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與現行法定貨幣,誰會取代誰?
虛擬貨幣與現行法定貨幣,誰會取代誰?

本文摘自:《虛擬貨幣經濟學》,野人出版

貨幣的選擇是一種社會的演化

當我們看到一種貨幣的形式在一個人群中被使用,那就是一種制度。這個特定的貨幣形式──某種標籤為「錢」的商品──就是選擇均勢的結果。某些行為者的選擇可能比較有份量。美國政府的選擇,包括宣稱美元是法定貨幣、各種財務收支都使用美元、並在特定比率上發行新的美元,當然就對美元的認知價值有很大的影響力。但這並不是故事的全部。

美元價值的均勢狀態會被每個人的決定影響,政府的確能影響,但其他每個人也有影響力。這些選擇是什麼?一個選擇是,把某個東西當成是貨幣。另一個選擇是,決定每個單位的購買力。

我們可以想像,演化上的改變會發生在兩個面向。比如說,某個東西有一天是貨幣,但隔一天就不是貨幣了。美國內戰結束時,南軍的貨幣就從貨幣改成單純的紙張了。另一方面,貨幣的購買力會逐漸慢慢地改變,就像已經知道的通膨一樣。當其他所有人都漲價3%,那我也漲價3%,是很合理的。在有通貨膨脹現象的經濟體系中,維持固定的價格是很不合理的。你可以從銷售中得到一樣的錢,但是這些錢的價值已經變少了。考慮到通膨的現象,每一個人都應該抬高價格。

這讓人回想到協調賽局最重要的一個特點,也就是期待的功能。貨幣是很敏感的,因為它的價值是根據對其他人的行為的期待。期待只是一種心理狀態,而心理狀態是會因為某些理由,或根本沒有理由就隨時改變的。

期待也可能被信號或歷史影響,就像右側開車的例子一樣。即使你今天要開始開左側,所有的交通號誌與和別人的溝通,都會逼你改回去。

在貨幣方面,信號顯示在很多事情上,就像每一美元上的宣示:「這張紙幣是合法貨幣」。這就是說:「你正在拿的是貨幣,不只是一張紙。」政府的命令是非常強有力的。它的宣告能把紙變成貨幣,不是因為警察會追捕把美元當成紙張的人,而是因為這個宣告本身改變了這個經濟體系會如何期待美元的價值。

歷史因素也很重要,如果某商品已有很長一段時間被當成貨幣,它的貨幣角色也會慢慢地被認定。只要我們期待貨幣是有價值的,貨幣就會有價值。

社會決定用哪一種貨幣,是一種漸進的改變

當人們對貨幣價值的期待改變時,貨幣本身就會跟著改變。在尋找貨幣變化的徵兆時,我們應該看看初期的歷史,以及可能改變人們對貨幣的意義與用途的期待的新信號。我可以想像兩種可能發生的方式,一個是漸進的,一個是突然的。

漸進的改變可以想像成是一種文化入侵。一種新的行為方式隨機地大量出現在某個地方,然後就像傳染病一樣散布開來。一開始只有幾個細胞,但細菌再生的速度比身體消滅它的速度更快。感染會繼續下去,直到身體可以逆轉這個情勢,或是細菌把身體殺掉。一樣的方式,一群人可能發展出一種做事的新方法,而他們的行為可能會引起其他人做一樣的事。如果轉向新方法的速度超過轉回舊方法的速度,這種新方法就會在這個人口族群中成長。

要理解過去最重要的貨幣演變案例,漸進入侵模式是最好的方式。

回顧一下格雷欣法則:「劣幣驅逐良幣」。這是他對亨利八世政策的評論。亨利八世當時收回純銀的先令硬幣,然後把這些先令的白銀成分降低了40%,並用其他較不貴重的金屬來取代。亨利發行的新硬幣仍然叫「一先令」,但已經不再擁有一先令的白銀。它們就是「劣」幣,它本身組成的物資價值比它的面額更低。然而,當時還有「良」幣在流通,就是上面寫著「一先令」而且確實是由一先令的白銀鑄成的硬幣。

但根據法令,所有商家都必須接受任何材質的一先令。先令是這個國家的硬幣,也必須被當成付款工具。它就是法定貨幣,就像今天的美元紙鈔一樣。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必須用良幣去買任何東西。假設我有兩個硬幣,一個是純銀的,一個是半銀的。每一個都重兩盎司(按:一盎司約31公克)。我可以用任何一個去買一頭牛。如果我用了良幣,我買到一頭牛,失去兩盎司的白銀。

如果我用劣幣去買,我買到一頭牛,失去一盎司的白銀。很明顯的,用劣幣是最好的方法。
如果兩種不同形式的貨幣,在法律的強制規定下,擁有同樣的交易價值,格雷欣的推論就是,商品價值較少的那一個,就會被普遍用來交易,而另外一個就會從流通市場中消失。這就是劣幣驅逐良幣。

我們對這件事情的發展過程很感興趣,劣幣驅逐良幣其實是透過每一個行動者的選擇、在一種緩慢、漸進且自發的狀態下發生的。 純銀先令硬幣的消失,在十六世紀的英國是可以被察覺到的,只是非常的緩慢。手上有硬幣的人直接就把良幣保留下來,市場上被用來交易的硬幣慢慢地就只剩下貶值的硬幣。個人要用哪一種硬幣的決定,導致整個英國在市場上流通貨幣的重大改變。

常客飛行里程數,為什麼算是良幣?

今天,如果用格雷欣法則的角度來看,有些虛擬貨幣就是良幣,有些就是劣幣。

首先,所有政府支持的貨幣都是劣幣,因為它們不只是被貶值的,還被貶值了100%。所有政府貨幣都是靠法律支撐的貨幣,而法定貨幣本身絲毫沒有商品價值。

亮閃閃的硬幣本身沒有一點白銀的成分,紙鈔也沒有任何價值。有很長一段時間,這些代幣可以被用來交換看得到的商品,尤其是黃金,所以從格雷欣的角度來看,它們可能是「良幣」。但在1971年,所有國家都拋棄了金本位,留給我們一個充滿官方貨幣的世界,而那全部都是「劣幣」。

比較起來,有些虛擬貨幣看起來還比較像「良幣」,常客飛行里程數就是一個例子。大概運作的方式可能是,推出常客飛行里程數計畫的航空公司都準備好,在一個固定的費用下,這些里程數可以用來交換看得到的服務、或一次航程。因此,常客飛行里程數就有現實中的商品價值。

另外,也有「準良幣」的例子。Facebook支付系統的貨幣,可以以70美分對1美元的比率,用來和Facebook交換。很顯然,這個貨幣是由美元支持。但既然美元本身就是劣幣,又怎麼支持Facebook幣?

另一個準良幣的例子來自遊戲。遊戲公司都會發行金幣,然後會把商家放進虛擬世界中,並準備接受任何數量的金幣,讓玩家購買虛擬商品。

舉例來說,我目前正在玩的一款遊戲,讓我可以用我在這個虛擬世界中贏得的金幣,去為我的分身買靴子。我可以買無限量的靴子。因為這些靴子是有用途的,所以這些金幣擁有一些商品價值,那我可以說,這些金幣是良幣嗎?靴子的確是商品,即使它是虛擬的,它們還是對使用者提供了一些服務。遊戲貨幣與靴子的交換是固定的,但不是由市場力量決定,而是由遊戲公司設定的。

當然偶爾會改變,但只會經由開發者做出清楚的政策決定,才會改變。那麼,虛擬商品被遊戲裡的商家賣掉,可以被視為貨幣的支撐嗎?

另外,發行虛擬金幣的遊戲公司,允許玩家用這些錢向遊戲公司購買虛擬商品。因此,真正的虛擬劣幣只有政府支持的貨幣,政府發行這種貨幣,卻沒有任何收回的承諾。

因此根據格雷欣法則,如果像美元這樣的劣幣(因為本身沒有承諾的價值),與像遊戲金幣、常客飛行里程數這類良幣(有附帶的價值)之間,有固定的交換比率,就會看到美元幾乎取代虛擬貨幣被用來交易,因為,人們會想要存下虛擬貨幣,只拿劣幣去交易。

突然的改變,通常是法令要求

有些時候,制度也會一夜之間改變。好幾個世紀以來,瑞典人開車都是開左側。但和整個歐洲大陸不同步是很痛苦的事,於是1955年,瑞典進行了一次公民投票,83%對15%,開左側的原來意見贏了。但是到了1963年,瑞典國會表決要改成開右側,於是這個國家在1967年的九月三日開始實施開右側政策。這個改變需要大量的公關活動讓大眾知道。幸好,只發生了150次無人死亡的車禍。變更開車方向是一種不能讓它慢慢發生的制度變革。任何人想要「創新」,幾分鐘內就會發生車禍。每一個人都必須立刻改變,或者每一個人都不要改。

這種考慮也會影響貨幣的變革。當德國在1990年統一的時候,前東德的舊馬克一夜之間就被廢棄。類似的道理,當社群媒體推出它的貨幣時,這個平臺的貨幣系統就會發生一次突然的改變。當亞馬遜網站推出亞馬遜幣時,一個新的貨幣系統就立刻形成了。

在貨幣系統裡,突然的改變需要每一個人同時立刻改變。革命也有類似的動能。改變的壓力不斷累積,但沒有人做任何事。然後忽然間,事情就發生了─一個新政、一個信號、一次大聲疾呼,然後每個人都改變了。

漸進或巨變,哪一種是虛擬貨幣的可能未來?

在虛擬貨幣演化中,有沒有小型策略入侵的跡象,或是大規模改變的壓力?

當然有漸進式改變的跡象。新的貨幣形式被發明出來,而且也被用在小規模的範圍。有些貨幣似乎在他們被設計的任務上表現得很好,因此也被模仿了。我們可以在《網路創世紀》的金幣、《魔獸世界》的金幣、Facebook幣、與亞馬遜幣上,看到清楚的一系列演化的文化變遷現象。虛擬貨幣的操作方式,似乎很容易入侵其他領域。

在今天,哪一種貨幣形式應該享有大家最大的信心?我們信任誰?在這個不確定的世界,選擇一個地窖,然後妥善藏好一個人擁有的購買力,是一件很艱難的決定。信心可能會從某種貨幣或資產,轉移到另一種。我們沒有理由相信,虛擬貨幣能對這種信心轉移現象免疫。所以,人們現在使用的各種貨幣,可能會發生很多漸進的轉移。

這個問題不只是和保存貨幣的信心有關,也和賺錢與花錢有關。如果你即將收到一筆應付款,你想要怎麼收?你會去哪裡買你需要的東西?人們可以在公園、在電話中或在Facebook上和人聊天,進行社交活動。公園、電話與Facebook的經濟價值也因此受到這些決定所影響。貨幣也是一樣。如果一個平臺主辦了很熱鬧的活動,它的貨幣就會很有價值。如果沒有人去那裡,它的貨幣就會一文不值。如果人們持續把更多時間轉移到網際網路,遠離實體的人際互動,虛擬貨幣就會慢慢地變得更有價值,而現實世界的貨幣就會逐漸黯淡無光。

漸進的改變非常多,忽然的改變也是可能的。我們不只看到小型創新與漸進模仿的信號,也看到壓力累積的徵兆。虛擬商品的法律地位就是一個壓力點。我們目前的財富是基於兩種貨幣系統,虛擬經濟有一種內部的貨幣,然後還有一種貨幣可以和美元進行單向的交易。這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可能也無法持續下去,但只要法律與政策問題,比如虛擬經濟到底是什麼、虛擬經濟應該如何被對待,這些問題仍然存在,它就可能維持目前常見的狀態。

當政府下定決心,虛擬貨幣可能就會有快速的變化。當虛擬世界的法律與政策狀態終於被建立,在很多政府或非政府的經濟體系裡,可能就會發生一次忽然的改變。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