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平台+觀眾+創作者」都準備好了,品牌主如何把握網路影音時代新機會?
當「平台+觀眾+創作者」都準備好了,品牌主如何把握網路影音時代新機會?

網路影音愈來愈受歡迎,根據2017年思科視覺化網路指數(Cisco Visual Networking Index;VNI)研究顯示,影片將是未來幾年推動網路流量增長的重要原動力,預估到了2021年影音將占網路總流量的80%,與2016年的67%相比有顯著成長。網路影音如此強勁的發展趨勢下,大家都在搶攻日益蓬勃的影音內容商機:Facebook 持續優化影音廣告功能,並推出全新的Watch原創影音平台,Netflix、愛奇藝等訂閱制串流媒體強勢崛起,Oath台灣也在積極經營影音,YouTube不斷累積豐富且多樣的原創影音內容並搭配創作者魅力,全球觀看時數大幅成長。

觀眾對於內容選擇的主導權愈來愈高

隨著各式影音平台興起,影音的觀看行為逐漸朝向更個人化發展,觀眾對於內容選擇的主導權愈來愈高。舉我家成員為例,當我在客廳看電視綜藝節目,兩個兒子一個在房間用手機看養魚的頻道,一個勉強坐在客廳陪我,用他的平板看NBA,太太則是用另一台平板看著美劇,四個人四個螢幕,每個人各自看自己想看的。此外,從Ipsos今年最新《台灣YouTube使用者行為大調查》來看,也會發現線上影音觀看行為的深化橫跨各族群:台灣網友每週平均觀看YouTube時間從去年的14.6小時提升為16.4小時,其中除了16-24歲是主要的成長動力,平均每天至少花3小時觀看YouTube影片外,就連55~64歲的熟齡族,也有4成以上每天觀看YouTube超過1.5小時。

事實上,大家如果注意到近幾年的網路影音內容生態,就可發現在質與量方面都有顯著的成長。愈來愈多電視頻道也開始把內容放到網路平台,包括新聞、綜藝、音樂等各類節目,現在幾乎都可以在網路平台上收看。

另一方面,許多電視圈的人才也紛紛朝向網路平台靠攏,甚至轉型為內容創作者,這也為網路影音內容帶來更豐沛的創作能量。

以YouTube為例,在台灣突破百萬訂閱的頻道數量,從2017年的9個增加為2018年的17個,平均每三天就有兩個頻道突破十萬訂閱。不論你是想知道如何使用電動窗簾或是跟世界冠軍學拉花,都能在YouTube上找到相關內容。

一套廣告打天下不再適用

在網路影音內容蓬勃發展之下,影音行銷的趨勢銳不可擋,廣告主的思維與作法也應該大幅革新。隨著影音平台逐漸累積可觀的內容與觀眾群,愈來愈多廣告主透過與內容創作者合作,借助創作者的形象、內容創意與影響力,打造能成功吸引觀眾的網路原生影音內容。

不過,把說故事的主導權交給別人的同時,也要注意內容創作者所吸引的觀眾與品牌想要的觀眾是不是同一群人、有沒有被足夠的新觀眾關注。

這樣的結合才可以迸出更多新火花,在網路上創造關注度與討論度的同時,品牌也能有效接觸到更多有價值的觀眾。

另一方面,現在的品牌溝通,已不適合再用傳統電視廣告一套打天下的方式;在數位平台上,廣告主有更好的條件及工具,透過不同的故事及訊息跟不同人溝通。更具體來說,愈來愈多廣告主善用平台業者的數據,推出「看人說故事」的行銷影片,例如萊雅集團旗下知名美妝品牌蘭蔻,就將原本的一支影片,根據搜尋關鍵字洞察中不同族群各異的防曬需求,製作成25支不同的影片版本;雀巢則藉由「有順序的說故事」,根據使用者興趣程度,一步步推送不同層次、更深入的影音內容;另外像是TOYOTA,透過線上微電影以及與創作者合作,更廣泛且更深度的觸及目標族群,不僅累積超高觀看次數,也成功走進觀眾的心裡。

結語

總的來說,在網路影音已成為觀影主流的時代裡,廣告主可以朝以下三大方向進行。

首先,廣告主應該揚棄以特定年齡層、性別為目標族群的傳統行銷方式,善用數位平台的優勢,透過後台數據找到真正對產品有興趣、最有價值的使用者。

其次,行銷人員應該從過去「創意至上」的想法,變成「消費者的洞察與理解」為優先考量,透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想要、喜歡看的內容,再來產生創意及建立媒體策略

第三,持續不間斷的衡量廣告成效,像是透過即時品牌提升調查,掌握使用者對品牌偏好度與購買意向是否有所提升,並進一步檢視媒體策略的調整方向。

品牌主在規劃廣告策略時,應要能靈活的運用三大方向,以持續創造廣告行銷的極大化效益。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