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今年在WWDC上發布了不少新東西,除了iOS和macOS的更新外,iPadOS突然登場,讓全場節奏推向最高潮,成為最受矚目的新系統。
iPad變成第二螢幕
在同期發布的macOS 10.15中,蘋果推出了「Sidecar」功能,將iPadOS和macOS兩個系統打通,讓iPad成為Mac的第二塊螢幕,也擔當電腦的無線觸控版。
筆者已經使用了iPad作為MacBook的第二螢幕一週了,說實話,Sidecar這個功能好用到,甚至讓我不想升級12.9吋iPad Pro。
讓iPad成為Mac的另一塊螢幕,一直是我的夢想,早在過去接觸iPad Air 2的時候,我就想讓iPad當外接鍵盤、觸控板甚至手寫板了。
事實上和我有著相同想法的用戶並不少。在過去,我們能在App Store上看到有Duet Display、TwomonUSB這些擴充軟體,也見過Luna Display這種硬體。
讓iPad成為macOS裝置的副螢幕其實並不是瘋狂的想法,這個不到10寸的裝置,有著當時最優秀的螢幕,恰到好處的尺寸,也讓它兼備著便攜的特性,甚至相比另外購買一塊螢幕,擁有iPad的用戶還能省下一筆錢,把預算花在其他地方。
舉個例子,一位使用者表示,13吋的MacBook Air不能同時顯示5、6個視窗,因此就需要用到iPad做第二螢幕;另一位工程師使用者則表示,iPad作為第二螢幕,能一邊調整程式、一邊調整,又能用一邊傳訊息一邊工作。
Sidecar提供兩種連結方式
而在這次更新的macOS 10.15裝置上,蘋果在「Sidecar」功能中提供了兩種方式,一種是在同一網路環境下無線連接;一種是用USB-C輸入、輸出,兩種方法都能讓iPad鏡像或擴展成macOS裝置的螢幕。
如果是在會議室,我們可以將iPad當做一個小組展示板,macOS能同時成為兩台iPad,將畫面鏡像到iPad顯示。
比如前段時間筆者會在寫稿時將資料放到iPad,然後用MacBook專心寫作;在文章排版時,我可以一邊用MacBook排版,一邊在iPad預覽文章。
在連接iMac時,我還可以讓iPad作為標註用的畫板,截圖後用Apple Pencil標註或繪製圖片再分享到社群。
雙螢幕的體驗十分舒適,用過11吋iPad Pro後,筆者給出了「螢幕越大,感受越爽」的心得。
12.9吋的iPad作為13吋的MacBook第二螢幕,幾乎相當於一樣大小的Retina螢幕。
在iPad上使用Sidecar時,依然能退出軟體獨立運作,當要切回電腦桌面時,在多任務窗點選Sidecar就可以結束雙螢幕。
如何啟用Sidecar?
雖然蘋果沒有將Sidecar單獨放在macOS的應用列表內,但其實它一直「藏」在了AirPlay(隔空播放)的列表當中。
當我們的電腦是macOS 10.15、iPad 是iPadOS系統時,我們就能通過點選右上角的AirPlay開啟窗螢幕,這裡我們也能在選項中選擇「擴充」或「鏡像」畫面顯示。
在擴展顯示模式下,iPad的「Sidecar」共分三個區域:
- 面積最大的是當前macOS的畫面顯示區(紅框),這部分我們不能用手指來點選,但能用Apple Pencil觸控;反之,當需要在iPad用到軟鍵盤輸入時,需要使用手指進行觸控操作。
- 左側(黃框)是快捷鍵,我們能在這裡Dock欄顯示和收起,或者選擇cmd、option、control等操作
- 底部相當於MacBook的TouchBar,即便MacBook本身沒有TouchBar,螢幕也會顯示這一欄目。
如果左撇子的用戶覺得左邊的快捷方式欄不便於操作,我們也能在macOS的「Sidecar」設定調整。
至於選擇有線還是無線的連接問題,由於我並沒有經常帶著USB-C線在身邊,所以過去這段時間我常用的是無線,不過還好沒有出現嚴重的延遲問題。
我對連接距離進行了簡單測試,最長的距離為15公尺。
當然,如果遇到網絡環境不佳、需要進行繪圖等精準操作需求,只要用數據線連接就好,iPad Pro配備的USB-C 3.1能應付大流量傳輸,高解析畫面還是綽綽有餘。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並非所有Mac裝置都能支援Sidecar,受限於硬體,只有下列幾款產品能使用該功能:
- 27吋iMac (2015年款或更新版本)
- iMac Pro
- MacBook Pro (2016年款或更新版本)
- MacBook Air (2018)
- MacBook (2016年款或更新版本)
- Mac mini (2018 年款)
- Mac Pro (2019 年款)
iPad加上Mac或許能成為「蘋果版Surface」
在我身邊有兩類iPad Pro用戶,一類是為了看影片、一類是因為有Apple Pencil才選擇。
另外要注意的是,無論是在延展還是鏡像模式,Sidecar不能用手指操作,只可以用Apple Pencil操作。
因此若要在iPad第二螢幕用Mac打開的圖片、截圖、塗鴉,那麼必須要備上一根Apple Pencil才能操作。
另外由於目前macOS 10.15還在測試階段,因此在測試時我只用了Photoshop和Final Cut Pro,由於部分功能還沒有升級觸控螢幕,所以觸控的可用程度也比較有限。
iPadOS成為手機和電腦的橋樑
雖然iPadOS讓蘋果另闢一條iPad生態線,但不得不承認,的確是提升iPad產品力和銷量的辦法。
過去這款產品銷量並不算厲害,自第一代iPad Pro開始,蘋果就已經努力增加Apple Pencil和SmartKeyboard,提升產品生產力,只可惜硬體並不能扭轉銷量低迷的局面。
回顧iPad的發展史,其實我們不難找出銷量受挫原因。9.7吋的第一代iPad生於3.5吋iPhone 4時代,當時iPad無論是在娛樂還是辦公方面都佔有硬體優勢。但隨著iPhone 6 Plus等一大波大螢幕手機問世,iPad的大螢幕優勢也逐漸被削弱,iPad和iPhone許多功能差距也不大。
今年蘋果重新調整策略,3月時發布新iPad Air和iPad mini,這兩款產品有著iPhone XS同款的A12處理器,支援iPad Pro過去獨占的Apple Pencil,但其售價卻是iPad Pro的一半。
除此以外,蘋果還在這次活動中發布了包括Apple News、Apple TV+等一系列服務。換言之,即使用戶買了iPad不是為了生產力,這些娛樂項目也會讓你感覺iPad值回票價。
事實證明,透過硬體和服務雙管齊下推動產品銷量確實是個絕妙的辦法,在今年5月公佈的蘋果財報中,iPad銷售額為48.72億美元,比2018年同期成長22%,成為iPad業務6年以來首次成長最強勁的業績表現。
究其原因,過去iPad由於搭載的是iPhone相同的iOS系統,功能重合度較高,儘管蘋果在iPad Pro增加了外部裝置,但受眾有限,擁有iPhone的老用戶不會因為某種新功能而特意花高成本去升級iPad。
本質上iPadOS依然還是iOS 13的基礎,但還是有不少功能都只能在iPad上才有,這也正是iPadOS命名的原因。
比如我們這次體驗的Sidecar,雖然它出現在macOS ,但我們必須要用iPadOS裝置才能配合使用,這便讓iPad不只是一個獨立運行的裝置,還能給Mac提供外部螢幕顯示。
像是雙螢幕、手勢操作、電腦網頁顯示⋯⋯這些iPadOS的獨占功能,讓iPad和iOS裝置拉開差距,在增加產品力的同時,維持大螢幕設備的特有優勢,成為打通iOS和macOS兩座孤島的一座橋。
本文授權轉載自:愛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