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眾的逆襲──為什麼台灣OTT業者今年都開始投資BL耽美劇了?
小眾的逆襲──為什麼台灣OTT業者今年都開始投資BL耽美劇了?
2017.11.03 | 影視

「還好我們是第一個!」談起台灣今年吹起的BL戲劇風潮,CHOCO TV內容長張庭翡直爽笑說。擅長數據觀測和分析的CHOCO TV,去年底就嗅到市場動向,決定投入BL(Boy's Love,男男戀)內容經營。而他們推出的《HIStory》系列,也正式帶動台灣BL網路劇的風潮。

BL一詞來自日本,指的是以男性之間的情感為主題的各式創作,範圍橫跨小說、漫畫、遊戲、同人誌等。根據日本矢野經濟研究所在去年九月進行的全國調查,自認為是BL愛好者的人數有74萬人,其中男女比為3比7,年齡大多集中在15到29歲。2016年,BL經濟規模估計達日幣223億元,折合台幣約59億元。

製作一齣BL劇,事前功課不可少

看好這塊市場,今年開始,國內多家OTT業者紛紛跨入BL影視內容製作,讓這個原本僅停留在小眾社群的話題,成為奪取用戶目光的秘密武器。

然而,想要經營好BL族群,需要做的功課還不少。例如CHOCO TV為了交出貼近腐女心的作品,不只找來本身即是腐女的編劇和導演團隊,張庭翡甚至還在Line上搭建了一個小型BL智囊團。

「我剛開始根本看不懂,全部都是術語......」張庭翡拿起手機,秀出一個由14人組成、名為「BL考察團腐女福利社」的Line群組。她說,群組成員通通是腐女,分布在台灣北中南。當初CHOCO TV為BL劇選角時,就是將演員的照片丟到群組裡,讓大家提供意見,看看誰適合演「攻」、誰適合演「受」。「我們都已經知道族群在那邊,為什麼不去請教?」她說,BL的世界博大精深,因此更要尊重專業。

今年2月,他們正式推出《HIStory》系列自製劇,包含《My Hero》、《離我遠一點》和《著魔》三單元。找來一票新人演員,也沒有華麗場面,但靠著精準抓住小眾市場,播出後三個月,《HIStory》系列就創下網路累積超過350萬次點閱。隨後不只賣出日本和泰國電視版權,也在日本院線播映。CHOCO TV執行長劉于遜指出,《HIStory》第一季成本只有540萬台幣,靠著廣告和版權銷售已獲利,今年10月會開拍第二季。

〈HIStory系列 - 離我遠一點〉劇照.jpg
CHOCO TV自製BL劇《HIStory系列》已賣出日本和泰國版權。
圖/ CHOCO TV提供

緊追在後,KKTV和酷瞧也搶進這塊市場。

KKTV在表現欠佳的首部自製戲劇《重新。沒來過》之後,今年5月捲土重來,整合了KKBOX和KKFARM的資源,與野火娛樂合作推出《紅色氣球》。《紅色氣球》主打校園純愛BL,由於議題吸睛,再加上專業製作團隊加入,據了解,收視成績比《重新。沒來過》多出三倍。「OTT平台的戲劇,不一定要大卡司大製作,只要輕薄短小又概念清楚,從《紅色氣球》身上,我們獲得的迴響都很不錯。」KKTV內容暨商務長楊志光說。

紅色氣球2-1橫.jpg
《紅色氣球》主打校園純愛BL,收視表現亮眼。
圖/ KKTV提供

此外,橘子集團旗下的酷瞧也將在本月推出BL劇《深藍與月光》,還找來金鐘編劇吳洛纓和《HIStory系列-著魔》導演Adiamond Lee操刀。酷瞧策略長潘心慧表示,觀察BL市場,已經有一段時間,她認這個分眾是隱性卻很龐大,「像是前叛逆男子劇團的《新社員》,當時媒體宣傳的力道沒有很大,但成績卻很好。」

從電視到OTT,台灣BL的過去和現在

事實上,台灣BL影視內容早有累積。2005年的八大偶像劇《終極一班》系列在網路上衍生了許多同人文,後來的《花樣少年少女》再到近期的三立偶像劇《兩個爸爸》、《愛上哥們》和Line TV首部自製劇《同樂會》都或多或少碰觸到相關議題。

不過,相較於過去在電視螢幕上「擦邊球」的處理方式,進入OTT時代,內容越分眾、專精,反而越能吸引死忠用戶。尤其目前各家OTT用戶多集中在18到39歲女性,相較於千篇一律的愛情戲碼,能夠挑起都會女性的母性和對愛情的憧憬,同時又帶有禁忌色彩的唯美BL劇可說是最佳解。

而以市場規模考量來看,BL戲劇的觀眾囊括了腐女和少部分男同志族群,相對於GL(Girl's Love)戲劇,等於是一加一的概念。潘心慧表示,對比中國和日本,台灣的腐女比較隱性和分散。但從各大Facebook社團人數來計算,估計約有20幾萬人。

「這個族群等著被餵食。」張庭翡說:「你看《愛上哥們》都播完兩年了,到現在還在辦粉絲簽名會。」

當然,大環境也為BL影視內容的發展推了一把。「我們在去年4、5月的時候就預測,台灣的同婚會過。」劉于遜指出,同婚釋憲通過,讓BL戲劇的出現更水到渠成。

BL影視內容3大優勢:行銷、IP經營、內容定位

由於題材特殊,BL影視內容在行銷和後續IP經營,甚至是海外版權銷售上都佔有優勢。

「耽美劇分成兩種,一種是會講到社會議題,比較有關係度連結的,像《紅色氣球》和周美玲導演的《偽婚男女》,它講的是你要不要出櫃?出櫃之後,你的婚姻、生活應該怎麼走。另一種是愛情劇,像是《HIStory》、《深藍與月光》比較是愛情層面,講的是人跟人的情感。」

結果娛樂營運長蔡妃喬說,因為議題的關係,BL劇很容易在同溫層發酵,除了劇情內容,演員的顏值和身材都會成為討論話題。「尤其是在OTT平台,只要你敢做,它很容易聚焦。只是聚焦之後,就要看你故事的厚度。」

她認為,在BL劇行銷操作上,播映前的劇情導讀很關鍵,重點在於如何透過視覺和文字的渲染、解讀,讓觀眾對故事產生興趣,進而連結到自己的情感回憶。這樣一來,就算演員都是陌生面孔,也不會是太大問題。「我們行銷的是角色,而不是塑造明星。」

在後續IP經營上,BL影視內容的潛力也很大。例如《HIStory》第一季LINE原創貼圖,剛推出就拿下新人獎第三名,官方寫真書推出後也成為當月博客來排行榜第一名。而還未播映的《深藍與月光》,也已計畫在年底推出小說和劇照書,用另一種方式延續戲劇的生命週期。

22830966_10156718097749838_1495220480_o.jpg
由《著魔》導演Adiamond Lee執導酷瞧原創《深藍與月光》。
圖/ 酷瞧提供

此外,GagaOOLala執行長林志杰認為,BL劇也是台灣在國際市場中找出影視內容定位的好機會。「以網路平台來說,比較難做出像韓國CJ、SBS、MBC那種都會浪漫偶像劇,因為製作成本實在太高。中國的製作成本也比我們高很多,不過中國現在對同志內容管控很嚴,所以可能有些製作人認為這是一個好機會。」他指出,在華人社會裡,台灣對於題材和尺度的開放程度較高,因此可以趁機做出一些不一樣的內容。

「全世界都有腐女和gay啊!」張庭翡說得更直接。她表示,《HIStory》播出後,盜版影音流竄,甚至被翻成越南語、印尼語、泰語、西班牙語、英語、日語、韓語等多國字幕,由此可見市場需求有多大。「而且腐女是不會退的。只要是腐女,就會腐一輩子。」

性別認同的提升

有了第一波嘗試,目前,各家業者都宣告將持續深耕BL族群。例如CHOCO TV未來會每年推出一檔BL戲劇,酷瞧也表示,看好BL社群二次創作的動能,從明年第二季開始,將會更加強和在地社群的連結,嘗試做內容共創。

當小眾浮上檯面,下一步,就是將多元價值衍生到生活中。「我們希望能為這個社會做出一些性別認同的認知度提升,不是只有影視作品夯而已。」蔡妃喬說,透過影視作品,或許能讓原本態度中庸的觀眾軟化,理解到性別只是愛情裡的一道關卡,無關對錯。而王子與王子,也很美麗。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突破傳統信用卡模式!國泰世華如何重塑刷卡體驗,養出百萬CUBE切換忠實粉?

根據聯合徵信中心統計,國人平均每人持有約4張信用卡,雖反映出信用卡普及,卻也暴露市場飽和的現實。當回饋比例、聯名優惠成為銀行發卡標配,差異化日漸縮小,消費者對單一卡片的忠誠度也難逃下滑。

面對同質化競爭困境,國泰世華銀行四年前即推出CUBE信用卡,首創「數位自選」權益機制,讓使用者能依需求自由切換權益回饋,成功累積百萬卡友。然而,當使用者習慣隨手調整回饋後,國泰世華又該如何進一步突破,讓廣大「CUBE切換忠實粉」更黏?

數位平台成熟度,撐起「權益自選」創新機制

「以前一張信用卡就是固定型態的權益,或綁定單一聯名夥伴。而權益自選的設計,讓信用卡不再那麼制式、更加靈活!」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CUBE 卡最大的突破,是將信用卡從「靜態工具」轉化為「動態平台」。搭配CUBE App卡友可依需求隨時切換:餐廳用餐或假日逛百貨公司選「樂饗購」、出國旅遊則切換至「趣旅行」享旅遊或交通優惠;一張卡橫跨多種生活場景,甚至能依個人偏好即時調整,客戶更能於商家請款後透過CUBE App查詢點數回饋明細,對精打細算的卡友格外具有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如此彈性靈活上下架權益與優惠,背後的挑戰遠比表面複雜。陳冠學直言:「若沒有成熟的數位平台作為基礎,根本不可能實現。」傳統信用卡只需處理單卡簽帳與消費紀錄,但 CUBE 必須同時滿足龐大客群的多元需求,從數據分析到營運模式都得全面升級。唯有在技術架構上徹底重建,才能實現這種前所未有的產品邏輯。

因此,CUBE 信用卡並不只是單一產品的創新,也可以說是推動國泰世華數位平台進化的重要里程碑。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
國泰世華銀行數位長陳冠學指出,唯有成熟的數位平台,才能撐起CUBE信用卡「權益自選」的創新機制。
圖/ 數位時代

因為靈活,得以開啟平台化服務的想像

打開 CUBE App、彈性切換CUBE信用卡權益方案,甚至查看領取不同商家的回饋加碼優惠券,這種互動式體驗已成為百萬卡友的日常。但國泰世華並未止步於此,而是思考如何進一步延伸金融場景。

「許多權益的設計並不只是為了增加交易,而是基於人性化洞察,去滿足客戶更深層的需求。」陳冠學舉例,如CUBE信用卡「童樂匯」權益,針對親子族群推出涵蓋餐廳、嬰幼童品牌、五感體驗課程等六大通路的專屬權益,最高可享 10% 小樹點回饋,甚至指定私校學費也提供領券最高 3% 回饋。雖然少子化趨勢讓親子族群相對小眾,但陳冠學則有不同觀點:「服務客戶的下一代,也是長遠經營的投資。」

除了分眾經營,對於聯名卡的發行,陳冠學則認為:「過去,聯名卡是會員身份的象徵,但在數位時代,攜帶多張會員卡的需求已經弱化。我們透過不同合作模式,仍能達到同樣的客群經營效果。」

於是,國泰世華與多元場景通路如 Uber、Klook、大樹藥局、臺虎展開不同形式的深度合作。對合作通路而言具備「品牌強強聯手」的導客效應,對國泰世華來說,則更能觸及多元分眾市場,跳脫單一品牌聯名的侷限,信用卡也因此從支付工具延伸出更多服務優勢。

當信用卡升級為集結服務的平台,國泰世華不僅打造互利共生的生態圈,對外創造多贏合作,對客戶也深化品牌連結,逐步鞏固難以取代的黏著度。

新聞照.jpg
CUBE信用卡結合App數位自選權益,讓用戶依需求即時調整回饋,展現靈活又直覺的數位金融體驗。
圖/ 國泰世華

從一張卡到點數生態圈,國泰世華打造CUBE尊榮會員感

「跳脫信用卡本位主義,不再侷限於刷卡回饋,而是從整體金融與生活情境出發,將服務轉化為跨情境串聯的完整旅程。」陳冠學強調,CUBE 品牌的使命,就是做到跨情境、跨服務、跨子公司的一站式體驗。

而國泰優惠 CUBE Rewards App 的出現即是里程碑。從原先 MyRewards 升級為 CUBE Rewards App,不只功能升級,也是品牌再造,把 CUBE 信用卡與國泰集團「小樹點」完整串連,將會員經營、點數生態圈與 CUBE 品牌價值一站打通。

「我們讓 CUBE 不只是信用卡,更像是俱樂部般的尊榮體驗。」憑藉國泰龐大的小樹點基礎與優質卡友群,CUBE 對合作品牌展現強大吸引力,得以不斷拓展餐飲、旅遊到藝文等場景,更突破點數僅能折抵帳單的模式,讓卡友能用點數兌換熱門演唱會、運動賽事門票,甚至搶先預訂話題熱門餐廳等限量體驗。

「我們希望讓客戶覺得:哇,你又找到我的需求了!」陳冠學說。把細微偏好化為具體體驗,正是 CUBE 平台能不斷創造驚喜的關鍵。四年來,CUBE 以「1+N」權益架構結合雙 App,已累積超過 600 萬卡,為國內發卡量最大的單一信用卡;累計2025 年前 7 月,簽帳金額達 4,889 億元,年增 11%,寫下亮眼成績。

但對國泰世華而言,數字只是過程,真正的目標應如陳冠學所言:「信用卡不該再有框架,CUBE 要做的,就是以洞察與創造,帶給客戶超乎想像的個人化體驗。」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