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Chatbot崛起的時機、失利的現實,以及轉型的夢想

在這場聊天機器人的狂歡起伏中,除了已經看到疲乏的「留言+1獲得XX」之外,我們還剩下什麼?

2016年開始,全世界吹起了一股聊天機器人(chatbot)風潮。聊天機器人被稱為時代中的下一個大事件(The Next Big Thing)。在重溫這股熱潮之前,我們必須理解當年的時空環境,重現當時聊天機器人崛起的三大要素:

  1. App下載意願降低,企業推出App的成本相對變高;
  2. 各大通訊軟體開放聊天機器人API串接;
  3. 人工智慧崛起,有助推動自然語言理解(NLU,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的進程。

聊天機器人之野望:搭載能看得懂人話的AI

2016年,聊天機器人狂熱崛起。那一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 Facebook在F8開發者大會上宣佈開放Messenger Platform,並釋出聊天機器人串接Messenger的API以及後台功能。

為什麼這麼重要?

因為當時App的熱度已經大幅退燒,以美國市場為例,65%的使用者每月下載App的數量為「0」,圓圓滿滿的零。這讓App開發者、擁有者、推廣者感到絕望,推動使用者下載App的成本越來越高,相對來說也讓開發App的成本不斷提升。

不過使用者平均使用手機的時間沒有下降,那他們都去哪了?使用者使用手機的行動入口,高度集中到社交通訊類型的App,包含 Facebook、Messenger、Instagram、LINE、微信⋯⋯等。

在Facebook宣布開放聊天機器人API後,正式替聊天機器人熱潮加入最大把的柴火。使用者不一定會下載App,但他們基本上都有 Messenger。就數據統計,全球25億人「至少」用了Facebook的四大產品,Facebook、Messenger、WhatsApp以及Instagram其中一種。

再加上近幾年的流行關鍵字:人工智慧。沒有比「聊天機器人 + 人工智慧」更有想像空間的應用了,不管是語音助理、電商客服、預約系統的未來進展,都讓全球開發者情不自禁地大喊「 融合 !」

結果,到了2018年的今天,聊天機器人的狂熱驟減,談到聊天機器人,許多人心中浮現的是「+1」、「留言+1獲取優惠」、「留言XX即可獲得OO」,而不是想像中聰明伶俐、能夠對話的聊天機器人。外媒甚至以「我不確定能不能說聊天機器人死了,因為我不知道它是否活過」作為註解。

但是就如同侏羅紀世界裡的恐龍會自行找到出路,聊天機器人也轉型了。曾經希冀著全世界希望的聊天機器人,從原本高高在上的明日之星,轉變成Facebook上的「+1狂潮」,以及廣告主抓取使用者輪廓、設計高互動活動的最佳利器,甚至也有能夠直接查詢火車時刻、訂火車票的實用型聊天機器人出現。

不過,再進一步理解聊天機器人的轉型之前,我們必須先理解為什麼聊天機器人的發展令人失。

為什麼聊天機器人的發展令人失望?

一言以蔽之,不夠聰明,而且被玩爛了。

自然語言理解(NLU Natural Language Understanding)的進程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這麼快速。儘管像是國內新創優拓資訊,已經打造出繁體中文自然語意理解準確率超越Google、微軟的模型,泛用性仍不見飛越性地進展。

此外,阿里的客服小蜜、微軟的小冰等都已經展現出高度的自然語言理解與處理的能力,但市面上許多聊天機器人仍完全不懂人類的語句。

而深度學習的發展,透過讓電腦越讀大量文章,利用統計前後文的方式,能夠漸漸學習出每一個詞彙的「詞向量」,而不用像過去一樣一字一句教導電腦語言學知識。仍無法趕上我們對於美好未來想像的速度。

致力於聊天機器人平台發展的BotBonnie(邦妮科技),其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羅建凱也說,在個別領域中,也許有進展相當快的人工智慧可以應用於聊天機器人中,不過整體來說仍有待加強。

再加上許多粉絲團、行銷人的跟風使用,彆腳的聊天機器人充斥在身旁更是讓人感到不耐。像是政治人物常做的LINE聊天機器人,也許立意良善卻總是鬧出不少笑話。讓人懷疑他們的本意並不是要溝通,而是為了博君一笑。

另外,缺乏整體行銷設計概念,讓人無腦「+1」衝觸及的粉絲團更讓人感到無比心煩。此外,根據《GrowthBot》的資料,Facebook 上100,000+個聊天機器人中,有70%都毫無作用。

也許可以用比爾蓋茲的一席話,做為我們對聊天機器人失望的總結:「對於未來兩年的事情,我們總是高估了。」聊天機器人的夢想並沒有騙人,它只是沒有想像中發展得那麼快。

聊天機器人不夠面面俱到,但足以把一件事情做好

因此,聊天機器人面臨了轉型。從兩家與聊天機器人密切相關的新創中,可以看出一點走向。

BotBonnie用一場「手寫情書」的宣傳案例大大打開了知名度,該行銷案中自主觸及成長了226倍、導入了超過3萬則留言、100萬次的聊天機器人互動次數。對他們來說,也許現在的聊天機器人不夠聰明,卻足以大幅降低使用者與品牌間的接觸門檻。對於未來,BotBonnie 也有所準備,大量地蒐集數據,只要有任何一方巨頭,不管是微軟、Google甚至是阿里巴巴,開放出足以撼動世界的聊天機器人模型,他們就會投入所有數據備戰。在那之前,成為業界最易用的聊天機器人平台,並讓廣告主能夠利用聊天機器人做出符合情境的Campaign,是他們最大的目標。

團圓堅果則是第一波應用聊天機器人的電商之一,透過聊天機器人達成低成本、高觸及率的老成績。創辦人劉家昇更是玩出心得,成立了大團圓智能行銷公司。對他來說,每一次使用者按下Messenger上聊天機器人的按鈕,都像是雕刻刀一樣更清楚地刻出廣告受眾的輪廓。

除了有明顯核心的商業目的兩家新創之外,史丹佛大學臨床心理學家Alison Darcy推出的Woebot卻給了我們另外一種想像空間,透過聊天機器人的陪伴與同理心,有效降低憂鬱或焦慮的標準。

而上述三者有個共通點,「透過按鈕式的引導,讓聊天機器人一次把一件事情做好,」不再講求面面俱到。就像劉家昇所說的:「現在的聊天機器人沒有要跟你聊天,但它能把事情做好。」

關鍵字: #Chatbot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台日半導體新局 全解讀
© 2024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