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開始聞到金融科技(FinTech)戰爭的煙硝味了。但讓民眾感受到電子支付時代來臨的,卻是在銀行業者支持下,讓夜市觀光區商店到處可見的中國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的蹤影。
被迫應戰的台灣本土電子支付業者,僅管匆忙也慢慢開張(如遊戲橘子的橘子支、歐付寶的allPay、網家的國際連…等等)。而金管會在九月底公告受理銀行可申請發行國際行動支付業務後,兩周內就火速核准台新銀行開辦Apple Pay等三種國際支付業務,宣稱即將入駐。
可見的未來,慘烈的大戰就會在台灣激烈展開!
有人能預測戰爭的結果嗎?其實也許有人不看好台灣的本土網路業者,推測國際業者會贏得大勝的結果,而幾乎沒有創新貢獻的銀行業者則繼續鞏固其金融地位。這些悲觀者所說並非毫無根據,而造成這結果最大的關鍵人物,竟然是張口閉口高喊「創新」的政府官員們!
金融科技10年快速崛起
金融科技市場不是今日突然出現,從歐美到亞洲乃至中國早已興起多年,從PayPal、Square、支付寶到微信支付,都是科技業者面對傳統金融業者的挑戰與突圍。
他們利用網路科技創新、對店家消費者的方便來解構傳統銀行的不便,所憑藉的是越來越多在網路上有交易需求的客戶與會員。
你可以看見eBay靠著Paypal、淘寶網有了支付寶。這些業者一開始只是草創網路支付,隨後社群網路、行動網路與大數據分析的科技興起,讓金融科技開始成為金融產業的新霸主,把銀行的位置擠壓到只能提供客戶實際帳號連結的邊緣角色。
短短十年金融科技建構有別以往的金融新世界。給店家和消費者更好的數位金流服務,手機理財、保險商品、網路貸款、無櫃轉帳,甚至是更高額的定存利息。它所帶來的高效能,讓許多國家紛紛把「培植、建立優秀的金融科技產業」做為金融業的新創亮點。
前一個十年,台灣金融科技的發展又是怎樣呢? 當詹宏志一聲怒吼把這個問題吵上檯面時,大家才發現金管會一直把這個在其它國家已經火熱發展的新產業當成「準罪犯」管理。
你可能認為我危言聳聽,但我可以告訴你真實案例。2010年前後,台灣最知名的遊戲點數卡Mycard、Gash等母公司們都曾經被以違反金融秩序而被搜查,近年台灣少數網路上櫃高價股的數字科技還因此被移送法辦。
延伸閱讀:創新或是吸金?數字科技的兩難
當時台灣的遊戲產業與電商產業跟全世界相同,都是第一波網路產業的贏家。 但當別人從資訊流開始往金流移動時,這些產業在台灣遇到的敵人並非強大的國際企業,而是根本無法跟上產業變動的政府政策 。
本文並非要事後諸葛,謾罵過去。而是要提醒:金融科技是個大產業,原來可給悶經濟的台灣帶來新氣象,但如果政策引導錯誤,台灣的網路金融產業可能又要繼續輸得不明不白。
台灣金融科技政策仍停在「銀行數位化」思維
政府主導策略的錯思維,可以從2016年五月發表的《金融科技發展策略白皮書》中清楚看到。
雖名為發展策略白皮書,但對於金融科技創新的描述基本只是整理國外成功的經驗,而對於台灣該如何做金融創新?卻是語焉不詳。而執行策略的方法都是,趕緊幫忙金融機構做好e化,不管銀行、證卷、保險業的指標都只有一個:提高數位化比例。
但是,監管現有的金融機構數位化,就可以完成數位金融科技發展,事情有這些政府官員所想的這麼簡單嗎?
我們必須要說,如果這樣的策略思維繼續下去,台灣的金融科技產業真的只能接受外來金融科技的統治了!
金管會十年來的限制造成了台灣網路金融產業的停滯,去年被千夫所指的金管會突然開始積極。白皮書上製訂了要在2020年行動支付使用比率翻倍,提升到52%,以做為政策績效,影響所及,馬上可以見到急就章的執行方案紛紛出籠。
現今政策的草率可以從金融科技中最基礎的電子支付的市場狀況來說明,在金管會監管與特許的亂思維下,台灣的數位金融業務有多支離破碎,科技業者的生存空間有多麼艱困。
業務1:電子票證業務
你搭捷運使用的悠遊卡、一卡通等,可特許營運大眾運輸支付,由於成立早,又有獨門生意立於不敗之地,再往店家支付進攻。加上統一icash、遠東HappyCash現有的四張卡,背後不是地方政府就是財團。銀行也拚命發聯名信用卡賺上一筆。未來與手機結合,又是如虎添翼的數位支付工具。
業務2:國際行動支付業務
在阻攔本土網路金融業務許久後,政府對這些國外大廠的態度,友善的令人害怕。進度幾乎比本土支付業者還快,2015年才會出現大陸支付比台灣支付優先在台灣開通的窘狀。
開放的主要條件是,支付平台一定得經過台灣銀行落地才可在台灣執行業務。造成銀行業者爭先恐後到對岸,或者跟手機支付業者談台灣發行,交易手續費就算比在大陸貴也沒關係,反正未來買單的是台灣店家。搶到頭香的銀行大老名言:「形勢比人強,我不做還是有人會做。」
業務3:信用卡代收付業務
金管會為了達到5年數位支付倍增的目標,默默放開銀行信用卡代收代付業務,讓國內已經行之多年的信用卡更多利器可滲透到微型店家。最大獲利者,還是Visa、Mastercard這樣的國際清算平台,當然還有銀行。
業務4:電子禮卷
在網路上通用多年的遊戲點數卡或是實體店,如百貨公司禮券都被歸類為電子禮券,它是準虛擬化貨幣,但限定發行商已一定要經過銀行做履約保證,銀行不必費吹灰之力就可以獲得1至2%的手續費用。
業務5:電子支付
說了這麼久,最後才是網路業者吵了很久才出爐的電子支付,合法兩年不到的台灣業者都還在籌備或陸續開幕階段。
而金管會2015年1月訂出來的管理條例對電子支付的限制重重,管控意味大於鼓勵創新。非銀行業者申請的話,實收資本額要5億且要專責營運。帳戶需要實名化多欄位驗證,每筆不得超過5萬,客戶要先預儲金額。
如果你是從零開始的電子支付業者,那你的競爭環境是,電子票劵業者壟斷了大眾運輸的商機,銀行業者代理了消費者習以為常的信用卡月付(post pay)每月2千億營收,再代理國際級的電子支付與手機行動科技便利來跟你競爭。本土電子支付業者的困難無異雪上加霜!
金管會把數位支付業務這樣切割,你覺得金融網路業者能有勝算嗎?
政策獨厚銀行,如何做金融創新?
台灣政府思維下的數位支付業務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執行單位幾乎都以銀行為執行基礎。
而獲得優勢的本土銀行,卻找最容易的事情來做,比如代理支付寶、代理Apple Pay來台,修理台灣本土的支付業者,對於困難的電子支付服務與產品優化則是慢慢來。
我並非敵視銀行業者,而是想問銀行在這波網路革命中創建了什麼?提供了何種機會讓台灣經濟復甦?獨厚銀行的策略,讓我們造不出台灣自己的數位金融平台,最後只能成為國際數位霸主的殖民地!
分析金融科技產業的核心競爭力,會發現各地的領先者都是先創造網路使用便利的支付系統,讓會員在買賣時解決金流問題而能愉快交易。
隨著網路與行動科技的發展,金融科技的崛起,是對傳統金融機構的改革。手機金融科技的方便,讓消費者不再進到銀行辦事;區塊鏈科技讓傳統的貨幣地位受到威脅。接下來,這些金融科技業者又開始整合社群與通訊,成為巨大的平台經濟。更多的金融科技持續研發,未來的發展肯定比起今日更加驚人。
這說明了一件事: 創新不是政府可以步步監管的!中間人經濟的式微在金融業是個檔不住趨勢。 只是維護現有的金融機構,不僅沒有辦法面對全球數位金融的挑戰,我們還埋葬了台灣本土金融科技產業的機會!
沒有銀行參與就做不來金融創新嗎?
支付寶與微信支付的例子都說明了,網路金融創新可以撇開信用卡與銀行。只要客戶介接他的銀行帳號之後,網路業者就可完全接手。
中國政府對創新採取默許態度,但也監看整個交易過程的安全性。畢竟提撥金額的自主權還在客戶手上,帳戶也讓銀行做安全的控管。因為擔心被去角色化,也逼使中國銀行業者創新,積極發展網路技術與新商品。這個良性互動讓金融與網路科技業者都進入金融科技產業,整個環境充滿了生機蓬勃的榮景!
從中國的崛起,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啟發呢?
新技術帶來新機會,產業才得以流動。讓創新者得到機會帶進大量的投資與工作機會,這是政府的重責大任。
被錯誤的政策耽誤了十多年大好時機的台灣網路業者,面對過去不知變通,如今又只想好管理而隨意制定產業政策的政府,能心服嗎?
如果政策不改,台灣自主的數位金融平台未來不會存在。台灣的數位金融平台將是手機平台商Apple、Google和三星,信用卡清算系統Visa、Mastercard,或是大陸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天下。保護政策下的銀行業者不會創新,他們只能是國際金融科技巨鱷的打工族,賺點蠅頭小利罷了!
金融政策重點:數位安全與數位創新
近日立法院一讀通過金融科技創新八法,送交財政委員會審查。這個由立法機構所主動提出的法規中,明確規範:
有關金融科技創新實驗,主管機關必須要成立跨領域專家審查會議進行審查,金管會須在60日內完成審查且金融業與非金融業可共同參與;金融科技創新業者牴觸刑法時,在實驗期間可豁免刑事責任,主管機關可依個案調整或豁免應遵循事項及行政規定。
這種支持創新除罪化,讓非金融業者參與,對已往監管優先、安全為要的金融產業來說,是種難得的進步。但按照台灣法案審理的龜速,如果加上金管會只管理、不給創新機會的行事風格,網路新創業者要等天降甘霖,還不如自求多福了吧!
政府對於數位金融策略的重點,其實應該是數位安全與數位創新。 只要不斷的審查現有政策能否幫助達成這個目標,就是政府最大的績效。
金融產業跟數位產業應該是個共生的生態圈。生態圈建康,市場機制就會做最公平的裁判,最棒的服務最終會勝出。
特許最容易造成壟斷,台灣經濟真的已經很悶了,別再扼殺難得的新創大市場。政府是該注意交易安全,但只防弊卻不給機會,台灣永遠沒有領先的數位產業。政府只要創造公平,去除不勞而獲者的利潤,確保沒有壟斷競爭,慢慢地,產業自然得以生存。
我相信台灣的公務員絕對不想把台灣產業搞垮,但願不願意低下頭詢問,然後幫忙修正,是產業現階段的關鍵點。與其急著達成數位金融使用比率,不如讓生態圈健康,讓台灣能有幾個健康的支付交易平台誕生。
但政策能改變嗎?套句好朋友的話,政府常常是財團的好朋友,而台灣的財團只想做特許行業!金融科技在台灣,肯定又是個讓特許產業更穩固的工具。
多希望,這句話不會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