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泰豐登全美「最會賺」連鎖餐廳!單店年營收突破8億元:一家吸金力堪比7家麥當勞
鼎泰豐登全美「最會賺」連鎖餐廳!單店年營收突破8億元:一家吸金力堪比7家麥當勞
2025.06.12 | 新零售

重點一 :台灣餐飲品牌鼎泰豐,以單店平均年營收2740萬美元,擊敗眾多高檔餐廳,榮登美國最吸金連鎖餐廳榜首。

重點二 :成功關鍵在於「大店面、高客單價、高人氣」三要素,結合約55美元的人均消費與用餐時段的排隊人潮。

重點三 :鼎泰豐引領美國亞洲餐飲風潮,銷售額年增近20%,並已任命新任北美區執行長,規劃持續展店。

台灣餐飲之光鼎泰豐 (Din Tai Fung) 再創傳奇!根據美國餐飲業研究機構 Technomic 的最新數據, 鼎泰豐以驚人的2740萬美元(約新台幣8.11億元)平均單店年營收 (Average Unit Volume, AUV),擊敗所有美國高檔牛排館與大型連鎖餐廳,榮登全美最賺錢的連鎖餐廳冠軍寶座。

此數字不僅是亞軍、高檔牛排館 Mastro’s 的近兩倍,更相當於近四家 Chick-fil-A 或七家麥當勞的單店營收總和,突顯其無可匹敵的吸金能力。 去年,鼎泰豐在美國的16家分店總銷售額高達4.116億美元(約新台幣122億元),年增長率將近20%。

鼎泰豐海外展店3要素:大店面、高客單、高人氣

據《Restaurant Business》報導,鼎泰豐驚人的單店營收並非偶然,其成功可歸因於 「大店面、高客單價、高人氣」三大核心要素的結合 。首先,鼎泰豐的分店規模龐大,面積從5,580平方英尺到其新開設的曼哈頓分店廣達25,000平方英尺不等,足以容納大量顧客。

其次,其顧客人均消費額高達約55美元(約新台幣1,650元),儘管以手工現做聞名的小籠包 (xiao long bao) 等單點品項定價相對於歐美客來說不算高,但豐富的開胃菜、餃類、包類,與多樣化的菜色,再加上酒吧服務,仍有效拉高了整體客單價。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其分店門外經常大排長龍的景象,證明了品牌極高的翻桌率與客流量,成為營收的強力保證。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新聞網站曾《Axios》效仿《經濟學人》的「大麥克指數」,推出了「小籠包指數」,用以比較全球各城市以10美元能買到的小籠包數量,藉此衡量物價與購買力。

根據此指數,10美元在美國不同城市可購買的小籠包數量如下:

拉斯維加斯(Las Vegas):4.4顆
紐約(New York):5.4顆
洛杉磯(Los Angeles):5.7

相較之下, 同樣10美元在台北可買到15.7顆,而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則可買到16.6顆。 這項指數顯示,在紐約、倫敦等地品嚐鼎泰豐的成本最高。

美國10大「最賺」連鎖餐廳

連鎖餐廳 2024年平均單店年營收 (萬美元) 2024年分店數 菜單類型
鼎泰豐 2,742 16 亞洲菜
Mastro's Restaurants 1,452 23 牛排
Del Frisco's Double Eagle Steak House 1,383 17 牛排
Smith & Wollensky 1,338 8 牛排
Perry's Steakhouse & Grille 1,328 23 牛排
芝樂坊餐館 1,235 215 多樣化菜單
Ocean Prime 1,233 19 海鮮
Grand Lux Cafe 1,162 7 多樣化菜單
STK牛排館 1,156 21 牛排
Nobu Restaurants 1,012 24 亞洲菜

資料來源:Technomic Top 500 Chain Restaurant Report

引領亞洲餐飲浪潮,鼎泰豐積極佈局北美市場

鼎泰豐的卓越表現,正值美國亞洲餐飲風潮興起之際。相較於去年休閒餐飲 (casual-dining) 市場的疲軟,亞洲連鎖餐廳的銷售額逆勢增長了7.6%。然而,鼎泰豐的單店營收表現仍獨占鰲頭,遠超過同類型的高檔日料餐廳 Nobu(1012萬美元)與鐵板燒連鎖 Benihana(646萬美元)。

為把握此市場機遇,鼎泰豐已任命創辦人楊秉彝的孫子楊艾倫 (Aaron Yang) 與楊艾伯特 (Albert Yang) 兄弟,擔任首屆北美分部共同執行長,展現其深耕市場的決心。

繼近期在溫哥華開設新分店後,鼎泰豐也即將進駐亞利桑那州的斯科茨代爾 (Scottsdale) 時尚廣場購物中心。

延伸閱讀:解密「鼎泰豐小籠包指數」!這國家10美元買16.6顆最划算,歐美3分店「全球最盤」

資料來源:Restaurant Business

往下滑看下一篇文章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臺灣籌資環境迎來雙向開放新時代!金管會推動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從制度開放到信任重建的創新實驗

當全球資金版圖隨著AI、綠能與新經濟崛起而重新洗牌,創新企業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資本舞臺?為持續創造臺灣資本市場的競爭力,金管會偕同證交所及櫃買中心,正式推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希望打造臺灣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這場制度改革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數位時代》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陳素蘭認為,這不只是資本市場的升級,更是場「信任機制」的轉折。

制度鬆綁、產業聚焦、整合服務,以新架構為創新開路

「這次改革展現的決心和行動力,真的很令人佩服。」陳素蘭說。從今年初的創新板2.0到如今的亞洲創新籌資平臺啟動,不到一年的時間,臺灣的資本市場已完成制度再升級的腳步。

她認為,這反映出臺灣在「亞洲資產管理中心」政策下的一股新決心,已不再只是守成而是學會擁抱創新。「過去我們總覺得資本市場很保守、怕風險,但現在證交所和櫃買中心聯手改革,代表他們真的看到新經濟的潛力,也準備好迎接更大的挑戰。」陳素蘭以自身的角度觀察到,這樣的制度開放,其實也是種社會文化的變化,意味著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長大,不只是法規鬆綁,更是種思維轉向,能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

根據陳素蘭的觀察,亞洲創新籌資平臺這次改革的核心精神,是把資本市場導向創新,成為新經濟發展的推進器 。她指出,這次的改革聚焦在三個主要方向,這不只是一次制度升級,更像是「結構性開放」:

  • 聚焦重點產業,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綠能、生醫、資安、航太等新經濟領域,以集中資本與政策資源,她認為這種作法讓資源能被更有效利用,也讓政策更務實 。
  • 法規鬆綁,這包括調整創新企業與外國公司在臺上市條件,如縮短保薦期間、簡化內控審查,並開放非陸港澳企業以更彈性的規範掛牌。她認為這代表政府願意冒風險,市場才有機會成長,是從保護市場變成陪著創新一起成長的思維轉向 。
  • 整合服務,成立「資本市場服務團」與「單一服務窗口」,由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提供輔導 。她最有感於這項創舉,因為它有助於解決新創最怕的「資訊不對稱」問題 。有了單一窗口,企業不會再迷路,投資人也更容易理解市場,是「重新建立信任的開始」。

陳素蘭也強調這次改革最大的突破在於「雙向開放」,從以往較著重讓新創「走出去」,轉變成讓「世界走進來」,當更多國際創新公司選擇臺灣作為籌資基地,不僅能帶動資金流動,更能促進學習與合作。

讓台灣從籌資市場,走向亞洲創新的連結樞紐

長期觀察創業生態的陳素蘭也提醒創業者,進入資本市場不只是募資,更是品牌與信任的挑戰。「上市應該是永續發展的起點,而不是終點。能被市場檢驗,是企業成長的另一種保護。」她說。

談到臺灣新創的未來,陳素蘭再次提起她長期倡議的「品牌、信任、資本」三支點理論。她認為,這次制度改革正是三者開始匯聚的時刻。當法規鬆綁與轉板機制逐步成熟,資本的流動性得以被釋放;當資訊揭露與公司治理更加透明,信任就有了根基;而當企業願意在公開市場中接受檢驗,品牌本身便成為最有力的背書。「當企業能在透明的市場中持續成長,品牌就會變成信任的代名詞,而信任又會吸引更多資本,這就是正向循環的開始。」陳素蘭說。她相信,唯有這三個支點相互強化,創新企業的價值才能被看見,整個生態系也才能真正形成健康的長期動能。

展望未來,她希望臺灣不只是一個籌資市場,更成為亞洲創新資本的「中介者」。「我們既擁有堅實的科技產業,也有成熟的資本市場。若能持續深化制度與國際鏈結,臺灣完全有條件成為亞洲創新企業的試金石。」創新不是口號,而是場社會共識的累積。陳素蘭表示,亞洲創新籌資平臺的成功,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一起相信,創新的價值值得被投資。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一次搞懂Vibe Coding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