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世界都是我的教室!線上教育平台夯什麼?
整個世界都是我的教室!線上教育平台夯什麼?

當科技碰上教育,會激盪出什麼火花?根據研調機構CB Insights今年1月發表的數據,從2009年起,全球教育科技(Ed Tech)投資規模不斷攀升。2014年,投資金額已經達到18.66億美元,投資件數達350筆,再次創下歷史新高。

其中,在教育科技領域裡,線上教育平台一直以來都是熱門投資項目之一。打破了傳統教育的疆界,它讓每個人都能隨時隨地學習新技能、開展新視野。本週,線上教育平台Udemy便獲得由Stripes Group領投的6,500萬美元資金,現有投資者Insight Venture Partners和Norwest Venture Partners也跟投。自2010年成立以來,Udemy已經搶下1.13億美元資金。

Udemy:2/3學生來自美國以外的國家

Udemy

Udemy成立於5年多前,由Eren Bali、Oktay Caglar和Gagan Biyani等人共同創立。相較於Coursera和edX等與全球知名大學合作,Udemy除了讓有志學習者可以在平台上修習課程,還開放素人專家授課,並從中收取費用。執行長Dennis Yang表示:「全世界有許許多多的優秀講師,但他們不一定得在教室裡授課。」

根據Udemy官方數據,目前為止,平台每月新增課程數量達2千堂,課程總數約有3萬種。學生則來自190個以上的國家,數量達700萬人。Dennis Yang接受《Fortune》採訪時說,Udemy的課程並不限於英語,語言種類多達80種。並且有2/3的學生來自美國以外的國家,海外營收還占了整體營收的一半。由此可見,線上教育果真能夠突破地理限制,降低受教門檻。

Udemy提供的課程種類琳瑯滿目,包含程式開發、網頁設計、社群行銷、數據分析、美妝、攝影、外語學習。這些課程不僅依語言和難易程度分類,使用者還可以從價格挑選,從免費到500美元以上的付費課程都有,課程價格則由講師自訂。而除了提供個人學習者進修,Udemy也有企業版本「Udemy for Business」,讓企業可以透過這個平台為員工做教育訓練。

LinkedIn、Google都看好線上教育

除了Udemy之外,如果想要在上班之餘進修,你還有哪些選擇?成立了20年的老字號Lynda.com,最近剛剛成為目光焦點。Lynda.com的課程多採工作導向,包括程式開發、設計、3D動畫、企業管理等。會員數量超過400萬人,課程數量超過5,700種。不過,使用者必須為課程付費。收費方案共分兩種,費用則在每月19.99元到34.99美元不等。

今年4月,Lynda.com被LinkedIn收購,金額高達15億美元。外界普遍認為,LinkedIn之所以出手,主要是為了拓展服務範圍,拉長使用者停留在網站上的時間。此外,Lynda.com上面的課程,也能讓求職者提升技能、為自己加值。

由Google無人車開發計畫前領導者Sebastian Thrun創辦的Udacity不久前也有新消息。在今年的Google I/O上,Google宣布將與Udacity合作推出「Android Developer Nanodegree」計劃,透過線上課程培育Android開發者。觀看課程影片雖然免費,但是如果想要拿到畢業證書,每月必須付200美元。今年年底,表現傑出的50名學員還能參加Android開發者高峰會,並有機會成為正式員工。

革命還在路上

雖然投資消息不斷,但是線上教育的前景仍然存在疑慮。尤其是主打免費參與的線上教育平台常被質疑它們並未如原先期待一般,成為高等教育的革命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學生在低成本(不須付費)、無實體互動(僅能透過討論區和老師、同學互動)的狀況下,通常很難克服惰性、堅持自主學習。

去年9月,Thinkful共同創辦人Dan Friedman就曾為文指出,線上教育平台的註冊用戶中,只有一半的人還在觀看課程,而且最後只剩4%的人完成課程。此外,許多使用者在加入線上教育平台前,本來就擁有大學學歷,因此嚴格來說,它並未顛覆高等教育。Dan Friedman還點名Udacity,認為Udacity剛開始提供的課程難度很高,但是現在很多課程只需要40個小時就能完成。如果課程相對輕鬆,那麼非但無法真正幫助學生提升實力,平台宣稱的達成率也不夠客觀。「線上教育的革命以失敗告終。」他說。上月,TechCrunch也發表一篇文章,認為線上教育平台無法取代高等教育。使用線上教育平台的學生不僅缺乏學習動機和同儕壓力,免費的課程也容易讓學生在覺得課程無聊時輕易放棄。

不過,edX創辦人Anant Agarwal倒是信心十足。他接受《Wired》採訪時說,線上教育才剛剛開始,而現在正處於「MOOC 2.0」的前緣。而他的論點也獲得實驗數據支持。根據去年一份由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中國清華大學的學者共同發表的報告,參與麻省理工學院線上課程的學生,學習效果和參與實體課程一樣好。

為了提高課程達成率,付費課程是目前許多平台找出的解法。例如Udacity的Nanodegree付費證書計劃,不僅為自己找到盈利模式,也是他們應對過低達成率所做出的改變。去年以來,Udacity已經和AT&T、Facebook、Google合作開發課程,向學生收取200美元月費。更重要的是,Udacity聘請專業工程師替學生審核作業並且提供指導。Udacity表示,幾乎所有的作業,都會在提交後的24小時之內得到回覆。創辦人Sebastian Thrun說,MOOC的達成率只有2%,但是Nanodegree的完成率卻高達90%。「來自講師的回饋和指導非常重要」他說。

7大線上教育平台

7大線上教育平台
資料來源:Udemy、Lynda.com、Pluralsight、Udacity、Coursera、edX、Khan Academy。整理:顏理謙。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方睿科技完成億元募資,以數據驅動商用不動產新革命,打造地產科技生態系全面升級
方睿科技完成億元募資,以數據驅動商用不動產新革命,打造地產科技生態系全面升級

在亞洲創投市場相對低迷的這兩年,投資人出手愈發謹慎,新創募資的門檻明顯墊高,尤其是處於早期階段的新創團隊,要在短時間內說服投資人點頭注資,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然而,就在這樣充滿挑戰的環境中,方睿科技卻交出一張令人矚目的成績單。2025年4月成立,同年9月就達成首輪募資新台幣1億元的目標——投資人包含多位上市公司企業主以及家族辦公室,從零到億,方睿科技只用了短短5個月,在資本市場普遍謹慎、投資人出手趨於保守的當下,其募資速度與成績,顯得格外亮眼。

究竟,方睿科技是如何獲得投資人青睞?答案藏在兩個關鍵要素裡:一支讓投資人信任的明星創業團隊,以及一個切中市場痛點、充滿潛力的巨大生態系。

一個規模龐大卻長期被低估的市場——商用不動產

方睿的創辦成員多為連續創業家,具備扎實的產業經驗與過往成功紀錄,這是建立投資人信任的第一塊基石;但真正讓資本市場眼睛一亮的,是他們選擇切入的賽道——一個規模龐大、卻長期被低估的「商用不動產」市場與背後的生態系。

「商用不動產是企業營運的重要基礎,需求非常穩健,屬於剛需市場,」方睿科技執行長吳健宇指出,尤其近年來受到台灣戰略地位改變、台商回流等外部環境因素影響,更讓這塊市場需求持續攀升。這個市場卻長期被忽略——多數人只看到住宅不動產的熱絡交易,卻沒注意到商用不動產背後的龐大商機。「過往的技術門檻與商業模式都受到限制,只看交易金額又小於住宅市場,既有業者沒有誘因與資源去整合。」

方睿科技執行長吳健宇指出商用不動產是企業營運的重要基礎,方睿看到其市場與背後生態系的潛力,致力透過數據與科技推動產業升級。
方睿科技執行長吳健宇指出商用不動產是企業營運的重要基礎,方睿看到其市場與背後生態系的潛力,致力透過數據與科技推動產業升級。
圖/ 數位時代

從交易金額來看,商用不動產的規模確實只有住宅市場的十分之一,但真正的商機,在交易完成後才正要展開。「我們認為,商用不動產市場不應只有前端的租賃、買賣等交易,還包括交易背後衍生的各種服務需求,」方睿科技營運長陳致瑋解釋,當企業完成辦公空間的租賃或購買後,接下來就會產生一連串的服務需求,像是室內設計規劃、辦公家具採購、保全系統建置、資訊設備安裝等,這些都應被納入商用不動產市場的範疇內,過去這類服務缺乏共同的連結中心,而方睿完整的不動產資訊正好能成為整合的核心載體。

深度且完整的資訊整合,成就邁向產業 AI 轉型的關鍵

有了好的賽道,運用紮實技術結合不動產領域專業轉化出的高執行力,更是方睿脫穎而出的關鍵!
得力於跨領域中頂尖的技術與產業人才,在過往30餘年無人成功整合的孤島數據,方睿團隊僅用了短短數月就有階段性成果,並預計在今年度推出全新的商用地產智慧平台。

「正確、深度的資料整合是絕對必要的。新時代的 AI 要具備差異化競爭力,關鍵仍在於是否擁有足夠且深厚的領域數據。前期這些準備,是值得的投資。」方睿科技技術長郭彥良指出。

方睿科技獨創商用地產智慧平台,以全維度整合破碎資訊,提供企業清晰精準的決策依據,並成為產業資
方睿科技獨創商用地產智慧平台,以全維度整合破碎資訊,提供企業清晰精準的決策依據,並成為產業資訊的連結中心。
圖/ 方睿科技

未來方睿將能透過智慧演算法協助企業解讀市場趨勢、預測價格走向與分析潛在風險,並從專業角度揭示過去不易察覺的關聯與洞見,為使用者提供高度精準且正確的答案。無論是企業需求或專業人士,都能從中獲得莫大助力。

以數據為基礎,方睿也能進一步開發各種領域內專屬的 AI 工具,包含空間規劃、資訊收集,甚至能自動化產出專業報告書。

擴大徵才,同時培養新時代跨領域人才

隨著 AI 新時代到來,每個人都希望將科技與 AI 應用於自身專業。然而,不動產這樣深度的垂直領域,往往缺乏適合的環境。若沒有真正融合科技思維的團隊與文化,就難以培養具備轉型能力的人才。

身為在 AI 原生時代誕生的企業,相較於近年流行的「AI First」,方睿的企業文化反而是「Think First, AI Second」。執行長吳健宇表示:「我們認為在 AI 時代,最關鍵的是『高認知人才』──能理解技術的可能性與侷限,並融合自身專業,讓 AI 發揮最大效能。」

「我們經歷了許多時代,從數位轉型到 AI 轉型。技術固然是產業升級的關鍵,但產業累積的行業知識與深度智慧也是金礦。我們必須結合兩者,才能開創新時代。」吳健宇強調:「我們希望有更多高認知、願意嘗試並接受新技術的產業人士加入,一起探索更多可能性。」

方睿科技以Think First AI Second的核心文化打造專業力與科技力兼具 的團隊
方睿科技以Think First AI Second的核心文化打造專業力與科技力兼具的團隊
圖/ 方睿科技

目前,方睿正擴大徵才中。無論是不動產領域的專家,或對 AI 與科技應用懷抱熱情的人才,都誠摯邀請加入團隊,共同打造引領產業轉型的下一個關鍵平台。

方睿科技官網: https://www.funraise.com.tw/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