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年底,Google Cloud執行長庫里安(Thomas Kurian)甫上任, Google Cloud next活動是他上任後,第一次全面又完整性向外界闡述他的策略與布局。在第一日,Google Cloud宣布結盟七大開源夥伴,統整成一個大開源平台,是業界第一個以開源為中心的代管資料庫與數據分析服務。
業界首創,Google Cloud結盟7大開源資料庫
Google Cloud 與 Confluent、MongoDB、Elastic、Neo4j、Redis Labs、InfluxData 和 Datastax 建立策略合作夥伴關係,將以開放原始碼為中心的技術與 Google Cloud Platform (GCP) 整合,這個整合不僅在管理上,也包括計費與支援等方面,希望讓使用者體驗更加流暢,Google將以AI與機器學習等技術回饋這些開源社群。
這是業界第一個以開源為中心的代管資料庫與數據分析服務。以開源推動企業數位轉型正式庫里安的三大重要策略之一。「成功的平台必須幫客戶提供廣泛的合作夥伴,Google Cloud與其他雲端平台不同,Google會與合作夥伴共同分享我們的成功,並投入資源培養開源群。」庫里安強調。
「我們隨著合作夥伴的成長而成長。」庫里安說。其實不僅Google,其他的競爭對手AWS、微軟Azure與IBM等也都在代管資料庫與數據分析服務中大舉擁抱開源工具。
Gartner預估,開源數據庫今年將占20%數據庫市場,2023年將有75%數據庫以雲端平台的形式呈現,對於傳統數據庫公司甲骨文來說是個重大挑戰,而來自甲骨文的庫里安深知這點。
與AWS產生明顯對比,為品牌形象加分
此外,AWS最近在開源數據庫社群的名聲不太好,而Google正抓緊時間聯手七大開源社群,與AWS產生明顯對比,為品牌形象加分不少。
「對開放原始碼廠商而言,透過開放原始碼來營利始終具有挑戰性,而遷移到雲端環境則讓這項挑戰更加困難。Google採取的立場與其他雲端廠商截然不同,他們非常積極地培養開放原始碼社群。」Redis Labs 執行長 Ofer Bengal在舞台上指出。
Redis Labs執行長的言論其實涵義深遠,因為他所指的「其他廠商」其實是指AWS。
AWS過去喜歡使用熱門好用的開源工具,打造出好用的雲端工具成為自家商品,幫AWS帶來可觀獲利,但少有回饋,因此惹得MongoDB、Redis Labs等開源公司不滿。
AWS「不回饋」標籤難抹除
2018年8月Redis Labs把數據庫擴展許可開源協定,而10月MongoDB也更改開源協定,希望廠商把程式碼全部開源或和開源公司簽訂商業許可。
但AWS並沒有理會這幾家開源大廠的訴求,在今年1月,AWS不理睬新協定,發表MongoDB API兼容版本的新數據庫產品DocumentDB,直接繞過新協定。
AWS雖然已經意識到開源的力量,正努力回饋開源社群,但不回饋的標籤一時之間很難被撕掉,而這時Google Cloud大打「開源牌」正是時候。
針對特定行業的數位轉型方案
庫里安也展示他近日的努力成果,他指出,「在各個領域的Top 10的企業中,Google Cloud都有豐碩成果,以媒體領域來說有九個,零售領域有七個,能源領域有六個,銀行與電信製造業有五個企業採用Google Cloud。」
以下名單是Google Cloud的最新企業採用導入狀況:
• 健康照護: the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BrightInsight, McKesson, and Virta Health
• 金融服務: ANZ Bank and JP Morgan Chase
• 媒體與娛樂: DISH, National Geographic, Netmarble, Optus, Sprint, USA Today, Viacom, Windtre, Wix and WPP
• 零售: IKEA, Nestle, Procter & Gamble (P&G), Tyson Foods and Unilever
• 製造與工業: Bose, Enel, Renault, Samsung and UPS
• 公部門與教育: Australia Post, Department for Transport, GSA and Regione del Veneto, as well as Georgetown and UNC Chapel H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