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潮流瞬息萬變,唯有洞察先機並讓國家研究能量能順利與市場接軌,臺灣產業才能在科技競爭進入白熱化的全球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同時解決當前人才外流的問題,促進我國產業市場良性循環。為達到這個目標,科技部於今年舉辦「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會前會」,在基礎研究、科技應用等領域之外,更增設「產業社群」來廣納業界需求,希望藉由市場需求來拉動研究發展,找出產業轉型的關鍵要點。
科技部指出,這次會議以「挖掘關鍵科技」為主題,邀請9位「產學雙棲」的重要代表人物:中華開發創新加速器總經理郭大經、國家生技研究園區創服育成中心助理執行長詹益鑑、研華股份有限公司執行董事何春盛、宏碁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長張瑞川、臺北醫學大學大數據科技及管理研究所所長許明暉、臺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執行秘書林雅萍、中芯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技術長吳耿宏、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林榮賜、BiiLabs 策略夥伴開發經理李俊辰等,共同與會討論。希望藉著收集第一線的觀察與意見,作為科技部研擬未來政策的參考,讓學術能量能完美與產業接軌,提升國際競爭力。
重新審視產業現況 尋找發展利基
會議中,詹益鑑首先拋出我國產業三個要注意面向,分別為「量跟質的平衡」、「人才的輸出跟回流」以及「重視技術的輸出」,強調目前產業應當重視我國在知識經濟領域的潛在能量,並嘗試從「規模製造業」轉化到「規模服務業」,如此方能在新經濟模式中,找到優勢。
回應詹益鑑的觀點,郭大經以電子商務為例指出,電商雖是未來眾所期待的科技服務產業,但實際上對經濟成長助益有限,建議政府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向內探求,積極思考如何從現有優勢連結未來,或可藉由打造「智慧城市」的大目標,帶動產業蓬勃,讓原本已具有優勢的產業,進一步成為「未來的產業」。
林榮賜接續智慧城市與技術輸出的論點,認同我國有實力朝此方向發展,並針對未來轉型發展,給出三個建議,分別為:「強化系統整合能力」、「思考營運模式設計」、「提升大數據資訊共用自由度」。在這些架構之下,許明暉加以「金融科技ABCD」為理念來擴充論述醫療照護的創新應用,即可透過人工智慧(AI)、區塊鏈(Blockchain)、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大數據(Big Data),發展我國智慧醫療。吳耿宏則表示,臺灣應利用既有技術邁向未來,如資安議題目前全球剛開始研究,尚且不會面臨大成本競爭,可趁此投入資源於其中,贏得先機。
挖掘關鍵科技三大要領:人才、法規、國際觀
在尋找未來產業的方向之上,無論是AI、半導體或是醫療產業,臺灣一直擁有良好的發展基礎,但要如何把既有優勢轉化成未來市場的新動能,是企業與政府需要嚴肅面對的事情。而會談中不斷被提起AI與大數據,絕對是不可忽視的議題。
林雅萍指出,由於我國重視人文的價值,各政府部門收集資料時,影像之擷取均有經過特殊設計,以不逾越人權之底線為主要訴求,故國際在操作AI應用的過程中,臺灣價值逐漸被重視,至於在資料數據如何走出政府、落實於產業之上,則期許各界要有「用技術搭配法規,為下一代做事。」的想法,才能讓臺灣走得更遠。
李俊辰則以BiiLabs的經驗為分享,認為若要加強產學結合,讓學校能量順利進入業界,可趁學生還沒畢業時,讓其嘗試業界生態,不管以後要不要加入產業,對學生與企業來說都有幫助;張瑞川則認為,唯有基礎研究突破才可以造成產業復興,呼籲政府應積極回到學術面,把人才培養好,也要嘗試解構高教制度與法規,讓教授可以擁有更好的待遇跟自由度,投入研發。
何春盛則認為,培養國際人才勢在必行,建議政府將「人才寄養在優秀的國家」,協助優秀的年輕人吸取海外經驗,並致力打造臺灣成為國際的研究重心,留住人才、引入國際能量。同時也鼓勵臺灣企業經營者,至少要有30%的時間去美日等先進國家,尋找新的機會跟科技應用。
綜合來看,無論未來產業趨勢為何,臺灣擁有極好的潛能與研發能力,政府應該妥善運用有限資源,改變舊有思維,以「需求拉動供給」來減少學用落差,並適時鬆綁法規,有效解決人才的培養與應用、降低產學落差,讓學術界與產業界共同蓬勃發展,進而打造未來優勢產業。
數位時代響應這次的意見徵集活動,準備200份數位時代電子雜誌,提供給前200名參與意見回饋的民眾領取。只要參與這次會議所提供的意見徵集問卷,就有機會獲得,數量有限,送完為止!