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觀點]當自學程式的唐鳳入閣,我們如何把程式教育做得更好?
07

[數位觀點]當自學程式的唐鳳入閣,我們如何把程式教育做得更好?

今天一整天,我的Facebook一則新聞被大量轉發,在台灣開源社群中相當具有知名度,甚至被認為有神人地位的程式設計師唐鳳,被行政院院長林全延攬入閣,將出任「數位政委」一職。年輕加上具備專業,因此,消息傳出後,網路及軟體相關社群,都對此表達高度的肯定,期待他的入閣,對於數位意識及行動薄弱緩慢的政府體系,可以帶來一些激勵的作用。

有趣的是,在幾個主流媒體的標題上,強調的卻是「只有國中學歷的唐鳳」,在蘋果日報新聞的留言討論區內,就引發了戰學歷的言論。與其說只有國中學歷,更貼切的說法是自學,唐鳳很早就知道自己的能力與興趣,在父母的支持下,離開體制的路徑,照自己的節奏學習。他在中學時期就投入程式設計的領域,因為有興趣為動力,自己找資料、詢問同好,雖然沒有上過所謂正規的學校學程式,但他程式與溝通的能力,相熟的人都頗為肯定,也讓他在專業上取得一定的認同。

唐鳳說:「我的存在,不是為了讓某些社群朝中有人,也不會是為了在網路上『政令宣導』,而是成為一個『通道』,讓更多的智慧與力量有更好的結合。」由於他個人自學背景與程式設計的專業,除了數位產業政策之外,很多也不少人期待,唐鳳也可以在近來也是各方關注的教育議題面向上,多一些著墨。

圖說明

自學+程式設計,這兩個在近來教育領域很熱門的兩個關鍵字,唐鳳的新聞這個即將開學的時間點上,其實還蠻有些意思。以自學來說,我自己本身也是選擇非體制的家長,最常碰到的疑問就是,小孩適應不良嗎?以後該怎麼辦。對我來說,選擇自學不代表完全否定體制,而是我認為,也許可以有更好的方式,讓教育這件事可以做得更好,在目前體制內改變創新相對緩慢不易的狀態下,非體制的團體或個人,透過實驗的經驗,可以帶來一些交流討論的可能。我也希望我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知道自己想要什麼而去追尋,不要因為別人的框架,做了自已不喜歡不擅長的事。當社會中的每個人無法找到自己該有的位置,社會就會失序。

我想起不久之前我訪問一個也是自學背景的21歲紀錄片導演楊逸帆,他花了七年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學習的理由」,近期正在上映。我問他,有想過未來要做哪些工作,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他回答:目前倒沒有確切的工作目標,現階段希望讓自己學會更多辨識社會需求的能力,當你能辨識出社會需求,自然就有工作出現。唐鳳出任政委的關鍵,正在於他對於數位環境的理解與掌握度高。

近來科技界與教育界關心的程式教育這件事,就是在社會需求下所產生的政策。在「數位時代」八月號的「他們,用程式寫未來」專題報導裡,談了不少作為一個程式設計師的必要,也認同軟體是台灣翻轉的機會,程式語言是未來世界的共通語言。在許多媒體報導中,也看到國外對程式教育日趨積極的態度,各方的倡議者都認為,導入程式教育,並不是要每個學生都成為設計師,而是讓學生了解,我們所處的、回不去的數位世界到底是怎麼運作。目前所謂的程式教育也已列入107年課綱,在相關社群也有相當多的討論,雖然時間有點緊迫,但在只剩兩年的時間裡,我們還是有機會把這件事做得更好。

圖說明
(圖說:學習程式不在於一定要成為設計師,而是讓學生了解,我們所處的、回不去的數位世界到底是怎麼運作。)

從這樣的觀點,我去翻開了107課綱的內容,坦白說,有點心驚。先要說明的是,在課綱中,並沒有直指程式教育,而是歸屬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科技領域。課程的宗旨在於培養學生的科技素養,透過運用科技工具、材料、資源,進而培養學生動手實作,以及設計與創造科技工具及資訊系統的知能,同時也涵育創造思考、 批判思考、問題解決、邏輯與運算思維等高層次思考的能力。

在這樣的目標下,再細分為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兩大類別。資訊科技學習表現包含四大面向:「運算思維與問題解決」、「資訊科技與合作共創」、「資訊科技與溝通表達」以及「資訊科技的使用態度」 。生活科技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以「做、用、想」為主,亦即培養學生 動手「做」的能力、使「用」科技產品的能力、及設計與批判科技之「想」的能力。以上這些文字,都引自課綱,嗯,講的都很有道理,再細看下去,就有很多可討論之處。(溫馨提醒:相對於國外倡議推動者簡明清楚的說帖,課綱落落長的官式文字,讀起來會有點辛苦XD)

1.引發興趣比教什麼更重要:

根據課綱,資訊科技部分,包括了「演算法」、「程式設計」、「系統平台」、「資料表示、 處理及分析」、「資訊科技應用」以及「資訊科技與人類社會」,相當認真地把大學資工系的課程,都納入了,然而,這些東西牽涉到許多抽象的概念,中小學孩子在缺乏先備知識的情況下,生硬的技術名詞,恐怕只會嚇跑孩子。我自己小孩所在的學習團體在上個學期曾導入程式相關課程,結果是,家長們覺得很好,但多數孩子學起來意興闌珊,因為「聽不懂」!

是了,我們一味地想引入課程,卻沒有真正了解目前孩子的能力在哪裡,過去學校裡一直有開設電腦課,但我們有真的對於電腦課的學習成效與情況,做了系統性理解嗎?國中孩子可能對於數列、矩陣這些東西都還很陌生,也缺乏邏輯訓練的情況下,直接進入以上談的那些課程內容,立刻就讓孩子關上學習之門。

針對這群所謂數位原住民的孩子,我們怎麼跳脫過去「課本」與單向教學的模式,形塑一個具備即時性、個別性、互動性的學習環境,是一個必須深思的問題。我跟朋友還在開玩笑說,帶著小孩玩Minecraft遊戲,從中學習發揮創造力,或是開設從寶可夢如何分派寶貝們出現的地點、時間,來告訴孩子什麼是演算法,效果應該比較大。

圖說明

以目前談程式教育最先進的美國,而且還是矽谷所在地舊金山為例,他們也正準備導入程式相關課程,舊金山教育委員會主席(Dr. Emily Murase, President of the San Francisco Board of Education)就直言,在美國目前還沒有正式通過國家、州,相關的地方標準,也很少有學校系統已開始從小學到12年級進行課程,整個社會對於電腦科學教育學術研究發現相當有限,也因此有凝聚力的進展尚不存在。為此,擬定了一系列計畫,透過基礎研究、社群意見交流到試辦學校導入評估,理解教育現場的可能困難與執行成效,再進一步推展到整灣區的學校。

在台灣,教育部的確已經召開不少次公聽會、委員會,也在教師圈中開始推動準備工作,但做為一位家長,我們並沒有接收到相關的推動資訊,課綱對於如何推行的程序步驟,也沒有看到這方面的細部規劃,教材在哪裡,更是個大問題。一位曾參與課綱會議的老師就透露,或許是怕學的不夠豐富,現行課綱塞了很多內容進去,在會議上有委員提出課程太多太難,但委員之間不見得有共識,加上委員會採合議制,刪掉項目必須絕大多數同意,於是我們的課綱最後只是折衷妥協的結果。

2.相關教學環境齊備度:

教學環境包含三大面向:師資、硬體、以及軟體,而師資又是最關鍵的資源。要成為一個好的程式教育或說是資訊科技教育的老師,難度其實很高,一方面他必須掌握資訊科技的知識,同時也需要相當教學經驗,如何將抽象東西,用淺顯的語言說明清楚,大大考驗著教師的能力。我家小孩團體推行一學期,就碰上執行上的困難,授課的老師有著非常豐富的業界經驗,教學課程的內容架構也相當紮實,老師投入的程度也不在話下,但在授課語言及教學互動上,經驗較缺乏,同學反應不好,老師也感到沮喪。怎麼跨越這樣的鴻溝,需要更多的工作坊或社群交流來協助。

此外,以目前的狀況,有經驗的產業內設計師、工程師都已經不夠用,是否有足夠人力可以支援?教育圈也有部分師資,但就目前要導入的課程規模,也是有著捉襟見肘的窘境。更何況,如果我們認為程式教育有機會翻轉弱勢孩子未來工作的機會,偏鄉的老師在哪裡?一旦引入不合適的課程和教師,不只是搞砸了資訊教育,壞了學生的學習胃口,更可能帶來整個社會的其他後遺症,比如再次擴大數位落差鴻溝。

在教學相關資源上,硬體部份是目前投入較多的,甚至還有著越偏鄉設備越好,卻沒有好好利用的狀況,原因除了師資,一個問題是對應的軟體應用,沒有受到太多的重視。不要忘了,軟體取得也是需要成本,除了購置之外,更有包括像是版本更新這類的維護成本,以目前教育經費的使用,對學校而言是另一個負擔。

其實,目前全球有不少開放源碼的資源可以使用,比如教育部校園自由軟體數位資源推廣服務中心,也有結合自由軟體社群、老師與學生志工合力製作的一套作業系統EZ Go,他包含 Linux 及 Windows 下的自由軟體收錄,藉由EZ go中的各種類別的自由軟體,包含辦公、美工、影音、網路、教育、遊戲......等,與透過自由軟體的推動,縮短數位落差,實現教育機會均等的理想,並推出各版本ezgo免費光碟以提供各縣市教育單位推廣及教學應用。不過,據了解,這部分一年只有三百萬的經費預算,在推廣上也確實相當吃力,這部分倒是可以多花些工夫,對於老師教材的開發與取得,甚至是教學經驗的增進,都有不錯的幫助。

在這裡,就要替成大蘇文鈺老師的兒童與少年程式教學計畫 「Program the World」宣傳一下,蘇文鈺老師就常提到,透過程式設計的訓練可以幫助用不同面向思考事情並強化邏輯分析,讓孩子學習如何靈活的解決問題。此外,若有機會成為程式設計師,只要電腦與網路,即使身處偏鄉,也能學習、工作與創業。

蘇文鈺老師說,好的資訊人才的薪水都很高,要他們來編寫教材很不容易,但沒有好的教材與師資,要做好這類的教育是不可能的。Program the World協會正在努力一步步把免費開源教材建立起來。至於師資的問題,目前希望以訓練具備教學熱情的學校老師或是退休教師,以及具備資訊背景的志工來擔任講師。如何讓民間力量與政府資源做更好的結合,這也是未來推動程式教育的重點方向,這個計劃目前正在進行募資,大家可以多多支持。

3.資訊科技課程的定位:

在目前的課綱規劃中,科技領域的課程,國中階段節數每週 2 節課,建議依學期開設,採資訊科技與生活科技上下學期對開,每週連排 2 節課。高中階段資則為必修課程各為 2 學分,加深加廣選修共 8 學分。如果以一節課45分鐘,兩節課90分鐘來計算,在扣除上下課前後的整備時間,大約只有80分鐘的時間,要達到動手做的目的,真的有點困難,對開的方式,相隔半年,學過的東西也容易中斷,老師又要再來補救一番。高中普通科與職業科的學習,又有何不同規劃? 此外,以目前台灣考試至上的風氣,資訊科技並未列入考試項目,不少人也擔心,會落入跟美術、體育一樣的借課窘境,徒有課程形式,卻未有實質的學習。但如果列入考試項目,強調開放思考的程式教育,會不會又落入補習填鴨的只求標準答案窠臼?

這就回到一開頭我們談到的問題,整個社會對於學歷等於能力的框架迷思,限制了許多創新的可能性,讓多數人不敢走一條自己的路。因此,當唐鳳這樣非典型的人物進入內閣團隊,它所帶來的意義,不僅僅在於數位政策的推動,而是告訴我們,找到興趣所在,熱情投入,當你能夠辨識且站好自己的位置,人生可能性才會是無限寬廣。

代表圖來自:StockSnap

延伸閱讀:
1.唐鳳:我的存在,是成為一個「通道」,讓更多的智慧與力量有更好的結合。
2.有人挺、有人憂,唐鳳能扛下台灣數位發展重任嗎?
3.唐鳳:數位參政大時代!拆掉政府的威權心態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800至1000字,兩天內會回覆是否採用,文章會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關鍵字: #開發者 #唐鳳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