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我太相信美國經驗了。」LiTV創辦人錢大衛的創業反思
「那時我太相信美國經驗了。」LiTV創辦人錢大衛的創業反思
2017.02.13 | 人物

隨著國際串流影音龍頭Netflix進軍台灣,過去一整年,OTT都是熱門討論焦點。不過,早在這之前,一位技術/媒體混血人早已默默在台紮根多年。他,就是LiTV創辦人暨董事長錢大衛。

台大電機系、UCLA電機碩士,若論專業背景,錢大衛和影視根本扯不上一點關係。然而,現在的他,卻帶領台、美兩地團隊,打造出線上影音王國。根據最新數據,LiTV每月有600萬不重複使用者、App下載量超過250萬次,平台上除了有將近100個國內外電視頻道,隨選影片總時長也突破2.5萬小時。美商矽成創辦人韓光宇、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龍笛服飾家族、台灣文創一號等都看好錢大衛的能力,投資LiTV。

但有趣的是,錢大衛說,自己會踏入媒體產業,其實在意料之外。

錢大衛很早就赴美發展。職涯初始,他就對未來的藍圖很清楚。「我一開始就布好了!」他說,自己雖然對IC設計有興趣,但是最初卻選擇在半導體公司擔任產品工程師。「產品工程師管所有的設計和生產流程,今天產品有問題,就要來分析。我沒有碰設計,也不做生產,但是我都看到了。這是什麼?這就是基礎。半導體行業的製造、流程、包裝,我都接觸到了。」

十個月後,他認為自己已經掌握到整體流程,於是便轉到IC設計。「後來我發現,IC真的很辛苦,毛利那麼低。我在美國幾萬人的大公司,待了五年,有四年在裁員。這種行業怎麼能待那麼久?我就跳!跳到做workstation(工作站)的公司,就是視算科技(SGI)。」

從這個時間點開始,錢大衛慢慢和影視產業越走越近。「那時候我接了一個部門。老闆跟我說:『大衛,東西給你選,你要做什麼?』我看其他都有人負責,所以我選了一個沒有人負責的,那個就叫做multimedia(多媒體)。」他笑:「所以我剛開始是不得已的。」

錢大衛_Litv董事長 03_20170210_侯俊偉攝.jpg
LiTV董事長錢大衛
圖/ 攝影/侯俊偉

把技術人和媒體人擺在一起,產品就會不一樣

接下多媒體部門,讓錢大衛的人生開啟了另一扇窗。1980年代起,好萊塢紛紛導入工作站以協助電影製作。「阿諾演的《魔鬼終結者》,第一集他騎著摩托車從空中跳下來,」錢大衛左手比劃著,「那個鏡頭實際上是吊鋼絲,這一幕拍完之後,就是拿我們SGI的工作站把鋼絲修掉。」到後來,電影製作發行公司夢工廠也和視算科技合資成立Silicon Studio,共同打造特效電影。

這次合作,不只將視算科技正式帶入媒體產業,也讓錢大衛這個血統純正的技術人體驗到媒體的魅力。「每天只做技術、只做硬體,不好玩!」他輕敲了一下桌面。

1998年,錢大衛加入電視節目數位硬碟錄影機TiVo公司,負責產品和技術研發。後來推出的產品TiVo,可以讓使用者把有線電視或衛星電視的節目錄下來,自行選擇收看時間,廣受美國消費者喜愛。「早年穿TiVo的制服去坐飛機,別人都很羨慕,因為大家都在用。」他笑著回憶。

「在TiVo的時候,我們就知道,不能只做技術,也不能只有媒體,我們是把技術跟媒體合在一起。所以公司裡有媒體人也有技術人,然後這兩種人擺在一起,老實講水火不容,性格完全不同。但是透過管理,讓他們產生火花,產品就會不一樣。」他說,「SGI這樣做,TiVo這樣做,LiTV也是這樣做。」

把媒體人和技術人擺在一起,老實講水火不容,性格完全不同。但是透過管理,讓他們產生火花,產品就會不一樣。

從挫敗中學經驗:文化講求在地性

談起過去,錢大衛眼睛發亮、滔滔不絕。不過他也坦承,當初將TiVo引進台灣時,其實曾嘗過挫折滋味。

2005年,錢大衛從美國返台,擔任TiVo投資的替您錄公司(TGC)董事長,並負責TiVo在亞洲的業務拓展。不過由於當時太相信美國經驗,忽略在地化的重要,因此發展不順利。「我後來發現,本土化非常重要。」

「美國公司都是一樣的思維,Netflix也是這樣。」錢大衛認為,Netflix進來台灣,對OTT整體發展是好事一樁,因為Netflix國際聲量高,可以帶動消費者意識。不過,內容在地化不足的確是發展劣勢。而他自己,就是從TiVo的挫敗學會這一課。

「我在美國太久了,所以剛進來的時候覺得,美國的東西大家都會要、美國的作法一定是OK的,太簡單了嘛!沒有,localize很重要。」

他指出,TiVo在美國的作法是賣機器,而消費者每月要另外付10幾塊美元的服務費。剛回台灣時,他認為在台灣也可比照美國的商業模式,不過擔心原本價格太高,因此將服務費降為每月199台幣。

「我們想說,199應該還好嘛!星巴克一杯都要一百多塊。結果一賣以後發現,消費者對於那個一百多塊,再便宜都有issue。他們會想:『為什麼我每個月要付錢?』我們後來有調整,消費者只要買硬體,服務就包進去了,但是就太晚了。」他反省說:「這就是對台灣消費者的習慣沒有深入了解、深入配合,做出來的東西就不會是最好的。」

有了上一段經驗,錢大衛在打造LiTV時特別小心,價格和內容都盡量貼近廣大消費者需求。「想看豬哥亮,就給你豬哥亮。想看電影,就有電影。想看劇,就有劇。所以我們東西越來越多。」

對台灣消費者的習慣沒有深入了解、深入配合,做出來的東西就不會是最好的。

在各家業者紛紛進入後,台灣OTT市場看似熱鬧擁擠。不過,錢大衛認為,成長空間還很大。因為,即使經過去年一整年的喧囂,OTT使用者依然以25到45歲網路族群為主,年紀較長的使用者還是沒建立起習慣。「像這種新的生活型態,通常需要好幾年才能轉變。比如說iPhone在2007年出來,真正熱了還是好幾年以後。」他氣定神閒說:「不過,OTT會很快!」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從「製造中心」到「亞洲NASDAQ」!詹文男揭示創新籌資平臺的附加價值與關鍵策略建議

面對國際地緣政治的「去風險化」浪潮之下,長期觀察臺灣產業發展趨勢的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建議,臺灣不能再依賴單一的製造能力來換取戰略保障,而是將國家戰略從「製造中心」升級為「技術與系統整合」的樞紐。

在此背景下,金管會、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成立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詹文男觀察該平臺的價值,絕不僅是為資本市場引進活水,更能放大產業附加價值,成為驅動臺灣產業整合的關鍵引擎,打造下一波更多護國群山。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可望創造的三個附加價值

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核心宗旨,希望在臺灣本土打造「亞洲的NASDAQ」市場板塊,詹文男認為除了「籌資」的任務之外,其實平臺更可以扮演產業轉型的重要角色,進一步擴大其附加價值,其中可以體現於以下三個面向。

首先是先前美國商務部長提出「美臺晶片產能五五分」的主張,詹文男認為臺灣不能只靠單一「矽盾」作為我國戰略的屏障,也就是調整「重製造、輕解決方案」的現狀,讓製造轉向技術及解決方案的綜合發展,成為我國的新籌碼。隨著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建立,加上精進創新板上市及交易制度,開放當沖交易,提升創新板規模及流動性,都能讓更多具備利基技術的企業有機會進入資本市場。

第二個是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成為「軟硬整合」與「以大帶小」的創新引擎。詹文男指出,臺灣有數家市場領頭的電子硬體製造商代表,亞洲創新籌資平臺能進一步驅動這類科技業者與新創企業合作,例如以大帶小模式,當新創技術獲得大廠的認可,進而藉助大廠的商業人脈,打進全球大型客戶的供應鏈合作網絡,讓新創開發的技術方案與服務,有更多機會在全球落地。

詹文男認為第三個附加價值,有助於加速中小企業的AI轉型及數位化落地。他觀察臺灣多數中小企業仍處「數位化」階段,加上目前政府積極推動「百工百業用AI」,當越多加入創新板的企業推出類似AI as a Service的解決方案,能讓資源相對不足的中小企業,以較低門檻、不需高成本導入AI解決方案,又為新創企業帶來實際營收。「此模式促使新創和中小企業的Win-Win局面,同時驅動產業朝向AI轉型的助力,」詹文男補充道。

勿為上市而上市!登板企業應具備「全球思維」與「治理韌性」

不過對於渴望進入資本市場的創新經營團隊,詹文男院長也提醒,切忌把「募資作為單一手段,上市視作唯一目標」。詹文男提供企業創辦者幾個思考方向,第一是確立全球市場目標,臺灣可當成實地試驗(Field Try)和建立最佳實踐(Best Practice)的試煉場,但也建議新創在發展初期以全世界市場為目標,募資的規劃也可以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出發,確保產品應用在國際市場獲得青睞。

第二是提升透明度與公司治理能力。上市後,投資人會高度關心公司治理及獲利能力,若要提升流動性,新創必須加強企業的透明度。因此詹文男院長強調,千萬不要「為上市而上市」,而是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並依據目標按部就班,資本市場會給予相對的回饋。另外他也建議平臺針對上市前的企業,能提供「治理的輔導」,而非僅是「程序上的協助」,協助新創導入更健全管理制度。

建構亞洲NASDAQ的驅動引擎,給平臺的三大策略建議

因應亞洲創新籌資平臺成立後,迎來創新板交易制度改革、放寬外國企業上市櫃規範、帶動轉板彈性、鼓勵大眾參與等多項舉措。在此基礎之上,詹文男分享三大策略建議,期許平臺日後運作持續成長茁壯。

首先是強化非傳統資訊揭露,提升市場流動性。詹文男觀察創新板企業多處早期發展階段,傳統財報資訊較不足,導致降低投資人進場意願。為了強化流動性,他建議主管機關要求企業揭露更多反映成長性的實質指標,例如使用者數據、研發進度、商轉里程碑或專利成果。透過降低資訊不對稱,以活絡交易量。

第二個建議是建立研究報告體系,深化產業洞察。由於創新板企業的研究報告仍稀少,導致價格難以反映基本面,降低機構投資人的參與意願。詹文男認為平臺可透過獎勵機制、研究補助或資料庫資源的方式,邀請投信、券商或研究機構成立專責團隊,藉由定期提供具產業洞見的研究報告給投資人參考。

第三個方向是促進制度國際化,吸引跨國創新企業來臺上市。詹文男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不僅是鼓勵臺灣企業在地上市,也希望吸引國際創新企業走進來。除了持續制度鬆綁開放,也要讓制度與流程國際化。」他舉例,推動跨境申報文件與流程的全面英語化、提供具預測的審查流程、以及稅務制度透明化,讓臺灣在全球資本競爭持續脫穎而出。

對於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最終期許,詹文男認為其價值可從「募資導向」轉向「品牌導向」。一方面讓全球瞭解臺灣除了半導體之外,還有領先的解決方案,進而建立起全球市場對我國產業的信任;另一方面,強化「說故事」能力,讓登板的企業協助全球打造AI及ESG「雙軸轉型」,進而建立起嶄新的國家形象。透過上述的努力,相信臺灣將能持續造山,確保下一波的護國群山如春筍般持續成長茁壯!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