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知乎」到「泛答」,知識是門好生意?
從「知乎」到「泛答」,知識是門好生意?

由泛科知識推出的線上問答網站「泛答」在前幾天上線了。在看到數位時代的報導前,「泛答」這個名字就讓我聯想到中國果殼網的「分答」。果不其然,在前述這則報導訪問中,泛科的鄭國威就提到了「知乎」、「分答」這些問答網站,並且認為台灣必須跟上這波知識(變現)經濟的浪潮。

「打賞」知識?

果殼網推出的分答,是透過語音介面,由提問者付費提問,同時讓其他人可以用更少的金額付費「偷聽」。雖然根據另外一則報導,分答似乎還可以指定一些名人回答(當然所費不貲),但就「問-答」的形式來說,泛答與分答確實相當類似。一方面,它們都是嘗試打造不同的知識傳播模式,另一方面,更實際地,它們都試圖讓知識傳播可以「變現」。

泛答透過「打賞」機制來變現知識,用這樣的詞彙來指稱提問者給予回答者的回饋,對老派的我而言,這話聽起來總不那麼順耳。

我並不是要浪漫地宣稱「知識」是個高貴的東西,怎能用打賞的方式來回饋其傳遞。但「打賞知識」這赤裸裸地呈現出知識商品化的詞彙,也讓人不由得想要反省一下這個現象。

知識的商品化

雖然「知識經濟」這個概念這幾年來正夯,但嚴格說來,它是整個資本主義體系將知識商品化的必然結果。整個資本主義體系的運作大體上可以說是幾種資本的轉換過程。其中,除了最直接由貨幣、財貨構成的經濟資本外,另一個重要的資本形式即是人所持有的無形的知識、文化、技能等。

換言之,以一種簡化的方式來說,在整個資本主義體系的運作中,知識一直以來就被看作是珍貴的資源,取得知識、技能,讓個人有足夠的資本進入市場進行交換,獲取相對的經濟資本。

在市場運作的邏輯下,這樣的機制很容易會讓知識自身反而也成為一種商品。也就是說, 我們得先有一定的經濟資本,才能夠交換(購買)到足夠的知識、文化與技能商品。

這聽起來有點複雜的事情,其實可以從一個很直觀、現實的問題看清楚: 高等教育到底該如何收費?

順著資本主義的市場機制來看,知識、文化與技能這些可以透過教育體系獲得的東西,就是一種商品。既然是商品就該透過市場決定其價格。

換言之,如果大學所傳授的知識、文化或技能可以讓人在日後交換回更多經濟資本,那理應它應該收取更昂貴的學費。甚至,如果某些名校、熱門科系所提供的知識商品被認為是更有價值的,那它理應也可以再往上調漲學費。

循著這樣的邏輯走下去,其實也就形成我們今日面臨的巨大階級困境。有著豐厚經濟資本的家庭,可以為其子女換來更好、更多的知識、文化資本,然後再生產出更多經濟資本。而對於貧困家庭的孩子來說,原先教育體系允諾的社會流動可能性,在昂貴的學費負擔下,就算不是一場謊言,也只是一場美夢。

「打賞知識」在我看來就是更進一步刺激了這種知識商品化的現象。透過打賞問答平台所鼓勵、也同時揭露的,正是將知識化約為貨幣等價物的過程。

當然,在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中,這不必然是個問題。相反地,想要把知識浪漫化為與金錢無關的真理追求可能才是不切實際。

但我總還是覺得,我們可以選擇跳出資本主義的市場邏輯,而不是進一步極端地鼓勵其發展。例如,同樣在高等教育收費的例子中,我們其實可以看到一直以來都存在著「教育公共化」的呼聲。也就是在真正落實機會平等的理念下,主張由社會共同來負擔教育成本(相關的討論可以參考這篇文章)。如此一來,知識商品化所導致的惡性循環才可能被打破。

而回過頭來,我也同樣好奇,泛答這類問答網站,真的非得以「打賞」作為某種知識傳播與分享的交換機制嗎?這樣的改變真的是「好事」嗎?

另一個問題隱憂

除了知識商品化的問題,我在數位時代介紹泛答的報導中,還看到一個問題隱憂。

報導指出,並不是每一個泛答使用者都可以透過回答問題被「打賞」,除了泛科知識曾合作過的專家、學者外,其他人需透過審核才能獲得同樣的資格。

首先令人好奇的是,這裡所謂「審查」的實質程序、條件是什麼?我們可以理解這樣的方式是試圖讓回答的專業性等到一定的保證。或者反過來說,這意味著必須是夠好、夠專業的知識才能夠「變現」。但就如我上面所說的,這又再次地鞏固、強化知識商品化的結構。

再者,透過類似認證或審查的程序,泛答似乎將回答者劃分了兩類人:可被打賞的專家與一般人。這樣的區分對我而言又意味著兩個問題。一方面,這意味泛答網站站方讓自己扮演了權威認可的角色。

如此一來,倘若未來有一天泛答傳遞的知識引發了爭議,究竟站方是否應負起相應的責任?抑或會撇清自己僅是「平台」?我們必須認識到,其實像Facebook傳遞假新聞也涉及類似的問題。不管是策展也好、平台也罷,在數位時代中扮演任何形式「守門人」的角色,便有其相應的倫理責任。

另一方面,我也好奇將回答者區分為可被打賞的專家與一般人,是否有助於知識的傳散與分享?難道這不會使得一般人反而喪失分享的動力嗎?畢竟,雖然泛答沒有禁止一般人回答問題,但對於想要知道答案的人來說,恐怕很容易僅將注意力放在獲得「可打賞」專家資格的答案上。因此,不免令人好奇,泛答在實際運作上要如何處理這些問題?

最後,雖然泛答這類問答平台與維基百科在知識傳播形式上相當不同。但是就「群眾力量」的運作上,我認為維基百科的成功具有一個重要的啟示:重點不在於專家資格的認定,而是是否有足夠開放與互動性,讓知識不斷地自我修正、精鍊。我不清楚泛答是否有這樣的開放性,但至少在區分專家與一般人後,恐怕不對等的畫界會是阻力而非助力。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800至1000字,兩天內會回覆是否採用,文章會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