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的秘密武器是一群經濟學家
Uber的秘密武器是一群經濟學家

一個下雨的週六夜裡,你剛和朋友吃完飯,拿出手機、打開Uber,首次發現它居然說因車輛短缺,價格得上漲1.3x倍。當時的你,是按下了「接受」按鈕,還是選擇「多等幾分鐘」?

你也許已經忘了當時的決定,但那個數據對經濟學家來說特別珍貴,因為它們清晰地記載了交易時間、地點、價格以及當時的供需情況。《魔鬼經濟學》作者、美國經濟學家Steven Levitt曾說:

從很多方面來看,Uber呈現了經濟學家理想中經濟應有的模樣。

這樣精確豐富的數據於經濟學家來說猶如瑰寶,但更重要的是,Uber愛這些經濟學家就如經濟學家愛這家公司帶來的寶貴數據和實驗機會。

Uber不僅在內部設立「研究和經濟(Research and Economics)」部門,同時讓這些被稱為「Ubernomics」的經濟學家的研究成功融入到公司的產品設計、戰略設計以及政府遊說支持中。今天,Quartz撰文介紹了這群鮮為人知,卻對Uber發展相當重要的人群。

經濟學家都愛Uber

2016年,Steven Levitt透過分析UberX 2015年上半年在芝加哥、洛杉磯、紐約和舊金山所產生的5,400萬筆交易數據,繪製出基於真實數據的需求曲線。

我們都學過微觀經濟學的「需求曲線」——在其它條件相同時,產品的價格越低,需求會越大,反之亦然。

由於從來沒人能夠準確記錄「其他條件」的改變會怎樣影響人們需求對價格的敏感度(譬如,原本打車回家只要75元,今天下雨漲價到125元你接受嗎?150元呢?),所以需求曲線一直是個「概念性」模型。

直至Uber推出溢價算法,讓類似的消費者對不同價格做出選擇,得到了所需的實際數據。你們每一次的「接受」和「多等幾分鐘」都為經濟學家了解人們對價格的接受預期作出貢獻。

據統計,Uber擁有超過300萬名司機,全球來說,每天將產生1,500萬筆交易數據。QZ在文章中寫道:

Yahoo、Google和Uber等公司能夠提供的數據體量,是十年前經濟學家們做夢都求不來的。

科技公司裡的經濟學家是怎樣的存在?

需要說明的是,Steven Levitt並不是受聘於Uber的經濟學家,但他對於需求曲線的研究的確是和Uber自家的經濟學家合作完成的。

Ubernomics向來保持低調,廣泛研究消費者體驗、測試新功能和激勵措施、根據Uber公共政策需求提供支援素材,以及生產經過同行評議和可在權威刊物上刊登的研究。

2015年,當美國政府官員譴責Uber的溢價是「價格欺詐」時,Uber的首席公共政策和法律經濟研究負責人Jonathan Hall援引一篇研究報告,指出Ariana Grande在紐約開演唱會時,溢價是如何驅動司機前往需求最大區域。

此外,Hall和前歐巴馬顧問Alan Krueger的研究則透過展示司機「可當自己的老闆」、「安排自己的行程」來支持「Uber只是司機的代理人,司機不是公司正式員工」一說。

更隱形的影響是,Hall和Krueger的研究已被數百篇研究論文所引用,影響力默默地擴散。

科技公司對經濟學家的「現代商業」需求也許是從2002年經濟學家Hal Varian和Google合作後才興起,但經濟學家如今在科技公司中的位置已經變得非常多元。據美國經濟學家兼微軟長期顧問Susan Athey分享,目前經濟學家在科技公司中主要負責4個方面的工作:

  • 微觀經濟學方面問題,譬如價格設置和產品設計問題,研究產品是如何影響用戶的;
  • 公司發展策略問題,包括對產業的研究以及對收購、合併等行為的評估;
  • 公共政策問題(知識版權、隱私、數據安全等),Uber拿研究報告去遊說各地政府就是一個例子;
  • 法律和政府監管問題,協助企業面對反壟斷和競爭等領域的挑戰。

此外,Athey 指出,還有不少年輕的經濟學家會在科技公司裡擔任數據研究員和產品經理,因為他們更擅長於使用觀測數據和設計實驗。

近10年來,科技公司的創新速度一直領先著政府政策的發展速度,這為經濟學家提供了發揮小宇宙的空間。

經濟學家甚少能夠在觸及如此多人的產品和平台中體現自身價值,這讓人非常振奮,與給數百位學者提供可引用的研究論文相比,我的工作可以影響整個經濟。

Athey透過郵件對Quartz說。而對於Ubernomic來說,重要的任務是建造證據體系,並圍繞這個體系建立全球政策框架。在QZ看來,Uber在這方面做得很好:

Uber高品質的數據吸引來學術和研究人才,他們將為公司撰寫提高聲譽的研究報告,並吸引更多研究人員來撰寫這方面的研究論文,提高公司政策合理性。

爭議,一直都沒停過

今年3月,MIT發表了文章指出,Uber和另一打車軟體Lyft的司機每小時只能賺3.37美元,遠低於最低薪酬。

沒過多久,Hall就在Uber的官方部落格上抨擊該研究,稱MIT為「Mathematically Incompetent Theories(數學算不好理論)」,並獲得了Krueger和耶魯大學經濟學家Judy Chevalier的支持。

事實證明,MIT發布的研究確有缺陷,隨後他們也將研究數據從3.37更正為8.85美元/小時。但該研究負責人Stephen Zoepf對事件的後續評論同樣值得深思:

透明度和可重複性是學術研究的基礎。Hall和Khosrowshahi的評估所暴露的,是一份我在沒有公開乘車數據,以及除Uber自家分析外缺乏第三方獨立研究下進行的一次假設。

當然,這不是Uber一家才有的問題。

一隊經濟學家已經不再是任何人的「秘密武器」。所有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經濟學家)團隊。

O’Reilly Media創辦人Tim O’Reilly說道。正如前文所及,Google就曾在Hal Varian的幫助下打造出最賺錢的AdWords,而AirBnb、Netflix、Pandora等公司每週也在尋找新經濟學家來合作。從某個層面來說,受聘的經濟學家也是公關團隊的一部分,以專業論文來為公司說話,為公司建設軟實力。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

關鍵字: #共享經濟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