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蒙娜麗莎式」華麗出場,IBM催生全球第1台商用量子電腦

全球第一台商用量子電腦登場,打造猶如蒙娜麗莎般亙古絕世的姿態,IBM華麗開始新世代技術的序曲。
2019.08.06 | IBM

  量子電腦(quantum computer)被視為下個世代的前緣技術,在眾多巨頭中,IBM是目前檯面上,技術能力最具突破性的代表。早在1998年,IBM就開發出第一個量子位元(qubit),也是第一家透過雲端提供量子運算服務的公司。

  之所以布局的這麼早,IBM東京研究所所長森本典繁(Norishige Morimoto)解釋,量子電腦的運算能力,極有可能在將來超越現在的超級電腦,而當運算能力發展到難以想像的地步時,不只具科學、化學研究的重要性,也可能跟國家安全保障有關,「會投入研發,是我們提前看到技術上的威脅。」

  2016年,IBM推出第一台擁有5個量子位元的量子電腦,並推出雲端量子運算服務IBM Q Experience,開放給企業、大學等研究單位應用量子運算資源。截至目前,已經有超過12萬名用戶,在上面執行超過一千萬次的實驗、發表超過150篇相關論文。

全球第一台專為商用、科學設計的電腦

  很快地,2017年11月,IBM宣布研發出50量子位元的原型機,並在2018 CES(美國國際消費電子展)中正式對外展示,倒圓錐外型的特殊結構、宛如吊燈的外型,吸引不少關注。當時IBM研究主席傑夫·韋瑟(Jeffery Welse)還胸有成竹表示,IBM有信心在十年內打造出一台具備50到100位元的量子電腦,「只需要幾分鐘的時間,就能得到傳統電腦花費5天運算才能得到的結果。」激起不少人對於量子運算的期待與想像。

Quantum computer IBM2.jpg
準備好進入量子時代了嗎? 「只需要幾分鐘,量子電腦就能算出傳統電腦花5天運算的結果」,IBM一番豪語激起不少人對量子運算的期待與想像。
圖/ IBM

  讓量子電腦走出實驗室,一直是IBM的目標,然而完整的量子電腦系統非常龐大,若加上冷卻、電源管理系統,就占掉IBM在紐約實驗室的一整個房間。一年多前IBM開始針對量子運算系統優化,在CES 2019展中,IBM向全世界展示了全新的量子電腦「IBM Q System One」,這是一台20量子位元的電腦,雖然跟傳統電腦相比,在運算能力上並沒有太多優勢,但特殊之處在於它把上千個精密的零件,以模組化的方式全部塞進一個密閉的玻璃外罩中,並找來《蒙娜麗莎》展示櫃的製造團隊操刀,宛如藝術品呈現在大眾眼前。

Quantum computer IBM1.jpg
模組化精密設計: IBM將量子電腦上千個精密零件,以模組化方式放進玻璃外罩中,並找來《蒙娜麗莎》展示櫃的製造團隊操刀,向全世界展示首台商用量子電腦「IBM Q System One」。
圖/ IBM

  IBM Q System One是第一個專為科學、商業用途而設計的量子電腦,模組化的精密設計,大幅提升了環境的穩定度,重要的意義在於協助開發者建立起量子電腦與一般電腦之間的介面,用來測試更多與量子電腦相關的應用,讓脆弱的量子電腦,有了走出實驗室的機會。

  IBM認為比起量子位元數的多寡,整體系統的質量、可靠性更為重要。今年3月,IBM開發出量子體積指標(Quantum Volume metric),這是一個用來測量量子電腦效能的指標,量子體積越高代表性能越強,現實中許多難解的問題,也就有被解決的可能。

  雖然IBM Q System One量子位元僅有20,不過量子體積達到16,是目前為止最高的量子體積,這意味著IBM量子電腦的錯誤率降低,系統發展趨於穩定。不過像是量子位元數量(Number of Qubits)、設備連接(Device Connectivity)、相干時間(Coherence Time)、閘門和測量誤差(Gate and Measurement Errors)、設備交叉通訊(Device Cross Talk)、電路軟體編譯效率(Circuit Software Compiler Efficiency)等許多因素都會影響量子體積。

  此外,IBM拋出量子性能「摩爾定律」的概念,2017年擁有5量子位元的IBM Q Tenerife,量子體積為4;隔年IBM Q量子位元為20,量子體積為8;今年IBM Q System One雖然量子位元依然是20,但量子體積已經成長到16,顯示自2017年以來,IBM量子體積每年都成長一倍,跟半導體摩爾定律非常類似。IBM的目標,是至少每年增加一倍的量子體積,朝量子霸權(quantum supremacy)的目標前進。

  IBM認為,量子電腦並非要取代傳統電腦,而是要透過高速的運算能力,補足現今系統的不足。量子運算的發展目前仍在早期的階段,森本典繁用「商業化前期(Pre-commercial)」來描述目前產業的狀態,即便已經開發出量子運算系統,適合的關鍵應用還沒有出現。

Quantum computer IBM3.jpg
圖/ IBM
Quantum computer IBM4.jpg
圖/ IBM

量子技術要的人才:數學、物理、產業知識都要有

  許多媒體、專家都預測,因為擁有極快的運算速度,量子電腦商用後,也許可以在機器學習、模擬化學方程式、材料開發、投資組合平衡優化、風險分析等領域發揮優勢。不過森本典繁認為,這些都只是商業上的預測,哪種應用最適合用量子電腦來做還很難說,「化學方程式模擬」是目前所知比較可能的量子電腦應用之一。

  IBM目前規劃將IBM Q的運算能力,透過網路的方式出租給客戶使用,而不是直接把整台機器運送給客戶。IBM雲端軟體平台Qiskit,同時也向IBM Q Experience、IBM Q Network用戶開源,下載次數超過19萬次,讓用戶有機會透過量子做開發。

  IBM相信接下來幾年,量子電腦帶來的衝擊會超過目前實驗室內的研究,這也是為什麼IBM想讓所有的企業都做到「準備好進入量子時代」的狀態,也許在不久的將來,產業將會發現第一個適合量子電腦的關鍵應用。

  量子是一個完全推翻古典物理學概念的領域,森本典繁認為,優秀的量子人才必須具備數學、物理以及產業知識,這樣的人才目前非常稀少,要培養也不容易。若量子電腦要有突破性的發展,需要靠不受古典物力學限制的「Quantum native(量子原住民)」,也因此,IBM研究院開發出全世界第一款開源量子遊戲「Entanglion」,這是一款可以讓兩名玩家一起玩的手遊,玩家可在遊戲中學習到量子位元、量子糾纏等等的量子電腦原理。

Quantum computer IBM6.jpg
培養量子原住民,就靠它! IBM開發出全球第一款開源量子遊戲「Entanglion」,玩家可以從中學習到量子位元、量子糾纏等量子電腦原理。
圖/ IBM

  即便量子電腦看似離我們遙遠,從資安角度來看,量子電腦可能突破現有的密碼機制,對現今的通訊、密碼架構產生影響,但森本典繁認為,不必把新技術看成一種威脅,反而要從現在開始關注量子電腦,「這是一個自然的趨勢,無論是量子電腦或是AI(人工智慧)都是一樣的。」

|專家觀點|

森本典繁:3到5年內,量子電腦就會有巨大技術突破

Quantum computer IBM5.jpg
森本典繁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在版權保護、數位浮水印領域中,擁有超過20項專利。
圖/ IBM

  「量子電腦是一個很刺激的題目。」臉上帶著一抹驕傲微笑,生於台灣的森本典繁(Norishige Morimoto),除了是IBM第一波投入量子電腦研究的人才,更是這一波量子浪潮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40年前,當時就讀中學的森本典繁,某次在書中讀到有關量子的知識,從此讓他眼界大開,「像是一個科幻故事一樣,當時不覺得這是科學性的東西。」因為我們一直都是接受古典物力學的訓練,而量子科學是一個與現在科學認知完全不同的概念。

  為了研究量子電腦,2006年森本典繁從日本飛往IBM位於美國紐約的研究所,一待就是三年。「我當時是IBM資深副總裁約翰·凱利三世(John E. Kelly III)的特助。」約翰·凱利三世是直接向IBM執行長羅密提(Ginni Rometty)負責的。

  「當時我幾乎所有的技術都有接觸,所有他(指約翰·凱利三世)review的東西我都看得到。」這份特助的工作,讓森本典繁在對於新技術的理解上大為精進。這樣「特助」的角色,其實很類似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身旁的「影子顧問」,目的是把重要的員工帶在身邊以便言傳身教,就是希望這些人未來可在公司擔起最具挑戰性的業務。

  森本典繁其實跟台灣有很深的淵源,他的媽媽是台灣人,他在台灣出生,直到小學三年級才到日本,「我以前住在北投,我會台語、國語、英文、日文,還有一點點韓文。」今年(2019)在台灣IBM Think大會上,當森本典繁要上台發表演說時,所有人都戴上了口譯耳機,結果森本第一句話就讓台下觀眾驚豔不已:「大家好,我國文很好,台語也可以。」觀眾發出陣陣笑聲,才知道原來他中文這麼好,甚至一點口音都沒有。

  今年已經是森本典繁在IBM工作的第32個年頭,「這是我第一份工作,剛開始是做類比電路工程師,」 主要是開發電腦顯示器的映像管,「我學好後,映像管被IBM淘汰,之後就讓聲寶、大同這些公司做。」在轉換專業領域之前,因為熟悉技術與中文,森本典繁曾多次回到台灣,與聲寶、大同技術交流。

  森本典繁強調,量子電腦的出現並非要取代傳統電腦,「它們(指量子電腦)可以解決某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以此補足現今系統的不足。」雖然產學界投入許多資源在研究量子電腦,然而時至今日,還沒有找出關鍵的應用,森本典繁用感情來比喻,「找量子電腦的應用,有點像是找另一半,現在還沒找到。」其實問題可能就在眼前,卻被思維限制而看不到,這是目前整個產業還很難找到關鍵應用的原因。

  從映像管到量子電腦,森本典繁一直走在技術的最前緣,他認為,量子電腦發展需要一批不受古典物理學限制的「量子原住民」(Quantum native)加入。
優秀的量子人才,必須具備數學、物理以及產業知識,森本典繁觀察,現在很少人同時具備這三種能力,要培養也不容易,「就算學好了(指物理化學知識)也沒用,必須知道產業問題在哪裡」,才能將技術實際應用在產業中解決問題。

  對他來說,量子電腦最迷人之處,在於它的深不可測,「其他業務比較Organic Growth(有機增長)。量子電腦不能預測,也許在某個地方出現一個天才,技術一下子就會突破。」森本典繁樂觀認為,巨大的技術突破,極有可能在3到5年內就會出現,「我對未來發展是很樂觀的,光想就很興奮。」

關鍵字: #IBM #量子電腦

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專屬自己的主題內容,

每日推播重點文章

閱讀會員專屬文章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看更多獨享內容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收藏文章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開啟訂閱文章分類功能,

請先登入數位時代會員

我還不是會員, 註冊去!
追蹤我們
電商終局戰
© 2025 Business Next Media Corp.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106 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