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讓5G終於可以在你家中、你的辦公室,甚至是你的口袋裡發生。」這是三星第一支5G手機Galaxy S10 5G亮相時,官方的開場白,搶在MWC開展前發表,一滿消費者對5G手機的好奇心。
但這特殊的神秘感並沒有維持太久,隨著MWC正式開展,一個又一個品牌、一支又一支的5G手機接連亮相,短短一夕間,5G手機的數量就飆破10餘款。不禁讓人好奇,外觀看似與4G手機無異的5G手機,除了網速變快、頻寬更大,究竟能為我們帶來什麼?
今年出貨量僅占0.5%,品牌行銷才是最大目的
三星、華為、小米、LG、Motorola和中興都在MWC發表了第一支5G手機,將在2019年陸續上市,而OPPO、SONY、OnePlus的5G手機即便還沒有推出計畫,卻也要沾上這波熱潮,在現場展示「5G原型機」,宣示著在「不遠的將來」就會推出。
但是,5G手機就像一台汽車,營運商的5G網路是馬路,當車子準備好,也要等路鋪好了才能正式上路。在現階段,5G網路只能先小規模部署,5G手機要能真正「上市並使用」需和各國電信商先相互配合測試,再綁約販售。
多數業者都選擇「旗艦機」或「超級旗艦機」作為5G手機首發款,如三星S10 5G、華為Mate X這類高規格機種,不免讓人認為「5G手機售價很高」;但採用既有機種「升級」的小米MIX 3 5G版卻出乎意料,售價僅599歐元,換算新台幣才2萬元出頭,可見售價取決於品牌對5G手機定位策略不同,因而差異很大。
「但不得不說,這些手機都還在很早期的階段,都只是『第一代』產品。」資策會MIC資深產業分析師韓文堯指出。現階段可使用5G網路的地區範圍很小,真正會購買5G手機的消費者並不多,在此時推出產品,更大的目的是為了進行驗證測試,有些品牌認為不必為此研發全新系列的產品,進而選擇採用既有機種升級成5G版,有「清庫存」的意味;第二點,現階段的5G手機適用Sub 6頻段,要支援高頻mmWave還需要一段時間,現在購買的機種並不能支援未來5G所有頻段,因此,此時推出的5G手機,行銷意義大於實質意義。
根據市調機構IDC預測,2019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約為13億9,500萬台,其中5G手機比重出乎預料的低,僅約670萬台、只占了0.5%;但2021年便開始大幅提升,預計2023年整體出貨量為15億4,200萬台,這時5G手機就占了26%,達4億100台。
哪些應用,非5G不可?
但是,當5G被視為改變產業、改變社會的重要推手,衍生各種B2B應用不是難題,但B2C究竟能做什麼,卻被打上大大的問號。4G過渡到5G,完全不同於3G過渡到4G,只是網路速度變快這麼簡單。
不禁讓人思考——在與我們密不可分的手機上,5G的「殺手級應用」到底是什麼?什麼才是非5G不可?但很遺憾,這是手機廠商本身、營運商,甚至是晶片商都還在尋找的答案。
Google平台與生態系行銷副總裁鮑勃.博徹斯(Bob Borchers)在MWC為高通站台時,被問到最期待5G衍生出什麼樣的應用時,也只能表示:「這會取決於開發者,我只能想像,他們一定會做出一些令我們驚豔的東西。」
但可以確定的是,先有了5G基礎設施、5G終端裝置、5G網路,一切備齊之後,應用自然會營運而生。
「仔細回想,3G、4G時期很多重要應用,都是iPhone上市後才出現的。」台灣大哥大技術長郭宇泰表示,或許等待5G版iPhone問世後,5G手機應用才會進一步爆發,畢竟消費者付出更高的成本購買5G手機、5G網路,如果只是為了上Facebook、PTT速度更快,意義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