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外送平台一鍵下單美食超方便,但消費者若吃壞肚子,只有餐廳需要負責嗎?自7月份起,食藥署規定台灣外送平台需納入「食品物流業」管理,若違反食安法相關準則,可開罰新台幣六萬元以上、二億元以下罰鍰;情節嚴重者將勒令停業。
業者私下表示,政府納管的立意良善,不過象徵意義恐怕比實質效應高。
食藥署納管台灣外送平台
以台北市衛生局3月份的調查為例,抽測Uber Eats、honestbee、Foodpanda、有無快送、foodomo、Deliveroo等6大網路外送平台的25份餐點,結果發現「餐點送達時間」均在黃金1小時內,「餐點送抵溫度」均在40-60度間、因應不同餐點型態使用可移動式「冷熱區隔措施」,「送餐外送箱清潔程度」也沒有衛生問題;23位外送員均參加平台業者提供的教育訓練。
調查平台結果,僅有對「送餐應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規定不熟悉。相較之下,餐廳本身的不合格率反而偏高,在29家餐飲供應商中,有23家初查不合格,經過複查才改善衛生缺失。(訂單被剝三「成」皮,為何餐飲業搶加入外送平台)
一份食物出現衛生問題,可能跟外送、製作過程都有關係,對平台來說該如何找到出錯環節?
Uber Eats表示,透過App收到消費者投訴內容與照片後,會先檢視外送流程並同步詢問餐廳,確認是否為個案或有多人反映狀況,盡快釐清原因。針對餐廳、外送員,則會從積分與評價下手,若低於平台平均值,會由客服人員介入輔導,依情節嚴重程度決定是否停權。
foodpanda則強調,平台很重視食安問題,若調查後發現為外送員與餐廳出錯,經勸導後無法改善,將停止彼此合作關係。
印度經驗:53%消費者認為外送食物變得不好吃
食安問題影響重大,但僅占平台投訴意見少數,多數抱怨仍在於「品質」不符期待 。一名業者表示,過去甚至收過消費者反映「勁辣雞腿堡太辣」,平台只好蒐集其他餐廳餐點,確認是否真的造成用戶困擾。
外媒《Quartz India》指出,送餐速度已不是印度外送市場的勝出關鍵,超過2/3消者(66%)擔心外送平台的食物品質問題、22%在意送餐速度,僅有12%在乎餐點價格。(Uber推出月費800元有找的訂閱套餐,外送、代步全都包能帶來什麼優勢?)
《Quartz India》引用社群平台LocalCircles調查結果,強調多數印度消費者「不滿意外送食物品質」,53%用戶認為外送過程與包裝略為影響食物風味、17%認為嚴重影響食物品質,只有30%用戶覺得與內用表現差不多。
當外送平台快速擴張市場時,台灣與印度都面臨相同考驗——消費者給餐廳、外送員的評分真的有作用嗎?否則不需等到衛生有狀況,光是不好吃這件事,就已經讓用戶失去胃口。
責任編輯:陳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