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越快,心則慢:網路時代創業的四個繆思
世界越快,心則慢:網路時代創業的四個繆思

「世界越快,心則慢」這是明星金城武的廣告名句,而網路世界也正是如此。網路的快,帶來了便利,卻也同時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的假象與困擾,面對這快速的網路潮流,內心的沉穩,成為在現在這個時代不可或缺的利器之一;缺乏這個利器,帶來的混亂可能是極度嚴重的副作用。也因此,希望能分享一些網路世代的真相提供給大家參考,以避免被時代的洪流一下子沖走。

1. 資訊很多,但是精準的嗎?

有了Google的世界,讓我們在查取任何資訊不用像以前跑圖書館,或是搬出一堆厚重的書本來找到那些遙不可及的資料,但網路上的資訊不一定是對。先不論台灣媒體素質,國外成功創業故事,或是成功案例,事後諸葛成分肯定存在,因此這種資訊僅供參考。但我遇到不少企業論事簡報直接擷取網路資料,沒有詳盡求證就出判斷。

當我們想在公司內推行一些政策時,透過模仿來運作,肯定是最容易的一種模式,但有的人模仿,懂得因地制宜,有的人卻是全盤照抄,完全不思考環境不同帶來的變因,最後再補上一句,「為什麼人家都可以,我們卻不行」。

說個我常遇到的故事,Uber剛進來台灣時,一堆人想要效仿Uber,跑來找我們詢問做個App要多少預算,但卻沒詳細研究Uber花了多少心力管理車主,也沒打聽Uber從多少規模開始的,甚至不了解相關法律,就想模仿。說老實話,就算App做出來,能跟上的服務團隊有多少?這些網路資訊,是幫助新創服務產生,還是害慘了這些人?

解方:

網路資訊多歸多,用來參考就好,要知道真相,必須花多點時間看相關資料,或找人打聽,不要以為國外的事情就打聽不到。

2. 創業重質還是量,拼速度還是要活得久?

網路時代的創業,很多故事在說哪些服務在瞬間用戶成長到上千萬上億,尤其是大陸的許多公司,瞬間用戶成長瞬間募到資金,一年募一輪,然後每年都在提要準備IPO,聽起來好像很厲害。其實網路時代的來臨,並沒有改變商業體制的本質,公司成立的目的,最主要就是為了長久的解決某個問題而有存在的必要性,而需求的來源無非是人的根本需求,無非食、衣、住、行、育、樂。而當網路來臨時,提供需求的速度因為系統的關係,加速了很多的流程,

很多使用者僅下載服務一次後,就再也沒有使用,但創辦人卻告訴投資人,因為有一定的下載量,因此公司前景看好。因此創業初衷十分重要,網路的好,讓我們做每件事情更容易被更多人看見,但在型態轉變時,我們怎麼讓冰冷的網頁,變得跟實體店面的店員一樣能有些「溫度」更為重要。

「誠信」也是近幾年在網路上很重要的一個議題,而且網路上的誠信,已經不是一個人的誠信問題,而是「一間公司」、「一個品牌」的議題,所以看待網路事業,到底應該看服務的深度,還是看使用者的數量,肯定是可以想見 的,而企業的根本,應該在意的是成長的速度還是這個企業打造出的生態系,這在網路時代肯定是個重要的議題。

解方:

  1. B to C 的服務,在意「留存率」或是使用者「使用的頻次」,肯定比下載量更重要,因為在小的時候重視品質,網路資訊的放大是相對容易的。

  2. 如果是 B to B 的服務,要多用點心探訪你的客戶,也許不是每個客人都適合你,所以要記得挑,不要想要討好全部人。但相反的,如果你認為戰略意義重要的客戶,他的意見也絕對別輕易放過。即使是網路時代,「口碑」還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3. 創業同溫層有多厚?

而網路時代,隨著社群平台、工具的起落,從最早期的ICQ、MSN,到PTT盛行的時代,然後經歷FB,現在開始往IG跟Line,甚至是抖音,而大陸的微信朋友圈,美國的Twitter等等的平台,都有著明顯的「同溫層效應」 ,如果你在意你在網路上的影響力,而忽略了實際平日與人互動的能力,說這未來可能會形成一種病,恐怕也不為過了。

人性的一個根本,是虛榮心,而網路社群的形成,恰巧運用了這個心理,有的人因此被捧上了天,就像一些網紅、KOL 的成長歷程,瞬間變得很有名,眾人吹捧,然後因為成名而醜態百出,這種案例也比比皆是,這就是標準的網路副作用。

shutterstock_1338120278_live.jpg
圖/ Rawpixel.com via shutterstock

這現象並非告訴我們不能追逐成名,但居安思危的心態,肯定不能少,如果真的想做為一個好的意見領袖,一方面聽取不同的意見,另一方面想辦法脫離網路,多點「線下」的接觸,肯定都會為你開拓不少新的局面。

解方:

在許久以前有部電影「鄉民的正義」,裡面其實就有討論到網路聲浪造成的社會問題,

如果真的想作為意見領袖,領導眾人,網路的意見絕對不該是全部的聲音來源,創造多種溝通渠道,才是跨越同溫層的良好做法。

4. 產品、公關、行銷逐漸成為同一個議題

在網路不發達的時代,產品的廣告、公司的公關記者會、行銷的操作,每一個事件很有可能都是獨立的,因為打到的受眾很有可能不同,傳輸的速度也相對的慢。但近年網路時代的公關事件,常常很直接影響產品、行銷操作,嚴重影響用戶走向,原因就是因為現在資訊全都在網路上一下子就可以查詢的到。 舉例來說,當微軟併購 Github,一堆工程師就看衰 Github,甚至造成一波出走潮,或是前陣子沸沸揚揚的街口事件,也造成一堆人只因為一個公關事件的發生,就對產品打上負分的負面效應。在這網路的時代,如果我們還把產品行銷跟團隊的任何事件分開看待,想要硬是運用不同策略來進行操作,恐怕發生問題再想來挽救,就「回不去了」。

網路時代常有造神運動,但當神被推下神壇,或是當一些可怕的泡沫破滅時,網路的效應會讓問題更被放大檢視,而到時候產品跟團隊就被放在一起看待,也是正常不過的情況了,如果有一天真的發生問題,這種混亂肯定比沒有網路時的慘況更劇烈,以前頂多透過買實體/媒體廣告的手段去塑造形象,到了現代,肯定就沒那麼容易,不然,就不會出現國防布事件的那種離譜情況。

當然,相反的,

現在的企業如果想經營長久,思考企業的永續經營與社會責任,並且在網路上操作議題並搭配產品的行銷,反而會是一帖良藥,講穿了,網路時代就是逼著所有企業「重視民意」。

解方:

想長久經營企業,盡量不要想造神,一旦造了神,就很難讓網民平心而論。而如果真不小心走上神壇,就要把「公關策略」當成產品策略的一部分,好好培養。不然每一個公關事件,都會影響公司狀態,甚至動搖公司命脈。

總結:

多花心思尋找網路上的關鍵,即使有些資訊可能根本不在網路上。

古人的智慧告訴我們信奉中庸之道,網路的時代亦是如此,過於相信與過於不信,都是不妥的,

每個網路的資訊,如果要採用,盡可能的驗證資料的「真實性」,甚至多花點力氣去找業界內的人去問,才不至於發生太過離譜的錯誤判斷,也才是能讓自己職涯的路越走越遠的關鍵。

《數位時代》長期徵稿,針對時事科技議題,需要您的獨特觀點,歡迎各類專業人士來稿一起交流。投稿請寄edit@bnext.com.tw,文長至少800字,請附上個人100字內簡介,文章若採用將經編輯潤飾,如需改標會與您討論。

(觀點文章呈現多元意見,不代表《數位時代》的立場。)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AI全球100+台灣50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