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北生態系的GDP以距離台北市方圓100公里的地區來計算GDP與人口數(世界銀行數據),台北生態系約有740萬人口,總產值約為3,270億美元,約略輸給香港生態系同樣740萬人口的4,300億美元。但以香港22億美元的新創生態系估值相較,台北僅擁有 5.8 億美元估值(全球各生態系的平均估值為 41 億美元,但大小市場差異太大,可能很難以平均值做比較)。
台北生態系相較其他市場真正在做各類分項產業的技術類新創總數並不多,約略估計每兩年可產生150-350家此類新創(香港約450-850間)。但,若以近兩年新創投資出場價格(平減後)來計算成長指數,則台灣取得相對不差的5.5(香港為4.3)。台北生態系的新創的早期投資額平均約765萬台幣(25.5萬美元),略高於全球25.2萬美元的水準,但比起香港的平均34萬美元來說仍略低。
其他生態系分項數據則主要包含市場、人才、創業家背景與資源等面向。台灣的新創團隊有 28% 擁有外國客戶(全球平均為 23%),遠低於香港的 40%,這可能與台灣的新創相對香港客戶面向更分岐有關。台灣的內需市場相對香港更明確(人口約為三倍),有更多新創選擇台灣作為始發市場,面對內需客戶。香港作為國際貿易大城,更多新創明確將市場目標設定在香港以外的外國客戶,這樣的數據也同時顯現在台灣的創業家國際連結度(國際化指標,例如與多少其他生態系的創業家或投資人有聯繫關係等)上,台灣創業家在這裡拿到 7.5 分(全球平均 6.1),香港則為 9.7,顯見台北新創生態系仍具有島國國際貿易本質的色彩(略高於平均),但也有內需市場的不同新創存在。
若以國際移動來看待台北生態系,則可見台北的弱勢,台灣對國際創業家或新創來說吸引程度極低,僅能吸引 17 個創業家(全球平均 300 位,香港則有 73 位),5 家國際新創(全球平均 83 家,香港 75 家)移動至台北來創業。移民創業家少於 10%(全球平均為 19%,香港為 56%);創業家們回報台北新創國際人才申請台灣簽證的成功率無法估計(全球平均 41%,香港 71%),可能與台灣在不久前剛通過創業金卡政策,目前也較少新創能夠有資源招聘國際員工並辦理台灣工作簽證有關。
台灣的女性創業家在國際資料中也不算特別突出,僅佔有 12%(國際平均 16%,香港 14%,馬尼拉 18%),創業家在創業前所擁有的經驗低於國際平均(平均指數 5,台灣指數為 4,香港指數 5.1)。台北擁有有經驗的軟體工程師為 65%(國際平均 72%,香港為 62%),員工擁有成長經驗的比例則為 63%,略高於國際平均的 60%,遠高於香港的 49%。
以產業別來看,台北進榜的三大新創產業:人工智慧/大數據與分析、先進製造與機器人與生物科技產業。台灣被認定為重要的半導體製造強國,擁有包含台積電與鴻海等在矽晶圓與IC製造、乃至硬體製造的重要產業,被認為是非常適合以這些產業為基礎,發展下一世代新興產業的新創生態系。全球報告也特別提及一些台灣的新創之星,包含進入CBinsight人工智慧領域新創百強的 Appier (人工智慧領域) 、整合深度學習與產業應用的工業人工智慧新創 thingnario(先進製造領域) 、專注於癌症新藥研發,上月剛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遞件申請美國存託憑證(American Depository Receipt,ADR)在納斯達克(NASDAQ)股票交易所上市的 台灣微脂體 、經過風風雨雨,剛以 HIV 新藥 TMB-355 取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藥證核准上市開賣的 中裕生技(Taimed,舊名宇昌) 與獲得凱鵬華盈(KPCB)、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與中華開發(CDIB)等黃金陣容投資,原由國外吸引來台興櫃,最終決定撤銷申請先私募後上市的蛋白質大廠 喜康生技(JHL Biotech) 等入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