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國際醫學維基翻譯計畫發起人海爾曼:因為醫生不會永遠都是對的!
[專訪] 國際醫學維基翻譯計畫發起人海爾曼:因為醫生不會永遠都是對的!
2016.01.26 | 人物

2014年初,伊波拉疫情在西非大爆發,全球民眾人心惶惶。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和多國政府採集數據,到今年1月14日為止,感染案例已經超過2.8萬宗、死亡案例也超過1.1萬宗,堪稱史上最嚴重的伊波拉疫情。當疫情蔓延時,哪一個網站是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幾內亞等疫區人民最依賴的資訊來源?答案不是CNN、不是疾病管制局,也不是世界衛生組織,而是你我幾乎每天都會用到的維基百科(Wikipedia)。

原來,在伊波拉病毒剛爆發時,維基百科編輯群就搶先編修了伊波拉相關條目,再發給具有語言長才的譯者翻譯成各國語言。到目前為止,伊波拉病毒條目已有115種語言版本,而光是在2014年,點閱次數就已經約達1億次之多。「我深信,維基百科在伊波拉疫情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發起這項翻譯計畫的詹姆斯‧海爾曼(James Heilman)接受《數位時代》專訪時堅定地說。

國際醫學維基翻譯計畫發起人詹姆斯‧海爾曼(James Heilman)
圖說:國際醫學維基翻譯計畫發起人詹姆斯‧海爾曼(James Heilman)。圖片來源:顏理謙攝。

三大步驟,讓資訊更開放

除了國際醫學維基翻譯計畫(Medical Translation Project)發起人之外,海爾曼其實還有另一個身分,那就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急診室外科醫生。笑稱自己「一半是維基人、一半是醫生」的海爾曼說,之所以參與維基百科編輯,得回溯到8年前的某個尋常夜晚。

那天,海爾曼正在急診室值夜班,碰巧在網路上逛到維基百科的肥胖症條目,赫然發現,裡面竟然藏了許多錯誤訊息。「那時我心想,我的天啊,這實在太糟糕了!」不過就在此時,他發現頁面上有一個編輯按鈕,可以讓使用者編修文章,從此他一頭栽入維基百科浩瀚的知識之海。而一年半前,他甚至將醫院的工作時數減半,只為了投入更多時間和心力在維基社群。「當我看了越多維基百科的文章,越發現世界上有許多人依賴維基提供的資訊。對他們來說,維基百科就是醫療資訊的來源,這更加激勵我去修正這些文章,」他說。

在那之後,海爾曼開始發起國際醫學維基翻譯計畫。這項計畫共分為三大步驟:改善條目(Article Improvement)、翻譯(Translation)、讓讀取更方便(Improving Access)。

首先,以海爾曼為首的編輯群先參照世界衛生組織和維基百科的醫療主題列表,從中挑出1,000項關鍵疾病,再將英文原文編修得更完善。當文章品質到達一定水準後,除了鼓勵大家參與翻譯,2012年起還請來無國界譯者組織(Translators without Boaders)協助,以人工翻譯方式,將文章譯成超過100種不同的語言。

2014年秋天開始,國際醫學維基翻譯計畫也和台灣的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合作,邀請台大醫學院學生加入這項翻譯計畫。透過Facebook和Hackpad等數位工具,他們在短時間內就翻譯出超過90個短條目,成果驚人。最後一個步驟則是搭起獲取知識的最後一哩路,讓更多人能夠使用維基百科。

例如在開發中國家,雖然手機已經相當普及,但是資料流量費用卻很高,大多數民眾根本無力負擔。因此,維基媒體基金會推出維基百科零點計畫(Wikipedia Zero)並且邀請當地電信商加入,讓民眾可以免費讀取維基百科。目前這項計畫的受惠人口已達4億人,大多數在非洲和東南亞國家。

為什麼要推動翻譯計畫?海爾曼表示,全球每天有上千人因為無法獲得充足的醫療保健資訊而死,追本溯源,就是因為網路世界的語言和實體世界語言差異懸殊。他指出,維基百科目前擁有286種語言,雖然聽起來數量龐大,但是其實全世界共存在超過6,000種語言,光是非洲就有大約2,000種語言。然而諷刺的是,在實體世界中占了多數的語言,到了網路世界卻成了弱勢族群,而只懂該語言的人民也因此無法獲得足夠資訊。

開放醫療知識為什麼重要?

「尊重專業」四字人人都愛講,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還需要開放醫療知識?這麼一來,會不會養出更多難纏的病人,造成醫師的壓力和負擔?對於這個顧慮,海爾曼絲毫不以為意。他指出,以前大家都覺得醫生最懂,但是事實卻不一定如此。在過去,病人去看醫生時,會先回答醫生所有的問題,再由醫生為病人下決定。「但是我們致力於改良這種狀況。我認為,應該要讓雙方都了解醫學資訊,讓醫生和病人一起做決定。」

海爾曼表示,醫生們希望病人具有充足的醫療知識,至少年輕一輩的醫生這麼認為。所以,大多數的年輕醫生對於病人可以在網路上閱讀相關資訊,其實是很開心的。他以自身為例說明:「比方說我是急診室外科醫生,我的病人有成人也有孩童。當孩子生病了,如果母親事先做了功課,她就會成為這個疾病的專家,變成最了解孩子的人。身為醫生,我其實很仰賴這樣的專家。」

雖然當病人獲得很多資訊後,可能會質疑醫生的判斷,「可是有些問題是該問,因為醫生不是永遠都是對的,」他說。

海爾曼進一步解釋,有些醫生可能是40年前讀了醫學院,但是他們並沒有跟上最新的資訊,因此這些醫生給的答案很可能是40年前的正確答案,已經不再符合當下的狀況了。所以,為了病人好,有時候的確該質疑醫生。不過,他也強調,更重要的是讓醫病之間的資訊平等,讓雙方可以多加討論。病人可以說出他的想法和擔憂,協助醫生判斷,進而得到更好的醫療照護。

而同樣面對開放資訊,加拿大、美國和台灣的態度有沒有什麼不同?海爾曼直接了當地說:「我認為年輕世代都很認同開放資訊,因為他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他表示,當他和越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共事,越發現彼此有很多共通點,相同之處遠比差異來得多。尤其在維基百科社群,開放資訊和民主理念就是大家共享的價值觀。

關鍵字: #維基百科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帳戶安全再升級!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科技與保險打造新世代數位防衛陣線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公布的數據資料,截至2024年底,台灣數位存款帳戶的開立數量突破2,446萬戶,較2023年(1,968.6萬戶)增加24.3%,超越了總人口數,與此同時,帳戶安全也面臨前所未見的挑戰。

國泰世華銀行作為台灣金融領導品牌,不僅提供用戶導向的便捷安全金融服務體驗,透過先進技術杜絕駭客、釣魚攻擊風險,同時,以全方位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機制搭配跨界創新推出的「帳戶安全險」,打造從「預防」到「關懷」的數位金融安全。

國泰世華銀行攜手國泰產險,以帳戶安全健檢與帳戶安全險雙引擎竭盡保障金融安全

隨著數位金融普及成為你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詐騙集團或駭客以各種方式發動攻擊,如釣魚簡訊、木馬程式竊取帳密、假網站盜取信用卡資訊,或者是假冒官方機構的社交工程…等,因此,無論是登入金融帳戶、轉帳、消費,還是投資理財,民眾除要有資安防護意識,金融機構提供的科技防護也是重要防線。

國泰世華銀行領先市場推出的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服務,從登入安全、交易安全、個資安全與系統安全…等四個面向提醒用戶須注意的地方,包含登入兩步驟驗證、FIDO快速登入、裝置綁定、交易認證碼、人臉辨識驗證交易、交易推播通知、Email/手機號碼檢核、App版本、手機作業系統…等項目,完成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設定,即可再強化帳戶安全的防護等級。國泰世華銀行對於數位安全不斷突破創新,此次攜手跨界夥伴–國泰產險推出「帳戶安全險」活動,用戶若完成10項安全健檢設定,並至CUBE App保險專區點選參加帳戶安全險活動,即有可能獲得最高新臺幣16,000元的理賠保障(限額45,000名)。(詳細保障內容依國泰世華銀行官網為準,可至活動專頁查詢。)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登入、交易、個資、系統等四層面十大安全健檢項目
圖/ 國泰世華銀行

根據用戶動態提供主動防禦與提示,阻擋盜用、詐騙潛在風險

除從帳戶安全出發,國泰世華銀行更因應消費者使用行為,以多項主動防禦與智能提示機制保障交易前、中、後安全,讓安全防護不再是被動防禦,而是隨時偵測、即時反應:例如,透過「登入兩步驟驗證」等方式強化登入安全,運作概念就像是Google帳號的雙重驗證機制,當陌生裝置嘗試登入CUBE App帳戶時,系統會即時發出第二道OTP驗證來確認登入者身分,大幅提升登入安全。其次,用戶還可透過CUBE App啟動、人臉辨識驗證與交易認證碼…等多元交易驗證機制,並且綁定裝置才可使用,大幅保障交易安全。

除了前述安全機制,CUBE App還有提供「卡片安全鎖」服務,可依照交易地區、交易類型、交易時間與單筆交易金額上限進行個別設定,讓用戶根據自身需求,靈活控管用卡範圍。而針對風險與頻率日益攀升的釣魚簡訊詐欺事件,CUBE App也有「簡訊收件匣」提供客戶確認簡訊來源,若收到疑似詐騙簡訊客戶能直接開啟CUBE App登入後查詢簡訊內容,讓用戶可以一眼辨識訊息來源,杜絕偽冒門號發送的詐騙簡訊。

持續與時俱進推升數位安全防護

從全方位的 CUBE App 帳戶安全健檢、業界首創的帳戶安全險,到全面覆蓋交易前中後的進階防護機制,國泰世華銀行始終以用戶需求為出發點,結合跨界創新,不斷推升金融科技的安全標準。未來,將持續進化安全防護策略、精準因應各種場景挑戰,以高規格守護每一位用戶的資產安全,讓用戶可以安心享受智慧金融生活。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產險商品由國泰產險提供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