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家都只在Facebook潛水、不發文了?
為什麼大家都只在Facebook潛水、不發文了?

根據《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報導,2015年上半年,facebook分享和發佈內容的數量下降了5.5%,其中個人動態的發佈數量降低了21%,尤其在30歲以下的年輕人來說,這種減少趨勢更為明顯。

(數位時代相關新聞:Facebook 的麻煩來了,數據顯示用戶不再願意分享私人點滴

潛水的人變多了,喜歡發文的人變少了,為什麼呢?我分別問了4個人,得到4種不同的答案。

1. 女/16歲/高中生

「現在facebook我還是會發文 但都廢文+上(加上)有加家人所以不常發了,因為都會說閒話或是碎碎念,平時跟朋友的玩笑話都被當認真的。

現在比較常用Instagram,能發一些文然後配配圖,比較少人關注,也沒加家人,所以關於感情文章都發在那裡。

賴(Line)超常使用,因為都可以跟朋友聊一些超沒營養的事,女人的感情什麼的,但是有時家人的群組,那些老人家真的滿愛發一些金玉良言的圖片,一天能發20~30則,老實說真的有點厭煩」。

圖說明
圖說:16歲高中女生,每天一定要登入的網站已經從FB轉向IG。photo credit:pdpics (CC BY 2.0)

2. 女/23歲/社會新鮮人

「以前在學生時代,大家會發吃喝玩樂的圖,不管是KTV唱歌、郊外踏青、醜臉自拍,用臉書紀錄生活已經習慣只有開心的事情才值得紀錄。

現在出社會了,好像也沒有什麼成就,平常就是朝九晚五的工作,每天生活公司、家裡兩點一線沒什麼好分享的。真的要講什麼,會發在IG(而且還要設定私密)、或FB的一些不公開社團。可是臉書又不能不用(因為大家都在用),就只好改變方式不再分享生活了,改成看新聞,然後轉發認同的理念之類的,還有大家都在轉發的笑話或圖片。

而且有時候加的人太多,文章就會被越來越多人檢視,會有越來越多閒言閒語,就像長輩會說不要在臉書上談到政治什麼的話題,他們的關心間接變成某種壓力,所以漸漸的發些無關痛癢的廢文。不然就是遇到天災人禍的時候分享天佑台灣之類的祈禱圖,但很少自己會寫新的東西」。

3. 男/36歲/媒體工作者

「我上一次真的自己發表動態,是因為老婆生小孩,只有結婚生子那種大事情才會用臉書記錄。還有偶爾出國旅行會發文,讓大家知道自己過得還不錯。

平常就潛水看看正妹小模發文,生活瑣事會透過Line,還有用臉書的即時通講事情,主要溝通變成私訊,用一對一的方式溝通。

我覺得facebook變成工作了,要負責的東西變得好多又好雜,之前寫完新聞還要再當小編,現在甚至被要求開直播!明明就很單純的採訪,要變成拿著手機守著,尤其是頒獎典禮,走紅地毯,還有活動現場都要開直播。

以前MSN會給人壓力,現在facebook更誇張,因為一天到晚都要對著,回家就會不想開,想休息。現在發文就會變得比較謹慎,畢竟加的人太多,貼出來要是有用的東西才有面子,那些心情瑣事已經沒有紀錄的價值了」。

圖說明
圖說:如果平常工作就需賴在臉書,下班後用臉書互動的機率不大。photo credit:downloadsource.fr@flickr (CC BY 2.0)

4. 女/52歲/長輩

「很好啊,可以用FB跟身旁好友聯繫。看到自己的動態被按讚就很開心。那些年紀相仿的老友們,我們現在時間多了,或一起出去踏青就會一起拍照,不管是花花草草,還是大家的自拍,好像年輕人都在做,也要自拍趕個流行。

我最喜歡風景區拍合照,因為朋友們可以一起按讚。她們幫我按一個讚,我當然也要禮尚往來回個讚給她。

我的小孩才奇怪,大家開開心心在FB留言聊天不是很好嗎?他們有時候就是要照片下面留言講一些難聽的話煞風景,根本找碴嘛,那些話被朋友看到多沒面子!

對了,這陣子也會用賴,只是好麻煩啊,要一個一個發,可是,我分享代表我關心,小朋友已讀不回才不懂事。那些很棒的金玉良言還有防詐騙資訊一定要發給每一個人啊,用FB一次發,就可以讓很多人看到比較方便」。

為什麼大家都不發文?

上述紀錄謹代表個人觀點,不見得每個人都會遇到同樣的狀況,但從中可以看得出來,有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隱私,改用一對一的通訊軟體,偏好更私密,具圖像的溝通模式。

這樣的現象,短期內看不出對臉書的影響,但長期來看,潛水者的增加會讓臉書失去活力,變得不再有趣,進而引發越來越少人登入閱讀。

鑑此,臉書也積極採取挽救措施,如推出「歷史上的今天」的服務,發出生日提醒、節日提醒,舊照片提醒,激勵使用者轉發分享,重新開啟對話。

另外,再押寶「直播」,推出全體用戶使用直播功能促進原創內容的產生,並首次付費邀請歐美重量級媒體,如《紐約時報》等使用自家直播服務。

圖說明
圖說:臉書已經出招,但你買單嗎?photo credit:mkhmarketing@flickr (CC BY 2.0)

這樣的做法,對過去的臉書是無法想像的,也因此更顯示出臉書對直播服務的重視程度比想像中更甚。試圖用足夠優質的資源,吸引用戶留下,並且自行使用產出更多內容,替未來向廣告商收費鋪路。

畢竟,網路社群以人為本,若使用者不再願意提供具有獨特性的原創內容,變得冷漠,那麼長久以往對蒐集用戶喜好,再精準投放廣告的臉書來說,就喪失了最大的武器。

現在,臉書已經出招,接下來,就看大家買不買單了。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彰化,是活的!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源創圓,看交通、建設、生活等多方面向,如何從300年中轉譯甦醒,令過去翻頁至今,創建未來!

2025台灣設計展將開展!本次由彰化縣政府建設處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共同聊聊「圓未來之行」展覽與其背後的城市發展與公共建設,時代帶來了哪些蛻變與機會,彰化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陳昌茂處長談到:「先輕鬆聊聊彰化最為人知的印象吧,許多外地人提到彰化,就是控肉飯與肉圓,美食旅遊確實是大家的共同嗜好,但是否有其他的深度內容,能給大眾重新認識彰化的機會?『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就是一個好契機。

圓未來之行,與城市一起成長:你所知道的彰化,它是什麼?

300年來的發展,彰化的農業與工業在國內甚至國際都佔有舉足輕重的角色,半工又半農的發展成了城市獨有特色,在行政區劃及地方制度的調整下,縣市間的城鄉差距造成了資源上的落差,因此,政府近年於交通、城市規劃與建設上積極推動許多計畫,此次的展覽為的就是讓民眾看見設計中與蛻變進行中的彰化,包含:彰化交流道的農業區解編、國民運動中心興建、規劃與建設八大生活圈轉運站及全國首創的長照衛福大樓等等,從交通、建設面改善實質生活,正是此次展覽核心,透過時代回顧轉譯為當代及未來發展能量,讓彰化充滿地方鮮活的發展魅力。」

策展人何來香說起,『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以時間、轉譯、共創為展出主軸,將時間梳理成「過去─現在─未來」,包含:源(回顧記憶與成長記號)、緣(轉譯與生活)、圓(圓未來城市之貌)、合(共創未來),一如處長所說,將300年的背景梳理轉譯,在「交通、建設、生活」呈現,將其佈局為:三個室內展區X一個戶外展區,透過線上互動與實體呈現,讓彰化時代(過去─現在─未來)逐漸活起來,從低調走向鮮活光亮,「現在」,正是未來的縮影與定錨力量。

圖二.jpg
「圓未來之行」兩大重要推手:策展人何來香、彰化縣政府建設處陳昌茂處長。
圖/ 彰化縣政府

四大展區表述「三源一合」:未來可以被共創,一同設計理想的生活模樣

『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共有四大展區,規劃為:源(記憶之源)、緣(轉譯之間)、圓(未來城市)、合(共創未來),同時串接著「時間:過去─現在─未來」的脈絡線,一覽城市的成長姿態。走進展區,開始從「過去」中逐漸甦醒,壓艙石、鐵道枕木等建材文物彷若時光倒流,將觀展者帶回記憶之源,透過佈局中的架構語言,從最微觀的建築元素開始見證曾經,呈現彰化的移居風光;來到「現在」,城市逐漸有了治理與變化,交通疏通了生活與流動,當下的建設創造了更多的「宜居」,像是:「共生共享」,表述著近年的建設成果,如:交通樞紐轉運站、伸港青年住宅、鹿江綠建築,以及老屋改造返鄉青年創業案例等,透過不同形式的交通、城市建設的延伸,以延續更多的綠化、永續、教育與建築示範及全齡照顧與幸福範例城市、共融場域等,舒展著彰化的此刻宜居。
而「未來」正在萌發的可能性,則以情境式劇場呈現城市建設藍圖,置身體驗充滿希望的願景,陪伴居民一起邁向未來。

圖三.jpg
員林市衛生所暨長照社福大樓新建工程拿下第23屆公共工程建築工程類金質獎,建築採全齡化無障礙、節能減碳設計。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與策展人何來香提到,「未來城市」象徵著:綻放、圓滿、快捷與新鮮,展區整體風格呈現現代、乾淨、溫暖的未來感,此區域特別設計一個共創互動環節,以大尺度的城市規劃角度出發,邀請觀展者共同打造屬於彰化的未來城市,透過彰交特定區為城市共創背景,觀展者能透過平板互動,依需求、喜好選定主題類型與建築,如:該區域希望如何發展?公園綠地(共融公園、生態濕地)、產業經濟(百貨商場、研發大樓)、休閒育樂(美術館、圖書館等),民眾意見將由 AI 即時生成建築並影響城市發展指數,進而反思發展過程中經濟建設與生活環境的平衡取捨,最終會將互動成果整理成報告做為縣府施政參考,此區域的未來,將是共創而生的實驗計畫之一。而代表「合」的「戶外串聯區」,則是由在地師生以自然素材共創的「魚的肚子是我們的生活」,延伸探索永續、自然、未來想像及綠色療癒,令「圓未來之行」參與民眾跨域孩童到成人,擁抱接納多齡意見,讓想像活躍充滿新鮮生命力。

彰化的蛻變,是成長留下的獨特印記──未來,由我們共創

有趣的是,『台灣設計展:圓未來之行』本次展出地點為:彰化縣立鹿江國際中小學,它不僅是彰化首間公辦的雙語學校,也確定籌設高中部,以接軌國際的教育為目標。當展區中的時間(過去─現在─未來)與交通、建設、生活相互交融與牽連,讓每個時代的彰化,蛻變都因成長而留下獨特印記。從海洋(船運、通商)而生的彰化,在展覽中扣回海洋生態的共創溯源反思。

圖四.jpg
鹿江國際中小學新設高中部,預計117年學年度正式招生。
圖/ 彰化縣政府

陳昌茂處長認為,彰化的發展不必然要同於其他城市,當然也不會是其他城市的翻版,因為彰化有自己的專屬發展模式。期待透過此次展覽與共創,讓民眾與我們一起共同體驗最宜人與舒服的生活輪廓與幸福感受以及發掘彰化未來的無限發展可能;策展人何來香笑著分享,彰化是全球百大幸福城市的銀牌級城市,很期待各地民眾來參觀,重新感受彰化,並與群眾一同共創彰化。延續這樣的願景,彰化縣長王惠美也分享:「縣府其實一直在思考,如何擘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讓民眾的生活變得更好,外移的人口逐漸回流。這些交通、城市建設的規劃、執行與聆聽大眾意見,都是為了一同探索未來、共同創造大家真正嚮往的生活」。

圖五.jpg
彰化縣長王惠美與縣府團隊積極規劃下一個百年都市發展願景,打造最宜居 幸福的城市。
圖/ 彰化縣政府

採訪・撰文/楊喻婷

【彰化縣政府 廣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