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擬貨幣雖然有「貨幣」二字,但央行總裁楊金龍今(7)日出席「FinTech金融科技生態系領袖峰會」時,再度重申「虛擬貨幣非貨幣」的立場、一率以「虛擬通貨」稱之。他並指出,虛擬通貨不太可能取代法定貨幣,因為其缺乏穩定貨幣制度需要的「信任」要素。
美國自由銀行時代的重演
根據Coinmarketcap統計,現在密碼貨幣多達1,754種,而楊金龍認為,現在各種虛擬貨幣充斥市場、缺乏信任的情形,就像1830年的美國自由銀行時代。
他說,當時許多私人銀行都發行自己的銀行券、最多曾達8,000種,其中不少都是發行低信賴度銀行券的「野貓銀行」,不過一旦發行者破產,這些銀行券形同廢紙。這個情況一直到1913年美國聯邦準備體系(FED)成立、獨占貨幣發行權後才改善,解決貨幣制度混亂、各家銀行券可兌換性不一、貨幣供應量無法控制的問題。
楊金龍表示,歷經數百年演進,才形成央行、商業銀行互相配合的雙層金融體系,建立出社會所信任的法幣,但虛擬通貨尚不具備這套信任機制。
去中心化作業效率低,虛擬貨幣仍有不少挑戰
不過法定貨幣和虛擬貨幣的差別自哪?楊金龍指出,法定貨幣需具備交易媒介、計價或記帳單位、價值儲藏工具等三大功能,但虛擬通貨仍面臨幾點問題而無法取代法定貨幣。
首先是貨幣供應量無法調整,因為虛擬貨幣供給量是按照事前就決定的協定,無法依照市場需求彈性調整;其次是價格波動大,無法成為廣被接受的支付工具,反而容易被用來投機炒作。
另外,也有不少虛擬貨幣因為「硬分叉」而導致虛擬通貨貶值。硬分叉指的是,開發者複製既有虛擬貨幣發行軟體,僅加入新特性或調整演算參數就釋出新版本的幣,而原本持有幣的人可額外取得虛擬通貨;以比特幣為例,光去年就分叉了十幾次。
上述原因再加上常被詬病的交易效率低、手續費高、耗能、無求償管道等,都是楊金龍認為虛擬通貨不太可能取代法定貨幣的原因。
他指出,金融市場之所以用中心化管理,原因在於早期去中心化作業不具效率,現在是仰賴法規、監管以及貨幣政策的配合,才有辦法穩定運作至今,因此對於虛擬通貨想用去中心化作業,取代目前中心化貨幣運作體系,楊金龍認為「有相當大的質疑」。
儘管央行和歐洲央行、G20等國際組織相同,將虛擬通貨視為「資產」而非「貨幣」,但楊金龍指出,對試圖藏匿貨幣或洗錢者而言,虛擬通貨是絕佳的工具,因此建議應將虛擬通貨交易服務提供者納入既有的監管體制,尤其是洗錢防制。
根據中央社報導,近期金管會也發函國內銀行,要求虛擬貨幣交易平台和其客戶採實名制,對不配合者應關閉帳戶。
不看好幣,但看好分散式帳本技術
儘管不看好虛擬貨幣,但楊金龍卻看好比特幣背後的分散式帳本技術(DLT)。
他表示,央行將持續強化金融基礎設施,目前新加坡、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央行皆在研究如何將DLT用於跨行支付、結清算作業的可能性,但目前實驗結果發現,DLT交易的效能及處理效率並未優於中心化作業系統。
除了交易,他也指出國際上有許多機構組成許可制的DLT聯盟。
「尤其是交易過程中涉及多方須即時掌握交易資訊,且無需中心化單位協調彼此運作過程的案例,就很適合用許可制DLT機制。」楊金龍說,並可藉由DLT可達到「文件標準化、訊息同步化、作業制度化」,在貿易融資、跨境支付等領域特別有發展潛力。
至於央行是否可能發行數位貨幣?楊金龍僅表示,他們認同國際間多數央行對發行數位貨幣宜謹慎的看法,會持續關注此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