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首波5G頻譜競標將在12月啟動,儘管現在還有四個多月備戰期,五大電信業者已經火力全開,各家董事長、總經理6日同步拜會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希望就目前預備修正的競標規則,爭取最大利益。不只要討論建設義務、減少取得頻寬上限,也期待標金合理化和爭取垂直場域合作鼓勵機制。
瘋搶5G入場券,業者對「頻寬上限」有意見
從1G只能打行動電話,到4G上網成為基本配備,隨著無線通訊技術更快、更好,所需求的頻寬也越大。
為了迎接台灣5G世代,NCC預計釋出三個頻段,頻寬共2790MHz,劃分成53塊標的。基本上,這場競標和一般拍賣無太大差異——口袋夠深的業者會是贏家,不過,因為無線電頻譜屬於國家稀有資源,為了促進競爭與市場公平,仍有諸多限制,像是小業者最在乎的「取得頻寬上限。」
此次釋出的兩個主要頻段:3.5GHz、28GHz,NCC分別都設下單一業者最多可取得頻寬:
一、3.5GHz 頻段(頻寬270MHz)得標上限為100MHz。
二、28GHz 頻段(頻寬2500MHz)得標上限為800MHz。
想像一下,五名消費者要搶一塊人人都愛、卻沒有價格上限的美味蛋糕,由老闆劃分固定比例,好讓買到手的人能真正吃飽,最後會發生什麼情況?有決心、銀彈充足的人,自然能夠擠進買到蛋糕行列。
換言之,NCC釋出的頻寬有多大、上限多寡,將影響有多少業者能參與5G大戰。以3.5Ghz頻段為例,頻寬總共270MHz,除以取得上限100MHz,代表若有兩家業者砸錢標滿100M頻寬(100M+100M,剩下70M),最多可能只有三家業者會拿到「門票」。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與資訊中心指出,5G的主要頻段包含6GHz以下(Sub-6GHz)頻段與28GHz為主毫米波(mmWave)頻段。其中兵家必爭之地就是各國5G建設的主力—3.5GHz。(跟4G不一樣在哪?5G白話文快速看懂技術差異)
這也是台灣「兩小」電信業者不斷抗議的主因,擔心自己無法取得5G入場券。
6日參加NCC舉辦的「行動寬頻業務管理規則」修正草案公開說明會,台灣之星再次表態希望能將「3.5GHz的頻寬上限改為70-80Mhz左右,確保有會有四家業者存在,避免只有三家業者的情況,傷害市場競爭。」
台灣之星法規暨漫遊互連處長王俊亦認為,依照先進國家經驗,當市場只有三家電信業者時,平均資費會增加10-15%以上,相信有競爭才會有合理價格。即便是最近推動電信業者T-Mobile與Sprint合併的美國,也要求需將頻率提供給新進業者Dish使用。
不過,NCC認為要發揮5G特性,設計100MHz的取得上限有其必要性,如日本、南韓、中國都是上限100MHz。NCC綜合規劃處處長王德威解釋,此次競價是以10MHz為單位,並非一大塊競標,三大業者要花非常大的財力,才能把第四家趕出去,所以問題只有第四家拿不拿得到滿意頻寬,而非無法入場。(不是無人車、也不是手機,工研院點出台灣拚5G有兩大機會)
「蓋基地台」義務少不了,盼三共原則更明朗
當電信業者取得5G頻譜使用執照後,NCC也要求需負擔「建設義務」,避免拿了門票卻沒有「認真打底」的情況出現。
針對1800MHz與3.5GHz頻段,電信業者需在取得系統架設許可之日起五年內,滿足兩項規定,包含:一、不限頻段涵蓋營業區人口50%。二、取得3.5GHz頻段執照之經營者,須以3.5GHz頻段建置5G基地台1,000台以上。28GHz經營者則需按得標頻寬多寡等比例建置基地台,最少375台,最多3,000台。
遠傳、台灣大都希望能在基地台建設義務上能有討論空間,但NCC強調,依電信管理法的彈性概念,基本的建設數量不變,「共建」基地台的原則會在未來的子法裡訂出更明確規範。
「三共政策(共頻、共網、共建)明確化,最好有正面表列、負面表列,讓業者了解究竟哪些情況可以合作。」電信協會副秘書長劉莉秋強調,業者除了希望能了解三共政策,也期待未來與企業合作垂直場域,能夠有「合作獎勵」,同時期待讓標金合理化。(台灣大拋5G棒球場未來,林之晨喊話:頻譜政策應鼓勵「三共」)
根據NCC釋照作業期程規劃,最快在9月份之前將完成管理規則修正,9月開始接受5G競標申請,12月份開啟拍賣作業。電信業者的煎熬大戰,至少還會上演半年。
責任編輯:陳映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