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已開發國家創造溫室效應
各地區碳排放占整體比重
1973年
已開發國家66%
前蘇聯各國14%
中國 6 %
拉丁美洲3%
亞洲(不含中國)3%
非洲2%
中東1%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現在,開發中國家加速溫室效應
各地區碳排放占整體比重
2004年
已開發國家 49%
中國 18%
亞洲(不含中國) 9%
前蘇聯各國 9%
中東5%
非洲3%
拉丁美洲3%
其他4%
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能源產業是溫室效應主要元兇
**各產業碳排放占整體比重
2000年
能源 24%
土地開發18%
運輸14%
工業14% 農業14%
建築8%
其他8%
資料來源: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全球主要環保標章
德國 藍天使
北歐 白天鵝
歐盟 歐盟環保標誌
全球 森林管理委員會
美國 能源之星
全球 海洋管理委員會
英國
英國主要環境政策,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0年時比1990年減少20%,並在2050年降低到比2000年少60%。因此制定持續到2027年的再生能源法,目標是提高再生能源供應,在2010年將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10%。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則從2005至2006年的5.5%,提高到2015至2016年的15.4%。
法國
在《京都議定書》架構下,法國承諾降低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10年降到1990年的水準,並在2020年降低到比1990年減少25%,達到2050年降低四倍的目標。法國政府訂定一連串法案,包括在2010年提高生質能源比重到5.75%、提供租稅鼓勵使用綠色建築與乾淨能源汽車、在2010年提高再生能源比重到10%。
巴西
巴西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生質精燃料生產與消費國家。巴西的生質酒精政策,最早可追溯到1975年,目前巴西已將推動環保作為國家發展基礎的相關法案列入憲法中。許多相關的法案都已付諸行動,例如發展再生能源獎勵辦法在2002年公布,目標是在2030年再生能源要占整體能源使用比重的10%。也立法明確標示出禁止開發的保育地區。
澳洲
儘管澳洲並未批准加入《京都議定書》,但推動環保政策依舊沒有停止。2005年6月,澳洲與美國、中國、日本、韓國及印度等6個國家,共同成立亞太區乾淨發展與氣候聯盟(Asia Pacific Partnership on Clean Development and Climate)。另外,澳洲也積極推動在新南威爾斯成立的碳排放交易所。
美國
雖然身為重要的會員國,但美國後來決定退出《京都議定書》。儘管如此,美國政府仍然推動一連串稅賦獎勵,鼓勵發展乾淨的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的科技。另外,美國各州也有各自的環保法規,其中最積極的當屬加州,加州政府承諾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10年比2000年降低11%、2020年比1990年降低25%。
德國
在《京都議定書》的架構下,德國承諾在2008年到2012年之間,將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至比1990年少21%。德國政府宣布,如果歐盟同意整體在2020年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降低到比1990少30%,德國願意將目標調整到減少40%。另外,德國的再生能源法案,目標是在2020年將再生能源比重提高到20%。
印度
身為開發中國家,印度沒有履行《京都議定書》的義務,但仍然發展一系列環保法案,包括發展汽車用的乾淨能源、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鼓勵使用再生能源等。
**俄羅斯
**俄羅斯在2004年11月宣布加入,促使《京都議定書》終於正式生效。俄羅斯承諾2008年至2012年之間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達到1990年的水準。
**中國
**中國正極力從高污染的經濟體,轉型發展為更有環保與品質的經濟體,而2008年的北京奧運更使中國必須加速走入現代化。中國的11-5計畫(第11個5年發展計畫)就規劃將每1%經濟成長率所消耗的能源降低20%、環境污染降低10%、未來10年內再生能源占整體能源使用量要提高到15%。
資料來源:雷曼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