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流量掐住咽喉的新聞媒體——Facebook的蜜糖毒藥,越依賴、越墮落
被流量掐住咽喉的新聞媒體——Facebook的蜜糖毒藥,越依賴、越墮落

本文摘自《大破壞》,聯經出版

新聞事業的前途真的操縱在臉書的手中嗎?從一個由臉書供養BuzzFeed和《赫芬頓郵報》的世界中,最明顯的一件事似乎是以更低價格創造更多內容才是致勝策略。Digiday觀察這場被部分人稱作「內容高峰期」(peak content)的競賽,並發現2010年,《紐約時報》的新聞編輯室僱用了1,100名員工,每天製作350則原創內容,吸引174萬次點閱;與之對照,《赫芬頓郵報》則僱用了532人,每天張貼1,200則內容(大多數由第三方網站製作),吸引4,340萬次點閱。我們不難從中理解原創新聞業者的前途正面臨威脅的原因。

內容出版的糖衣:能見度帶來獲利

這些刊物或許都能吸引一些閱聽大眾,但是正如愛德曼(Edelman)首席內容策略師史蒂夫.魯貝爾(Steve Rubel)指出:「我們的看法是,內容出版只有在呈現在能吸引最多時間、注意力及錢的平台上,才能被人們看到的現象愈發明顯。」而兩大掌控的平台就是臉書和谷歌,雖然蘋果也在努力跨入這個空間。因此,能見度帶來獲利。

這又再次引發我稍早所提出的問題:臉書會變成「放租者」(rentier),而向為了想要接觸其16億使用者的出版業者收費嗎?不過或許更大的問題是:這種強調把大量產品擠入臉書等平台的做法,會讓我們獲得更多或更少的資訊?點擊誘餌會讓我們的文化變得低俗,或只是提供更多樂趣,來消除我們似乎無盡的無聊嗎?一個獨斷的編輯手中,握有哪些文章在臉書上獲得最多「讚」的資料,可能會把編輯室變成血汗工廠,以文稿數當作判斷你的生產力和決定你薪水的標準。對我來說,這是一個令人沮喪的未來媒體前景,也是掌控著幾乎所有出版業者內容管道的祖克柏所必須思考的問題。

推特共同創辦人,目前掌管Medium的伊凡.威廉斯(Evan Williams)告訴《衛報》,他很擔心這種「回饋循環」:

如果你觀察讚和轉推這種回饋循環,它們一直被很巧妙設計成把特定類別的行為最大化。但是如果我們用來獎賞人們的標準,幾乎不加以區別,無論只一秒鐘的點閱,或是閱讀具有價值或能改變思維的內容,均一視同仁,就好像你的工作是要餵飽人們,但你的標準只是把熱量最大化,你學到的會是垃圾食物比健康、營養的食物來得更有效率。

如果我們是在內容高峰期,也就是閱讀、觀賞及聆聽內容的量少得令人無法滿足的時點,祖克柏就得重新思考他的模式。2016年8月,臉書宣布將改變動態消息的運算法,嘗試減少網頁上出現的點擊誘餌量,這對於仰賴臉書流量的高品質新聞事業會有什麼影響,仍有待後續觀察。

新聞產業稱臣,自願委身「流量生態系」

就目前而言,祖克柏的對策似乎是進一步掌控新聞內容。2015年3月,臉書與《紐約時報》、《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及BuzzFeed等新聞業者合作管理臉書上的內容,而不連結到新聞公司的網站。表面上的理由是這麼做可以讓文章行動裝置載入文章的速度更快,許多新聞媒體認為這是一項好提議,特別是對BuzzFeed這類網站來說,它們本身的網站可吸引的廣告很少,其所刊登的客製化文章,基本上都是偽裝成編輯內容的廣告〔在業界稱為原生廣告(native advertising)〕,所以把報導文章內嵌在臉書上會很有利;但是,對於《紐約時報》這類真正的新聞事業而言,這種安排卻充滿危險。威爾.歐瑞馬斯(Will Oremus)在Slate撰文說明這種困境:

新聞網站不是瞎子,知道把內容控制權及它們與讀者和廣告主的關係交給臉書,對自己不利。因此,或許它們可以聯合起來,共同決定應該怎麼對付臉書,它們無疑已審慎思考長期的犧牲……但新聞網站的運作一向不是集體式的,反而是彼此競逐相同的讀者和廣告主。而臉書已明白表示,愈早簽約的業者將可獲得在臉書點閱率的大幅成長。

在這裡,我們清楚看到壟斷力量的展現。《紐約時報》面對這個選擇,會有什麼替代選項?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新聞學院的埃米莉.貝爾(Emily Bell)在一篇名為〈臉書正吞噬世界〉(Facebook Is Eating the World)的文章中寫道:「我可以想像我們將看到新聞公司完全放棄製作能力、技術能力,甚至廣告部門,把它們全部委託給第三方平台(如臉書)以求生存。」我希望這位年輕的臉書執行長願意深刻地思考他的公司將把媒體帶往何處。顯然大多數刊物已經接受臉書是它們讀者流量生態學中關鍵的一部分,但是如果它們放棄嘗試為自己的網站培養讀者,只是變成臉書文章的供應者,最後將會發現自己喪失商業存在的合理性。正如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經濟學者德隆在一系列推文中所向我解釋的「資訊財的資本主義往往誤入歧途」:

矽谷有一種標準說法:如果你沒付錢,你就不是顧客,而是產品。在資本主義經濟裡,銷售者有強烈誘因要滿足顧客的需求,他們希望顧客回購。但在這裡,顧客不是讀者,而是廣告主,廣告主關心讀者的觀看,而不關心讀者是否獲得高品質的資訊。

現今新聞系訓練,未來將找不到工作

這對我來說是一大問題,因為過去12年來,我是南加州大學安能伯格傳播與新聞學院的教授,我們正在訓練一批新世代的新聞記者,準備未來在《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和《有線電視新聞網》(Cable News Network, CNN)等地方工作,然而這些工作等他們畢業後可能已經不存在了。美國勞工統計局表示,全美1,375家日報的新聞編輯室員工可能減少到28,000人以下,不到1990年高峰期的一半。我們沒有教導他們如何撰寫聳動的推文來吸引追蹤者,而是如何進行採訪、撰寫引言及拍攝短片。

韋瑟堤爾曾寫道:「隨著表達的頻率升高,表達的力量也將隨之減弱。」歐巴馬總統也在演說中指出:「從現在以後10年、20年、50年,想要了解我們這個年代的人不會搜尋那些被轉推最多次的推文。」

如果大多數新聞事業轉向同《高客》或BuzzFeed的做法,我們的學生也許找得到工作,但是他們的適任能力將會遠遠超越等著他們的論件計酬新聞寫作。然而,他們會喜歡在《大西洋》上撰寫一篇由山達基教會(Church of Scientology)贊助,名為「大衛.密斯凱維吉(David Miscavige)領導山達基邁向里程碑紀年」的文章嗎?

新聞的貶值在科技勝利論者,如紐約市立大學(The 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教授暨媒體權威傑夫.賈維斯(Jeff Jarvis)的談話中更為嚇人。對賈維斯來說,一切都是新聞,包括在你智慧型手機上「這裡有一家超讚的墨西哥捲餅店」的文告。這也許是新聞,但這是二十萬名新聞系學生未來的生計嗎?一台電腦就能做這個工作,就像路透社(Reuters)利用電腦把大部分的金融新聞稿轉換成新聞報導。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外送平台變軍師!foodpanda用數據當武器,殺進轉型顧問市場

台灣餐飲業正面臨「三高」壓力——店租高、物價高、人力成本高。疫情後商圈景氣逐漸回流,店面需求攀升帶動餐飲業租金持續上揚;與此同時,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台灣食物類物價自2021年起連續四年上漲,累積漲幅達13.98%;儘管2025年基本工資調漲4%,仍難以紓解餐飲業缺工困境,勞動部人力需求調查顯示,住宿餐飲業人力缺口估計高達24萬人。

面對嚴峻挑戰,餐飲經營者必須追求單位產出極大化,方能在有限資源下維持營運效益。對此,全台最大外送平台 foodpanda 憑藉每日百萬活躍用戶的數據優勢,透過精細化分析平台數據金礦,提出「極效經營」新思維,協助餐飲業者投入極小資源、創造極大效益,開啟可持續的經營新常態。

foodpanda拋出新極效思維,以數據洞察助攻極效經營

餐飲經營效益的關鍵,或許不只在於菜好不好吃。許多店家面對業績不振時,直覺反應往往是延長營業時間、加碼廣告投放或更換菜單,卻不一定能看到改善效果。攸關經營效益的問題,難道只能憑感覺判斷?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foodpanda 商務總監簡紫涵指出,這些「憑感覺」的決策缺乏數據支持,所以適得其反。例如延長營業時間雖能多開放時段,但若缺乏消費需求,只是徒增人力與水電成本;顧客評價不佳,也未必完全與餐點味道相關,可能是包裝體驗造成印象扣分;為了衝業績而進行廣告投放,若沒有精準鎖定目標客群,流量依舊難以轉化為營收。

「工具不缺,缺的是以數據為基礎的問題意識與策略思維。」對此,foodpanda 率先提出「新極效思維」,將經營效益拆解為三個核心變數:人效、時段效、通路效,將平台累積的海量消費數據金礦轉換成深度洞察,以營運顧問的角色協助店家重新理解營收從哪裡來、何時來,以及如何放大,取代傳統的經驗式判斷。

集結產學資源,打造接地氣的數位轉型方案

從POS系統、訂單系統到報表介面,儘管數位工具普及,實際能將數據轉化為經營策略的餐飲業者卻少之又少。深耕台灣13年的 foodpanda,累積超過 10 億筆訂單,合作店家逾萬間,實地輔導過上千商家;平台所累積的數據不只包含訂單紀錄,也涵蓋消費者輪廓、消費頻率、地區飲食習慣、客群結構與品項偏好等,對多數中小餐飲業而言,都是難以自行蒐集的珍貴經營資產。

為了讓數據真正轉化為行動力,foodpanda 自2024年起組建百人商業顧問團隊,經過內部的商務學院專案分享、跨部門培訓與餐飲實戰演練,將平台 know-how 轉化為輔導實力。同時,foodpanda也攜手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以及 AMT 亞太行銷數位轉型聯盟協會,補強數位轉型方法論,針對不同餐飲業者量身打造成長方案,在台率先推出「餐飲錢力股計畫」,以「診斷-訓練-優化」三階段打造轉型模型:

  1. 數據認知期 :透過12題線上檢測,免費協助店家快速盤點經營現況,建立數據意識。
  2. 行為調整期 :針對檢測結果與平台分析,產出「客製化錢力數據報告」,內容涵蓋曝光數、轉換率、回購率、客群結構與市場趨勢,並由顧問解析機會點,制定行動方案,如新客優惠、廣告投放策略、商品組合優化等,並以月度、季度或半年度為單位持續追蹤與調整。
  3. 數據經營期 :透過「錢力股實戰坊」4小時濃縮課程與顧問小組,協助店家從認識數據、活用數據,到發展長期經營策略。
Foodpanda
圖/ 數位時代

簡紫涵指出,推動數位轉型的最大阻力往往來自「心態」。許多商家老闆秉持「東西好吃就好」的傳統觀念,對於改變現狀抱持疑慮。因此,foodpanda 顧問的角色不僅是提供數據分析,更要與店家並肩作戰,明確告知投入成本、執行時間與預期成效,並透過同業成功案例創造「跟進效應。」

而顧問服務的核心,則是將數據洞察落地為行動——從菜單設計、商品攝影到促銷搭配,確保流量變現。例如:北部一間便當店,新客轉換率低,經雙軌策略(新客優惠+廣告曝光)半年營收翻倍並展店;一間早餐店則在調整商品組合並搭配廣告後,成功帶動業績與客數雙成長;還有一間滷味店透過菜單 A/B 測試,成功提升高客單價品項的銷售比例。

不只是外送平台,foodpanda也是專業餐飲轉型顧問

外界談到外送平台,往往聚焦於抽成比例與外送服務,卻鮮少注意到,它們同樣能成為餐飲業的成長推手,就像 foodpanda 發起的「餐飲錢力股計畫」,為合作商家全面賦能、提供全額免費的顧問服務,除了客製化潛力數據報告,非合作商家也可透過12題線上檢測進行數位轉型健檢,並免費參加實體工作坊。

首波實戰坊將於9月啟動,首批輔導50間潛力商家,目標逐步擴大至每年1,000間,協助業者翻倍成長。「我們與餐飲業是互利共生,商家成長,我們才有長期合作的基礎。」簡紫涵強調,只要有改變意願且具成長潛力,合作商家皆能獲得顧問服務。

據統計,創業後三個月是餐飲業的存活關鍵期,奠定能否進入長期成長循環的基礎。「數位轉型不是少數大型商家的專利,而是餐飲業的新常態。懂得善用數據的店家會不斷成長,不懂的則可能被淘汰。」

不侷限於外送平台的角色,foodpanda 更願意擔起專業餐飲轉型顧問的責任,發揮數據力與企業影響力,讓餐飲業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長,從存活走向壯大,更帶動餐飲產業發展更上層樓。

立即領取專屬錢力報告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