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是一種對未來想像的策展。
遍布全球的AI 100、立足台灣的AI 50當中,可以拼湊出關鍵趨勢。
試圖改變搜尋行為的Perplexity,探索著可持續性的商業模式;Poly AI讓技術藏身於客戶體驗之後,每一通客服電話都是AI卻同樣溫暖;又或者海盛科技在魚塭中的水下攝影機,透過AI強化影像清晰度讓漁民可以遠端巡邏,睡個好覺。
隨著時間推移,今日的體驗應用也更趨成熟完整,不僅跨域連動多元產業,串聯商業、感官、文化、記憶,也導入未來科技為此賦能,實現虛實場景的整合與互通,構築使人沉浸、凝聚共感的體驗場域,從而延展出未來新商業的多重可能,也為品牌行銷帶來實驗性的嶄新啟發。
這100家企業,打開人工智慧新格局
我們試圖勾勒出AI產業的當下與未來,那些正在定義技術邊界的創新者,以及在不同產業場景中悄然改變世界的應用——AI,正在重塑我們所知的一切。
以下為《數位時代》爬梳創投、媒體、研調機構等431家AI企業,從中精選出100家最具創新的代表者。
這100家名單依基礎建設、垂直及水平應用分3類,照公司英文名稱字母排序。
2025 AI × 100 完整名單一次看
一、基礎建設
歸類在這分類的公司有:Anthropic、Cohere、DeepSeek、Gemini(Google DeepMind)、Meta AI、Mistral AI、OpenAI、Sakana AI、Sarvam AI、World Labs、xAI、零一萬物、Anyscale、Baseten、Databricks、Hugging Face、LangChain、Mechanical、Orchard、MindsDB、Modular、Pinecone、Replicate、Snowflake、Together AI、Weights & Biases、Cerebras Systems、DEEPX、d-Matrix、Groq、Lightmatter、NVIDIA、Rebellions、SambaNova Systems、Tenstorrent、Cleanlab、Nomic AI、Scale AI
如果你想更進一步了解這些公司的故事,可以點選以下文字:
二、AI 水平應用
歸類在這分類的公司有:Adept、Ema、Pryon、Glean、Hebbia、Unstructured、Notion、Perplexity、Twelve Labs、Ideogram、Luma AI、Midjourney、Pika、Runway、Stability AI、Synthesia、Character.ai、Poe、DeepL、AssemblyAI、ElevenLabs、SoundHound、SUNO
如果你想更進一步了解這些公司的故事,可以點選以下文字:
三、AI 垂直應用
歸類在這分類的公司有:Anysphere、Codeium、Cognition AI、GitHub Copilot、Magic、Phind、1X Technologies、Figure AI、Skild AI、Writer、Cresta、PolyAI、Darktrace、Protect AI、Sierra、Tome、Anduril Industries、Helsing、Palantir、Shield AI、Mantra、Casetext、Harvey、Waabi、Eightfold、AtomicIndustries、Daedalus、MindBridge AI、Inworld、Abridge、AEYE Health、Bioptimus、Cradle、OpenEvidence、EvolutionIQ、KoBold Metals、Insitro、Owkin、Sardine、Vermillio
如果你想更進一步了解這些公司的故事,可以點選以下文字:
研發AI的過程,從模型到開發工具, 有多項需要調校的工作,以提高回答正確 確率,並符合社會規範,而後者稱為「AI對齊」(AI Alignment)。
根據ChatGPT的解釋,「AI對齊」是指確保AI發展符合人類價值觀、倫理與社會利益;當生成式AI 、自治系統與超級智慧成為可能,如何避免AI 脫離控制,甚至違反人類利益,是重要課題。 AI對齊是把關安全。當有人問AI如何製造毒品 和槍枝,或如何騙取別人財物這類問題時,不管是違法或違背善良風俗,AI要能分辨出來並拒答。
前年11月,OpenAI董事會突然開除執行長的宮鬥事件,據傳就是內部對於未完成安全把關就推出新版服務有不同意見所致。
當全世界研究者費心將AI對齊人類社會價值觀的同時,兩者後者衍出的各種語言模型和工具,則讓使用者目不暇給,努力「對齊AI」(Align with AI),跟上迭代腳步。學會下提示詞只是基本款。
在AI發展的先後4個階段:感知式、生成式、代理式和實體式(Physical,自駕車和機器人),我們正經歷第2階段進到第3階段, 節奏愈來愈快。
AI對齊和對齊AI,如同數位學生般虛實並存, 互相向對方靠攏,不會停止。
AI對齊的是行之有年的社會規範,屬於專家的工作;對齊AI則要面對不斷變化的技術和應用,屬於整個社會的功課,難度更大。我們試著讓這項難度類似站在月台,看著高運行駛過的列車上人物能被批挑錯誤這件事變得可行。
本次《數位時代》經內部多次討論挑選出100家最具類別代表性的公司進行介紹分析,並連結到其中5家做越洋專訪。這是一盤點,而不是排行,目的是與讀者一起對齊AI,同步趨勢。
數位時代總編輯 王志仁
製作人:陳君毅/採訪.撰文:《數位時代》編輯部/編輯: 謝宗穎、林美欣/美術:李晴、林映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