發現這個挑戰連台灣本地人都未必能輕鬆過關。受到韓綜《黑白大廚》將廚師分級的啟發,他們將概念升級為「黑白耳朵」的對決,透過外國人與台灣人的語言競賽,製造出「台灣人輸了會很丟臉」的緊張感與張力,最終才逐漸演變成規模龐大的《中文怪物》。
然而,從一個簡單的點子到動員68人的大製作,中間的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酷坦言,他們並未依賴傳統的製作公司,而是由經紀人、企劃與他3人組成的核心小組親自操刀。他不忘笑著說:「整個內容、流程都是我們設計,我們3個人可以做,大家應該也都可以做。」
之所以選擇這條路,是因為他們深知自己想要什麼,自組團隊雖然辛苦,卻能保有最高的溝通效率與彈性。他們從原本預算新台幣50萬元至100萬元的小規模設想,一路追加到最後的龐大規格(100個參賽者、68人製作團隊),這背後支撐他們的,是對內容的絕對自信。
IP化的豪賭!酷:希望台灣也可以突破框架
這個自信其實是一個賭博。許多YouTuber或是內容創作者也都想要規劃大型企劃,但是總會先自我陷入「那錢哪裡來」的困境。這個思考方向沒有錯,但就會把許多機會擋在門外。
酷回憶,籌備初期,當他們向贊助商提案時,因為缺乏前例,幾乎無人敢投資。但他決定「豁出去」,即便預期虧損百萬也要執行。
事實證明他是對的,節目播出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第一集突破百萬觀看,甚至到了第六集仍有200萬人緊追賽果,超高的續看率證明了高品質內容的市場價值。那些當初拒絕的品牌,在節目爆紅後紛紛寄信回來,「我們錯過這一波很可惜,希望下一次可以跟你合作。」酷笑著模仿信件內容。
除了商業模式的驗證,《中文怪物》更確立了「IP化」的重要性。酷敏銳地發現,當萬聖節有觀眾穿上節目中的制服,甚至《中文怪物》的名氣在特定時刻超越了「酷」本人時,這就代表一個成功的IP誕生了。
有別於傳統YouTuber多半依賴個人魅力(靠臉吃飯),一個成功的IP具備獨立運作的生命力,這才是創作者能跨越周期、持續擴大影響力的關鍵,「它甚至比我本人還要有名。」
不過,當提到何時有第二季,酷則說大家都在催,但可能要幾年後了。因為,大型企劃的背後是巨大的壓力與學習成本。作為初次嘗試大製作的「菜鳥」,酷也坦承在拍攝過程中走了不少彎路,如果能多與專業製作公司交流,或許能省下更多的時間與金錢,他預計將嘗試幾個中型企劃,並持續練兵。
而以自己的案例出發,酷建議台灣的創作者與品牌不要過度迷信CP值,也不要因為資金不足就畫地自限,「希望可以突破框架挑戰一下,你如果(內容)好看,就會有人想投資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