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越演越烈,在美國宣布提升關稅至25%之後戰情更加白熱化。對於台灣廠商而言,該如何隨之調整經營策略,考驗著執事者的策略。
「從年初覺得好像沒什麼事,忽然之間峰迴路轉,激烈地打起來,坦白講(經營)非常辛苦;可是以特力的經驗,在越危急的時後,是特力轉型、成長最快的時候,」特力集團總裁何湯雄這麼說。
中美貿易戰白熱化,特力前進越南布局
特力集團執行長童至祥坦言,中美貿易戰為特力集團的貿易事業造成不小影響。
特力集團除了廣為人知的特力屋、特力和樂等零售事業之外,貿易事業群也是集團的重要業務;近2年來貿易事業的營收占比更逐年增加,至今已過半,營收貢獻超越零售事業。特力貿易事業群有貿易、代理、進口3大業務模式,其中包含季節商品、戶外、五金汽車、家庭用品、文具傢俱起居、電器暨燈飾產品6大品類。
在2018年,特力集團的貿易代理業務,出貨量是新台幣132.7億元,相較2017年成長了10.5%,創了集團的歷史新高。在此中美貿易戰的危急時刻,特力集團該如何轉舵維持高營收?針對短期、長期,特力集團有不同的應戰策略。
由於特力集團大部分的供應商來自中國,因此若要進口美國,勢必會受高關稅波及,童至祥分享,「若是短期看來,就是要拚命跟供應商談價錢,通常這25%(關稅)大家都要犧牲一點;但除了在中間談判之外,我們也要在東南亞、印度找到替代的廠商。」
她強調,「中美貿易戰一定是長期的,」所以特力集團必須有長期抗戰的規劃,而布局已久的越南供應商成為特力集團迎戰的最佳武器。
目前特力集團已在越南仲介在地3家供應商夥伴簽下20公頃用地;特力集團本身也簽下3公頃用地,協助供應商在越南布局,未來也可中介台灣的採購方與越南的生產方,採購可以一次看到許多越南供應商的產品,再決定是否要進一步去參觀工廠、採購商品。
特力要在越南成為採購、供應商的服務平台
何湯雄提到,特力集團未來在越南的發展,會由「服務業」的角度切入,成為一個中介台灣採購與越南供應商的服務平台。他進一步解釋,「未來供應商到越南,我就在辦公室裡把所有東西拿出來,採購到我這裡來決定他要買什麼東西;不僅幫(外地)採購做服務,也幫(本地)供應商做服務。」
但要實現這樣的理想模式恐怕還要一段時間。儘管以今年上半年來看,特力集團商品由越南出貨的比例,已比去年同期增加50%,但由中國出貨的商品比例還是超過8成。
童至祥也提到,目前越南供應商的成本架構已可與中國供應商匹敵,但在產量上,東南亞與台灣供應商還是沒辦法做到如同中國那麼大。儘管如此,童至祥依然非常看好越南的生產潛力,「產量是要養的,所以我們的挑戰是得去投資,」她這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