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費大勝Netflix!Disney+正式亮相,迪士尼股價被推上歷史新高
月費大勝Netflix!Disney+正式亮相,迪士尼股價被推上歷史新高
2019.04.15 | 影視

迪士尼近日宣佈,籌備多時的影音平台Disney+將於今年11月12日正式亮相,娛樂巨頭參戰影音串流服務的消息,令迪士尼股價暴漲10%,不僅創下10年來歷史新高,被視為最主要競爭對手的Netflix則首當其衝,受到影響而股價重挫4%。

主打「闔家觀賞」,月費不到200元的Disney+即將登場

迪士尼在近期舉辦的投資者會議(Investor Day)上,宣告了Disney+的出道。Disney+以旗下影視事業與IP為主要內容,分為迪士尼、皮克斯、漫威、星際大戰、國家地理頻道等5大項目。

disney+ 09.JPG
Disney+將旗下影視內容分為迪士尼、皮克斯、漫威、星際大戰、國家地理頻道等5大項目。
圖/ 迪士尼

Disney+含納迪士尼旗下超過7千部電視節目,以及約500部電影。值得一提的是,前陣子迪士尼完成20世紀福斯併購案,獲得這家80年歷史電影巨頭的絕大部分IP陣容,因此,經典動畫辛普森家庭也會在Disney+上線的第一天就與觀眾見面。

迪士尼計畫初期會每年投入10億美元製作新內容,預計一年推出25部影集與10部以上的電影,並預計2024年時投入擴大到20億美元,原創影集、節目也將成長至一年50部。

disney+ 04.JPG
迪士尼計畫最初1年提供25部原創影集,並在5年後提昇至1年50部原創作品。
圖/ 迪士尼

儘管被視為Netflix的強勁競爭者,Disney+在定位上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線,主打「闔家觀賞」的影視內容,全部作品的分級不會超過保護級(12A),所以你可能無法期待在Disney+上,收看《死侍》等較為血腥的作品。

另外,迪士尼提到,儘管推出了自己的影音平台,目前在Netflix上播放的迪士尼版權作品不會受到任何影響,但之後登場的原創節目很可能只會在Disney+上播放,不再上架Netflix。

作為一項影視訂閱服務,價格肯定是消費者最關注的目標。Disney+收費採每月6.99美元(約台幣215元),也提供一年69.99美元(約每月台幣180元)的方案,價位遠較同業低廉。

Netflix在經過數度漲價後,在美國地區月費為基本方案9美元、標準方案13美元以及高級方案16美元;亞馬遜Prime影音為9美元。

disney+ 05.JPG
Disney+年費僅70美元,相當於每月只須繳交不到台幣200元的費用,價格與同業相比,相當具有競爭力。
圖/ 迪士尼

但價格與內容不能分開來談,相比Netflix每年近百部的原創作品,Disney+上提供的作品明顯較少,不過,強大IP加上聚焦「家庭」的特殊性質,不失為父母與孩子一同觀影時的好選擇。

此外,迪士尼還擁有Hulu、ESPN+等線上影音平台,很有可能會推出打包服務,對原先曾訂閱這些服務的民眾而言,訂閱Disney+將更具吸引力。

串流影音市場極具潛力,迪士尼放眼國際用戶

根據迪士尼報告內容,他們認為串流市場仍在起步階段,擁有尚未開發的廣大用戶,估計2020年時整體訂閱數可來到8.1億,複合成長率達37%,相較之下,目前Netflix全球用戶約1.4億,僅佔其中不到20%的比例,顯示市場仍極具潛力。

disney+ 08.JPG
迪士尼認為串流影音市場仍具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Netflix所吃掉的不過是一小部份。
圖/ 迪士尼

迪士尼對Disney+抱有很強的企圖心,他們計畫在5年內讓95%目標客群都認識這個影音串流平台,且一開始目標市場便放眼國際,在美國、歐洲、泛亞地區同步推出,目標使長期訂閱用戶中,有3分之2來自海外市場。

不過,有媒體認為迪士尼過去在電影業務上的成功,很可能是Disney+發展的絆腳石。迪士尼電影在去年售出9億張電影票,票房收入超過70億美元。作為一項核心業務,Disney+很可能必須遷就電影事業,例如原創電影必須等到電影院下檔後,才會在Disney+上架,這項因素有可能令潛在訂閱者放棄使用服務。

disney+ 07.JPG
Disney+甫推出便放眼海外市場,目標讓海內外用戶比例達到1:2。
圖/ 迪士尼

迪士尼股價暴漲至歷史高峰,Netflix則重挫4%

相比迪士尼與20世紀福斯合併時,Netflix股價不跌反升的情形,Disney+的正式亮相著實令Netflix受到影響。Netflix股價在發布隔天重挫4.5%,使市值跌落超過70億美元,而迪士尼股價則暴漲超過10%,達到歷史新高的130.06美元,反映出投資者對市場的期待。

然而,分析師們似乎對此有不同的看法。研調公司SunTrust分析師指出,他們先前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僅8%民眾會轉而訂閱Disney+,59%民眾會選擇繼續使用Netflix,而約24%民眾會兩項服務同時訂閱。

另一方則認為Disney+對Netflix帶來的威脅不容小覷。迪士尼擁有極高且不分年齡的品牌辨識度,產品定位鮮明,幾乎每部作品都是賣座保證。再加上迪士尼在內容產業上的深厚基礎,建立內容豐富的影片庫所耗費的成本,遠較對手為低。

但由於定位上的差異,投資銀行RBC資本市場分析師Mark Mahaney認為,只要產品足夠優秀,這兩項服務可能並不互斥,民眾會願意同時買單,「我們對此進行過調查,我們認為大多數消費者願意訂閱一個以上的影音串流服務。」

資料來源:CNBCBBC迪士尼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為何台灣製造業在「智慧製造」卡關?AWS白皮書點出問題,提供實踐最佳解
2025.08.13 |

全球製造業正處於前所未有的挑戰中,從勞動力短缺、供應鏈脆弱,到淨零碳排與數位轉型需求的成長,每一項趨勢都正重新定義產業格局。對此,AWS 發布《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白皮書,深入剖析製造業在全球地緣政治與市場變化下的挑戰與機會,提供台灣製造業適合的落地策略與最佳實踐方法。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擔心無法回本、缺乏知識技術,台灣升級「智慧製造」卡關中

台灣製造業在全球供應鏈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同時面臨地緣政治風險、技術門檻高、人才缺口大等多重挑戰。其中在供應鏈韌性方面,壓力更為顯著。根據英國營運持續協會統計,全球近 8 成企業在過去 12 個月曾遭遇供應鏈中斷事件,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台灣製造業也難以倖免,特別在國際局勢不確定性與在地原料依賴度高的情況下,會進一步放大成本與交期風險。

生成式 AI 應用快速擴展,預計 2025 年台灣企業導入將進入早期大眾階段,並以半導體產業為先導,逐步擴散至其他領域。DIGITIMES 調查顯示,已有 18.1% 的企業採用生成式 AI,並積極用於改善營運效率與產品良率,然而仍有 31.5% 的企業尚未規劃導入,主因包括成本考量、缺乏知識與技術、產業需求不明確,使企業在大規模部署時保持謹慎態度;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發布的《2023 臺灣企業轉型現況及需求調查》也顯示,37% 的企業擔心智慧製造投資報酬率過低,30% 缺乏導入知識與技術,27% 不清楚如何實踐,導致智慧製造推動困難。在電子製造業迫切需要專業人才之際,許多產業面臨預算與數據分析能力不足的窘境。

AWS
圖/ AWS

此外,勞動力老化也是台灣製造業的問題。以國發會數據估算,2030 年台灣 50 歲以上就業人口將達 23.8%,導致技術傳承與產線穩定性受衝擊;同時 2050 年淨零碳排目標,迫使製造業必須進行碳盤查與能源優化;加上雖然 9 成企業已啟動數位化,但多數仍停留在營運系統,生產端 IoT 與 AI 應用不足,數據價值未被充分釋放。上述都恐將成台灣製造業升級的阻礙。

全球製造業大變局,智慧製造成關鍵突破口

根據媒體《DIGITIMES》研究,全球智慧製造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3,212 億美元,快速成長至 2033 年的 1 兆 1,583 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高達 13.7%。在社會和全球趨勢的推動下,不只對台灣的製造業帶來新的壓力和挑戰,同時也催生了產業升級需求。

所幸,隨著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日益成熟,替台灣製造業帶來更多可能。目前,IoT 透過連接感測器與生產設備,已實現即時監控與資料收集,並支援預測性維護與生產最佳化。世界製造業基金會報告顯示,IoT 已成企業智慧製造的首要投資項目;此外,智慧製造上,AI 現已被廣泛應用於品質檢測、生產流程優化與預測性維護,企業若結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與生成式 AI,即能以數據驅動決策,提升生產靈活性並降低成本。

同時,隨著「數位雙生」的發展,企業可藉其進行「虛擬試錯」與「情境模擬」,在導入新技術前,先模擬其對現有產線的影響,或預測潛在風險與資源耗損,避免浪費;另外,在 AI 大規模應用下,數據隱私、安全風險成為顧慮。「主權 AI」確保企業在可信的基礎架構中進行數據分析與模型訓練,降低數據外流風險,並支援在地資料中心部署,以滿足低延遲、高安全需求。企業若在產業升級中,將智慧製造的 4 大技術整合,即能在自家領域有效推進。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白皮書限時下載

加速轉型關鍵夥伴登場!AWS 台北區域重磅上線

AWS 作為全球雲端運算領導者,深耕台灣市場多年,成為製造業升級「智慧製造」的鑰匙之一,提供全方位資料策略、生成式 AI 創新、敏捷性等多種解決方案,協助製造業突破瓶頸。

過往製造業資料分散在 IoT 裝置、舊設備、資料湖、雲端資料庫與內部系統中,缺乏統一結構與命名規則,也受到組織文化與部門隔閡影響,導致難以擴展或有效利用。藉由「AWS 工業資料經緯」框架,能支援多來源數據關聯與脈絡化,可用於分析、AI 模型訓練與數位應用程式開發,讓資料運用最大化。藉由 AWS 的高性價比基礎設施與豐富合作夥伴網路,企業可大規模部署生成式 AI 應用。

製造業期待透過生成式 AI 來加速產品開發、提升營運效率、優化供應鏈並強化客戶體驗。AWS 提供完整 AI / ML 服務,支援模型建置、訓練、推論與部署全流程,助企業快速、安全落實 AI 應用。企業可將專有資料導入基礎模型,進行微調與最佳化應用。

同時,為協助製造業在全球市場中維持高度韌性與營運敏捷性,AWS 已於 2025 年初在台灣設立全新 AWS 台北區域,涵蓋三個可用區,將使企業能就地處理與儲存必須留存於台灣的資料,確保資料主權與合規性,同時降低延遲、提升應變速度。AWS 預期將在台北投入數十億美元於營運、基礎設施與客戶支持,幫助製造業數位轉型。

立即下載 ➤《全球地緣新局時代下的製造戰略:台灣產業韌性與轉型關鍵策略》
掌握產業趨勢、實戰案例與資安關鍵策略,打造下一階段的製造業競爭優勢!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蘋果能再次偉大?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